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條約

柏林條約

柏林條約是柏林會議 (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 的最終議定書。根據條約,與會國英國、奧匈帝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修改了該年3月3日簽署的聖斯特凡諾條約。

簡介

柏林條約是柏林會議 (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 的最終議定書。根據條約,與會國英國、奧匈帝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修改了該年3月3日簽署的聖斯特凡諾條約。

條款
柏林條約確認原屬奧斯曼帝國的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獨立;而保加利亞則獲得自治權,但仍然由土耳其統治,並分為保加利亞本部與東魯米利亞 (Eastern Rumelia) 兩個省,徹底破壞了俄國當初的“大保加利亞”計畫。奧斯曼的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與 Sandžak (Sanjak of Novi Pazar) 由奧匈帝國占領和治理,但仍然屬於土耳其。
影響
獨立了的巴爾幹國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先後在1881年、1882年及1910年建立自己的王國;保加利亞在1885年與東魯梅利亞合併,並在1908年獲得獨立;奧匈帝國則在同年吞併波赫兩省,觸發了波士尼亞危機。俄國在俄土戰爭付出的代價甚巨,但最後她的“大保加利亞”計畫失敗;相反,負責調停的德國卻間接讓奧匈帝國坐收漁人之利,輕易奪得管理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權利,故此令德、奧、俄三國結下的三帝同盟崩潰。俾斯麥一方面以德奧同盟拉攏奧國,又在另一邊廂以第二次三帝同盟企圖讓俄國回心轉意。這令他的同盟制度更形複雜,也令俄國與德奧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柏林條約在往後的數十年腹成很多問題。西歐列強嘗試力挽衰弱的奧斯曼帝國於既倒,卻因此引起巴爾幹半島的種種紛爭——仍然有大量基督教人口由回教的奧斯曼帝國統治。巴爾幹人民繼續爭取自由,於是造成戰爭與國際危機。條約其中一大敗筆,就是未能確立希臘與奧斯曼帝國的邊界。當時而言,這是不可能的事,故此雙方在會後才開始談判,並在1881年定下了初步、不全面的協定。但她們在隨後十數年繼續陷入紛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