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神策軍碑通臨

其次是結體,柳體在結構上的處理較之歐、戰、褚、顏諸家,更顯靈氣,變化較多。 《神策軍碑》是由當時任學士判院事的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 柳公權完成《神策軍碑》時已66歲,已達到了人書俱老,融會貫通,從心所欲,信手入玄。

內容介紹

柳公權,字誠懸,唐代宗大曆13年生,歷經九朝,官至太子少師,卒年88年,唐朝傑出大書法家。尤其在楷書方面,他繼承了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等諸家之長,遂創楷體之格。63歲書《玄秘塔碑》瘦勁挺拔,方圓兼施,標誌其柳體風格的形成。隨後,他在66歲書寫的《神策軍碑》則挺勁而厚重,謹嚴而灑脫,峻險而平和,方剛而圓潤,使柳體更顯成熟。要臨寫好該碑,須在用筆、結體和氣韻三方面下功夫。
柳公權在中國書法史中稱得上最講究用筆的書家之一。其用筆之精,可用挺、淨、沉、暢四字概括。其次是結體,柳體在結構上的處理較之歐、戰、褚、顏諸家,更顯靈氣,變化較多。其內緊外松的處理十分明顯。再者便是最難學到的氣韻。常說“字如其人”,學柳字,先學其人品。
《神策軍碑》原碑立於皇宮禁地,不能隨意拓摹,世上流傳拓本極少,現只剩下南宋拓本的上冊孤本,碑版漫漶,頁缺字殘,碑刻原文無法補齊。幸有同道學者的共同努力,從文字內容上識辨出不少難辨之字,使本帖的臨摹更趨充實、豐滿。

神策軍碑介紹

神策軍碑刻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由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文。拓本中,從“皇帝巡幸左神策軍”起至“來朝上京嘉其誠”止,約有七百餘字,但現存拓本中的文字不足原碑的一半。根據殘存文字推敲,前段主要讚頌了唐武宗李炎的德政,敘述了他在會昌元年祭祀的盛況,後段則敘述了回鶻衰敗及大首領嗢沒斯來降等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柳公權,字誠懸,唐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唐代宗李豫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於唐懿宗李淮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他自幼而好學,並能持之以恆,12歲便可吟詩作賦,29歲中進士。他精經術、曉音律,尤其擅長書法,官曆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官至太子少師。在朝期間,長期任右拾遺、翰林侍書學士,是—位職業的宮廷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初學二王,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後取唐初名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長,打下了楷書的深厚基礎;繼而又法顏真卿,對其筆法加以變化運用,終於自成一家。對此《舊唐書·柳公權傳》中有記載:“公權初學二王,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家。”
《神策軍碑》是由當時任學士判院事的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雖然該拓本中有將近一半的字跡已無法辨認,但僅從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開看,也是具有非常難得的書法珍品。柳公權的書法以精練勁健、端莊秀美、神完氣爽著稱於世,世人譽之“柳骨”。他的書體在當時是極負盛名的。公卿大臣家的碑板、墓誌,如不是柳公權書寫,便被人視為不孝。後世稱讚他的作品說,既有魏晉時錘、王的風韻,又有初唐歐、虞、褚、陸之體勢。柳公權完成《神策軍碑》時已66歲,已達到了人書俱老,融會貫通,從心所欲,信手入玄。全碑字型沉著穩健,氣勢磅礴,被歷代書法大家公認是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
除《神策軍碑》外,他還有很多傳世佳品如《玄秘塔碑》、《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等等。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稱:“柳書碑板,傳世甚多。今所存者,必以《神策軍碑》、《玄秘塔》二碑最精。《玄秘》刻手,猶偶有刀痕可見,惟《神策》孤拓,無異墨跡焉。”
《神策軍碑》刻成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立於長安宮廷禁地,但是最終毀於戰火,該碑的拓本極少,流傳至今只有中國國家圖書館這部孤本,其珍貴不言而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