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爾·路德維希大公之子人。訪問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塞拉耶佛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簡介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他極力主張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深了俄與奧匈之間的矛盾,導致波士尼亞危機。他極力反對南斯拉夫獨立,主張把奧匈二元帝國,改組為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三元國家。

1914年6月,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後,訪問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塞拉耶佛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介紹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幹的擴張,激起塞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占領的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企圖擺脫奧匈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併,組成南斯拉夫,對此奧匈帝國力圖阻止。1908年,奧匈帝國乘土耳其發生革命之際,宣布正式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該兩地長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1878年該兩地被奧占領,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激起塞爾維亞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俄國支持塞爾維亞。

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支持奧國,於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發出通牒,並威脅說,俄國干涉不僅意味著要對奧匈作戰,還要對德國作戰;德國還要求俄國承認奧匈對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吞併,否則就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由於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戰敗,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無力同德、奧匈抗衡,不得不暫時讓步,承認奧匈對上述兩地的占領。1912~1913年和1913年,曾發生過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它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併,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奧匈帝國反對塞爾維亞擴大,圖謀吞併塞爾維亞。奧塞衝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鬥爭的焦點,巴爾幹成為歐洲火藥庫
塞拉耶佛是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併不久的波士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大公返回塞拉耶佛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塞拉耶佛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後,奧匈決定以此為藉口挑起戰爭,吞併塞爾維亞。德國堅決支持奧匈的行動,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覆。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塞拉耶佛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7月28日對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藉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了戰爭。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於8月15日向德國發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於11月參加到同盟國方面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