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楠管

枝江楠管

枝江楠管,源於江漢平原的沔陽漁鼓,它成為枝江的地方曲種,始於清朝末年。

簡介

枝江楠管枝江楠管

枝江楠管,源於江漢平原的沔陽漁鼓,它成為枝江的地方曲種,始於清朝末年。

清末,一沔陽漁鼓藝人沿江賣唱,流落枝江,被董市紳士張金山收留,聘為家師。張平素愛好漢劇,對曲藝興趣亦濃。他在學會漁鼓演唱技藝並掌握一批書目之後,又在自娛中逐步將漁鼓改變成具有枝江地方特色的楠管,即:保留漁鼓演唱形式,沿用板、筒擊節伴奏,用本地方言演唱,借用漢劇道白程式,並選用戲曲武場的小鈸增強伴奏效果。後來,張金山家境衰敗,難維生計,只得攜子行藝城鄉。為了攜帶方便,張又將楠管改成可以分合的兩截,平時裝入包袱行路轉點,演唱時將其合二為一。

由於楠管形式新穎,且具有地方特色,故深受聽眾喜愛。張氏父子每到一處,聽書者絡繹不絕,求藝者也頗不乏人。江南的劉元孝、周發祥、楊德真;江北的張萬棟、文啟道、閻廣森先後拜為其師,學成後又各自帶徒。到80年代初,楠管藝術已傳五代,行藝、半行藝者多達120餘人,分布在枝江、宜教各地。

表演形式

枝江楠管多為單人行藝,因此演唱十分靈活,街頭巷尾、茶樓酒肆、田頭稻場、農舍廳堂,只要一張桌即可開場。演唱書目或懸牌預告,或臨時點唱。藝高者每到一處可演唱數天、數十天。

楠管以演唱敘述歷史故事的中長篇書目為主。長篇無固定文字唱本,只有綱口,演出時全憑藝人的口頭“套數”,可因時間、地點不同和聽眾情緒的變化而酌情增減。有時演唱小段,一人一事,內容集中,結構緊湊。不論中長篇或小段,演唱時大多採用定場詩(或稱押韻文)開場,藉以揭示主題,瀉染氣氛。

楠管表演的基礎是說和唱,它承襲了漁鼓以唱為主,唱、念(包括白表)結合的形式。曲目情節發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繪常用唱技表達;凡對話、旁白、武打,多用念技表述。楠管藝人重唱,提倡少念多唱,“能以唱代念者為傑”。

南路藝人楊安新行藝二十多年,一直追求“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他經驗豐富,聲、韻、調三個方面都有功底,不僅字正腔圓,而且富有音樂美。在唱腔中,藝人還十分重視人物喜怒哀樂的感情表達,藉以刻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

楠管唱詞詞格大體以七言四句為主,每句以二、二、三音節組成,也有十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一般在四句一段的唱詞,一、二、四句押韻,但也有兩句一換韻的。

在說白技巧上,藝人常用編“套話”、加“水詞”和“賣關子”三種手法以增加藝術魅力。套話,是具有一定程式的、有豐富表現力的語言。在說表時,按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事件、景象,靈活運用,隨口而出;加水詞,是說表中的又一手法,在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添枝加葉地進行渲染和誇張。由於藝人閱歷豐富,對社會各階層人物接觸廣泛,說表時往往信手拈來而形象逼真;賣關子,是在情節高潮處或生死攸關時,演、唱戛然而止,另起他題或即刻收場,使聽眾欲罷不能,造成心理懸念。

在表演上,楠管藝人非常注重神態和情感的表達。由於演出場地和藝人雙手執樂器的限制,表演動作幅度不大,主要靠眼睛和面部表情相配合,尤其注重眼神的作用,即用正視、斜視、凝視、圓眼、細眼、瞪眼、皺眉、鎖眉、展目以表達喜怒哀樂等複雜感情。

楠管曲種

枝江楠管曲種原無絲弦伴奏,只用楠管、雲板、單面鈸三件擊奏樂器(藝人稱之為三樣家業)。楠管,又稱楠竹筒子鼓,竹質,長2.2尺,直徑約三指,筒身兩節,接頭處刻槽,用車內胎護其縫,用時斗榫合攏,筒首蒙蛇皮或豬油波。演奏時,左手抱楠管於胸前,右手三四指輕擊鼓面,即發“砰砰”之聲。雲板,即筒板,在演唱中,雲板一般只用於唱腔伴奏和前奏。

單面鈸,又稱鈴子,即戲曲伴奏中所用小鈸、銅質,面薄、音沙,餘音少。演奏時將鈸帶系左手小指上,右手持簽敲擊鈸面邊緣。鈸一般只用於前奏、間奏中,與楠管之聲相配合。在過板、唱腔和說白時,都用擊節伴奏。現在,楠管常在舞台上演出,又移植了許多戲曲表演程式,其伴奏也常使用小型樂隊,樂器性能多樣,表現手法多變,因而更顯豐富多彩。

演唱內容

枝江楠管演唱內容廣泛、豐富,包括大量中、長篇書目。如南路藝楊安新,一人可演唱中、長篇書目20多部。長的如《三俠五義》可唱90多場;短的如《秦香蓮》,也能唱3個多小時。由於藝人學藝全憑口傳心授,無文字唱本作依據,故部分曲目相繼失傳,書目也無法統計。按其題材,傳統書目大致有如下幾類。

歷史人物類:有《岳飛傳》、《薛仁貴》、《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南唐傳》、《隋唐演義》、《楊家將》、《乾隆皇帝下江南》等。

俠義傳奇類:有《三俠五義》、《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大八義》、《義俠傳》等。

公案類:有《萬花樓》、《五虎平南》、《烏金記》、《碧玉簪》、《扁刀案》、《九人頭》、《彭公案》、《施公案》、《血袍記》、《四下河南》、《秦香蓮》、《白馬馱屍》、《長生殿》等。

神話故事類:有《哪吒鬧海》、《寶蓮燈》、《八朵蓮花》等。

民間故事類:有《窮戶拜年》、《朱氏割肝》等。

此外,還有一部分書目由戲曲本移植而來。如:《西廂記》、《二度梅》等。

傳統書目中的大部分內容一定的積極意義,或頌揚民族英雄,或褒保正義行為,特別是有些公案題材作品,伸張正義,鞭撻邪惡,從破案入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得民眾喜愛。

建國後,楠管藝人根據推陳出新的原則,在整理傳統書目演出的同時,還根據新出版的小說,編唱了許多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內容的新書目,如《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機關報兒女英雄隊》、《林海雪原》、《李自成》、《第二次握手》等。並且,以現實生活為題裁,編唱了許多具有本地生活氣息的小段子,如《黨的光輝照紅港》、《老滑稽碰鼻》、《李大媽殺雞》、《朱大媽查蛋》、《戒菸》、《鬧房》、《縣長批報告》、《說實話》、《黃昏話》、《計畫生育好》、《拾金不昧》等。

藝術沿革

枝江楠管唱腔地方色彩濃郁,故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張金山的徒弟藝成之後,根據各人的演唱體會和欣賞情趣,結合本地區的語言、習俗、音調特點,不斷創新,又逐步形成兩種不同的風格:即以劉元孝、周發祥、楊德直為代表的南路和以張萬棟、文啟道、閻廣森為代表的北路。南路長於抒情,北路善於敘事,所在,又有南悲、北歡之說。就音樂形成的風格來看,南路除從百里洲、枝城一帶民歌中的喪鼓、田歌吸取營養外,還受到松滋一帶民歌的影響,因而既有平原地區低沉委婉的格調,又有山區高亢、清越的特色。北路則是從水鄉栽秧歌、扯草歌、小調和皮影音樂中吸取營養,曲調樸實、粗獷、詼諧、風趣,富有水鄉情味。說書人行內稱“劉元孝的哭,張萬棟的笑,正正板板是文啟道”,生動地對上述代表人物的演唱風格進行了簡明歸類。就其唱腔而言,均歸屬於板腔體,大致可分為二腔四板。即:平腔、悲腔、趕板、緩板、垛板、哭板。

南北二路的代表人物中間,由於各自的活動地點、學識、愛好和藝術情趣不同,在唱腔風格特點上又有許多差異。在北路藝人中,張萬棟善於從民間小調中選擇索材,演唱以情見長;文啟道則注重板正腔圓,方整規矩,一句一腔,一板一眼,莊重文雅;閻廣森則善於借鑑皮影音樂,注重鏇律的起伏,唱腔活潑、詼諧。南路藝人劉元孝活動在枝江百里洲一帶,周發祥以宜都陸城為基地,楊德直在枝江與松滋交界地區,他們相距甚遠,彼此往來極少,因此,風格特色差異更大。楊德直的演唱在各派楠管藝人中獨樹一幟。

他因吸取了江漢平原民歌中的音調,既大量運用了“徵、羽”兩音,同時把“角”音也置於重要位置,鏇律大多從高音區向下滑行,節奏平穩流暢,適宜表達憂傷感情,突出了“南悲”的藝術特色。建國以來,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條件改善,楠管演出活躍,藝人交往頻繁,交流、切磋技藝的機會較多,兩路相互揚長避短,水平不斷提高,風格也逐步接近。北路藝人楊和春自編自演的《說實話》曾獲宜昌地區業餘文藝會演創作、表演獎,並在省、地電視台播出。

代表人物

1979年4月,縣文化館召開會全縣民間藝人代表大會,發動全縣民間藝人消除餘悸,大膽從藝,為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活躍城鄉文化生活作貢獻。全縣制定了民間藝人管理制度,並在問安袁碼頭、七星台大埠街、江口、馬家店、董市等處設立茶社,專供民間藝人開展演唱活動。

1982年,枝江縣民間藝人協會正式恢復,並舉辦了首屆民間曲藝新書演唱比賽。枝江楠管再一次在枝江城鄉活躍起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李大媽殺雞》、《縣長批報告》、《鬧房》等,縣內楠管從業藝人達到一百四十多人,問安鎮楊和春便是這一時期楠管藝人中的代表人物。

傳承意義

枝江楠管雖然歷史不長,但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加工、改造,已成為富有濃郁的枝(江)、宜(都)地方色彩,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倍受人們喜愛的曲種。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必將在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事業中,展現其奪目的光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