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作於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採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裡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命運鬥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創作時間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作於1888年。在本交響曲創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長期移居西歐,所以此間他的作品也就顯示出“西歐派”的色彩。此交響曲是他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採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這些對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嘗試。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記中指出:“這一作品是從完全聽從命運,到對命運發生懷疑,最後決心通過鬥爭來克服悲慘的命運,表現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雖然還不很老,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身體極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還是夜裡讀書,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見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時候完成的,曲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命運鬥爭”的主題,或許與此有關。

曲子的四個樂章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行板,轉朝氣蓬勃的快板,奏鳴曲形式。行板, e小調,4/4拍子的序奏開頭,單簧管呈現凝重、陰沉的鏇律即為本交響曲的中心鏇律(片段1),它在四個樂章中都會露面。 一般都把這一中心鏇律視為“命運”,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著某種不可預期的凶兆。進入主部以後,轉成生氣蓬勃的快板,富有節奏感的鏇律,據說是取材自波蘭的民謠
第二樂章 略帶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調,12/8拍子,三段體。樂章的主鏇律甜美而兼有肅穆、傷感,充滿期盼與憧憬(片段2)。雙簧管演奏的副鏇律中注入了溫柔而具有撫慰力量的女性光輝。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A大調,3/4拍子,圓舞曲,三段體。 摒棄了傳統的諧謔曲而使用圓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嘗試, 以艷麗的鏇律(片段3)為中心的夢幻式圓舞曲,給予聽眾一種飄渺的感覺。
第四樂章 終曲, 莊嚴的行板轉活潑的快板,迴旋奏鳴曲形式。序奏為E大調,4/4拍子,實際上是全曲“中心鏇律”的大調形式,開始是弦樂合奏(片段4),接著在弦樂器以三連音裝飾之下,管樂合奏莊嚴地呈現。此樂章莊嚴、雄壯,仿佛在高唱“戰勝悲哀”的凱歌一般,又以人類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命運而告終。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