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峪村

柏峪村背倚京西明珠黃草梁,從爨(川)底下繼續往上行駛5公里便到達柏峪村。爨(川)底下擁有著幾百年的老房子,柏峪村則沉澱著幾百年的古文化。遊客在兩種人文景觀中流連之後,海拔一千多米的黃草梁將會載著您蕩漾於無比清新、空靈的碧海之中;躺在山頂的“十里草坪”上,享受著屬於您一個人的比雪還白的雲、比海更藍的天,以及與仙人對話的夢幻感覺。

基本介紹

柏峪村地勢寬廣,山峰眾多,東西寬5公里,南北長10公里,上銜黃草梁,下接古蹟山莊——川底下。從川底下走來,迎客松舒枝展葉,喜迎遊客。村北有一高峰,酷似梅花,在遠處黃草梁的平台上延伸出來,那山石矗立,隱約可見。梅花嶺下,懸崖絕壁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從此處登山上黃草梁,可謂天險!可對於樂於探險,進行登山訓練的人確是很好的訓練場地。梅花嶺下有一仙女湖。從仙女湖向東,沿京西古道,前行半小時,到達隘口。隘口北為鳳凰崖,一峰突起,兩道石辟矗立,尤如鳳凰站立。南邊王家山,山峰巍峨,九條山樑分布其間,號稱九龍朝一鳳。鳳凰崖南麓樹木蔥蘢,一派江南風光。柏峪村周圍的山,均為海拔1200米左右,西面黃草梁平台約1500米左右。鳳凰崖北為象鼻山景區,由象鼻山、京西第一柱、石門、臘子口組成一組喀斯特地貌。

歷史文化

柏峪是一個文物眾多、歷史悠久的地方。據民間傳說,8000年前就有所謂柏峪原始人之說。戰國時期秦滅燕,即派大將王翦,從大同經黃草梁下沿河。有文字可考的是元代,蒙古騎兵從黃草梁、天津關下沿河城。到明代,柏峪就成了軍事重鎮。
(1)黃草梁古道:從川底下川頭的古道遺址,到柏峪上村頭古道遺址,從天津關古道遺址到二道城子古道遺址,以及三叉口的古道重修摩崖石刻,其長約8公里多。這條古道是川底下和柏峪村過去輝煌的重要原因。
(2)古道摩崖石刻:從二道城子往北,進入黃草梁的大門之間,有一摩崖石刻,上書“時正德歲次已卯孟夏日守口千戶李宮修”正德元年為1506年,可見這條道路的歷史之長了。
(3)天津關遺址:天津關,按史書上記載,當時與居庸關、紫荊關、龍泉關齊名,屬保定府管。現存兵寨圍牆一處,屯集糧草圍牆一處,殘碑一方,旗桿座一個,以及天津關附近的牛家村遺址的瓦塊、殘磚等。1963年整地出土一個大水缸,內有炭化小米半缸,水缸現存柏峪村內。在村北還有校場,墩台即炮台遺址。
(4)古磚窯遺址在柏峪村北,有大小近百個古窯,號稱百窯,傳說為明代燒長城城磚用的。在農業學大寨整地時還出土過磚和瓦。現存兩個比較完整的磚窯,其他尚待發掘。
(5)二道城子遺址:依山而建,城牆尚存。站在二道城子台上,俯視天津關口,盡收眼底。
(6)千尺稜子娘娘廟遺址:在二道城子北山樑約200米,現有松樹兩棵、圍牆一道。
(7)宛平縣大隊大隊長劉玉昆烈士故居、墓(焦若愚題寫墓碑)。
(8)各種民間器具、地契、以及長城上出土的石硫等100多件,已建成民俗展室和抗戰展室。

古戲之鄉

柏峪村中,自古以來就有唱戲的習慣,村中大人小孩,均可唱上一口。文化大革命前,從正月初一到初五在本村,一連唱五天五夜,歇人不歇場。從初六開始,走出去到別處唱。最紅火時,曾在老北京大戲樓演出。現存劇種有梆子戲、秧歌戲和蹦蹦戲。傳說,梆子戲是由山西傳來,秧歌戲是由河南戍邊移民帶來。解放時,尚有劇目379個,現在由於村中人口銳減,再加上年輕人少,只有三十幾個劇目了。但是那作派,那唱腔還都是一板一眼。這裡有大禮堂,有道具、行頭,樂器。遊人們來了與老鄉聯歡,人少時來段清唱,人多時,演他一場,很有樂趣。
俗眾多,樣樣講究這裡由於交通閉塞,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文化環境,有很多的特殊民風民俗。

民俗特色

寫對聯:臘月二十四開始,各家各戶開始貼對聯,一般都由村中的老者寫成。這裡的風俗,凡是有門的地方都要貼、包括豬窩羊圈。對聯的字句都是隨機而出,主要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禱。
貼窗花:貼對聯同時,用大紅紙剪成各種花卉、走獸,貼在窗戶紙上。
唱大戲:從正月初一一直唱到十五。逢節必唱,屬於村民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
照壁:家家戶戶都有照壁,在照壁上或題寫大字或畫上水墨畫。

傳統食品

柏峪的傳統食品一般是粗糧細做,加以當地蔬菜,過去的看家菜主要為酸菜和鹹菜兩種,這裡的菜沒有污染,水又潔淨,因此,酸而不壞,恰到好處。當地的豆腐席、南瓜席、野味席,可謂世間少有。尤其是野味丸子、農家的南味扣肉、糗糕米飯、壓餄烙更具特色。
野味丸子:用整隻的野兔或野雞,去掉皮毛,傳統的工藝是連骨頭帶肉用石塊或錘斧之類工具砸成帶小骨頭碴的肉醬,再配上香汕、蔥花、姜面、味素和精鹽、醬油等佐料,有時也添上一些鮮菜鮮蘑或時鮮菜葉等,最後撒上胡椒粉,就成了一道風味濃厚的山珍佳肴——野味丸子。當年村民們和士兵們,捉到了山雞或野兔,手頭沒有合適的工具,只好以石塊當工具來砸漿。據說,這種吃法能夠使食用者強筋壯骨,身輕如燕,健步如飛。柏幾代人嘌在抗戰年代之所以能出現行走山路如走平地,神出鬼沒,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游擊隊長劉大鼻子(劉玉昆),這與他平時喜歡吃野味丸子大有關係。
農家南味扣肉:據村裡的老年人說,在幾百年前的明朝初頁,參與柏峪建村的牛家和馬家二姓人家是燕王明成祖朱棣從南方帶來的隨從,這道農家扣肉大菜就是由牛馬二姓人家流傳下來的。扣肉用料選用優質肥瘦各半的五花肉,先煮後蒸,在上碗入籠屜時,用特製乾菜墊底和蓋帽,扣肉是否好吃全在那特製的脫水乾菜上。牛馬二家人在柏峪落戶後,選用當地的扁豆、雪裡蕻葉子、芥菜葉或長豆角制乾菜備用。加乾菜蒸出來的扣肉,香氣迷人,肥而不膩,入口即爛。可口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長吃不厭。
糗糕米飯:柏峪的糗糕米飯是一種類似於臘八粥的主食。用料為大黃米,配上芸豆、紅棗、核桃仁、花生米、果脯等(包括葡萄乾),用溫火長時間燜制而成,食用時也可以加一條羹紅白糖作為佐料,若擺上一盤柏峪特產的酸泡菜,會更加強食慾,別有風味。
柏峪壓餄烙:壓餄烙這一主食在民間廣為流行,而柏峪村的壓餄烙爽口好吃在京西一帶聲譽甚高。正宗的柏峪壓餄烙用料為細白玉米面,再填加一部分榆皮面和洋芋根面,用溫水和面,後兩種面有粘性。據來此地吃過壓餄烙的北京地質學院的一位教授說,柏峪的壓餄烙之所以不同凡響,與眾不同,有口皆碑,筋道、爽口,與柏峪村的深層礦泉水的水質好有很大關係。柏峪壓餄烙的澆頭不用肉類,傳統的澆頭講究使用香菜、蔥花、辣椒、豆腐細條做成的素湯來拌食,柏峪壓餄烙口感佳,味道純正,吃後能長時間不感到餓,增長力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