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杉鄉

板杉鄉

板杉鄉地處湖南醴陵市北大門,浙贛複線、上瑞高速、320國道、醴官公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全鄉面積102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4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5614人。鄉人民政府駐長坡口,距市區8公里。全鄉農業歷來以種植業為主,是醴陵市優質稻種植基地和水稻高產區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板杉鄉桃子
1950年屬五區,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成立板山公社,1984年改鄉。鄉政府駐油麻 壠。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8公里,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0.46萬。芷板公路直通鄉政府駐地。轄老鼠田、新屋、客仁棚、大山、苗田、桃子樓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發電站和農副產品加工廠等。農業主產水稻,兼產油菜、茶葉等。

1996年被列為黑山羊養殖基地。工業以陶瓷、建材、花炮、化工生產為主,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產值6.8億元,完成國地兩稅1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30元。轄區內有工業企業65家,中學2所,國小11所,衛生院2所,醫療點9個,敬老院2所。

命名由來

石門關之險從醴陵往長沙的古驛道經過高家店後,要越過一道關隘--石門關。石門關是醴陵的北大門,從長沙來的北軍進攻醴陵,一但突破石門關,醴陵再無險可守。醴陵城區的東北邊境逶迤綿亘著一條東南西北方向的山脈,這就是蜈蚣山。這蜈蚣山南頭北尾,頭部天生兩塊巨大的青石塊,像是蜈蚣的兩隻眼睛,後來鄉人建起一座廟宇,就是現在的石宮娘娘廟。蜈蚣的尾部就延伸到板杉鄉五華廟村這石門關前。兩山夾恃的石門關最窄的地方不到十米,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建國後修建的浙贛鐵路就從關口一側穿過。2006年,浙贛鐵路醴陵段全線電器化改造,這峽谷實在過於狹窄,只好平移50米開鑿出一條的雙線鐵路隧道,名字仍然叫做石門關隧道。隧道大部分位於土層和風化層中,岩質變化快、節理髮育、岩體破碎,為Ⅴ級圍岩,掘進施工難度大,不到120米的長度,竟然經過整整兩年的艱苦施工,才得以成功完成。石門之險,由此可見一斑。

旅遊資源

板杉鄉石門關
在大理蒼山背後的江邊,有兩座高數百米的斷崖峽谷,形如兩扇巨大的石門,清流飛瀑,奔瀉而出,是一處神奇的景觀。周圍巉岩壁立,峽谷深邃,谷地溪流湍急。石門關實為鬼劈神鑿,異境開天,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最令人驚嘆的是,在附近的松林村後山,於1994年10月發現一處面積約16平方米的大型崖畫,有動物、人物、果樹、手掌銀、房屋、追獵、圈舞等200餘圖,最大的畫面約有1平方米,最小的約5平方厘米。經專家鑑定為青銅器時代的作品,並定名為“漾濞蒼山崖畫”,為研究兩三千年前的社會、民族、宗教、藝術、生產生活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並成為人們觀賞和遊覽的一大景觀。

下轄村

塘基村

松梓村石塘庵村茶子山村東橋村井頭沖村
坪橋村紅光村和平村上平村宋家沖村竹花山村
火石橋村橫燕村楊家灣村黃善沖村塘沖村土株嶺村
黃泥坳村株樹下村高家店村吳家椴村

七所八站

2005年1月6日,板山鄉召開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當到會的38名鄉人大代表翻開會議日程安排表時,

板杉鄉人民代表大會
發現多了一項內容:鄉人代會期間除聽取鄉人大主席團、政府和財政工作報告外,還將對政府工作部門進行評議。

“這樣安排太好了,過來只聽政府工作報告,究競落實到部門怎么樣,心中沒底,而且現在有的部門縣裡管得著、看不著,鄉里看得著,管不著,讓代表給他們打打分,他們就不敢鬆懈了”,一位代表高興地說。

評議開始了,先是聽了16個單位的工作匯報,然後由代表對這些單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最後由代表對其進行無記名投票測評。經過匯總,鄉畜牧站、計生辦、經管站等9個單位滿意度較高,學校、林業站等5個單位代表基本滿意,國土站、水管站滿意率低,被作為重點整治單位。被評單位對代表們提出的批評、意見和建議表示虛心接受。

鄉人大主席團一位同志在評議後說:“在鄉人代會上評議部門,確實對部門工作甚至對政府工作促動很大,為代表知情知政和提高責任意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希望通過這一評議,把大家為民眾服務的熱情激發起來。”

為農減負

近兩年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板山鄉人大主席團有針對性地開展代表活動,為減輕農民負擔嚴把“三關”:一是把好人均純收入認定關。人均純收入的核定是計算農民負擔的基本依據,準確如實地計算人平純收入是做好減負工作的第一步。二是把好財政預算審議關。三是把好農民負擔卡發放關。將過去由村文書代鄉政府發放農民負擔卡改為各村民會議代表發放。農民負擔卡填好後,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對負擔卡內容進行逐項審查,在確認無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等不合理負擔後,再分發到民眾手中。

旅遊景點

客人棚古侗寨(村)位於位於芷江侗族自治縣南端的板山鄉境內,芷天公路附近,距縣城47公里。古侗寨已有四

板杉鄉旅遊資源
五百年的歷史,現在住著近百戶人家。古侗寨充分展示了鄉間侗家民居的建築特色,利用地理環境優勢,依山傍水修建起漂亮的吊腳樓。吊腳樓都是用杉樹做木柱相撐,一般都有三層,上面幾層都用木板鋪了樓板。最下面的一樓多是圈牛欄、堆放雜物柴火的地方;二樓便是主人的住所,有侗家的火塘與灶屋;三樓或四樓,一般是客房或是主家堆放糧食的倉房。房頂覆蓋小青瓦,屋檐上還畫著與花,大多是花格窗子。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在綠樹與翠竹掩映中,別有侗家風情!客人棚古侗村寨的吊腳樓從山下一層層往山頂伸展,遠遠看去,就像一片片雲彩在浮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