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層狀魚鱗病

板層狀魚鱗病

板層狀魚鱗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在出生之後會有明顯的症狀,即全身被一層廣泛的人棉膠狀的膜緊緊地包裹,這樣的包裹會造成眼瞼及唇外翻的現象。但是此膜不會終身遺留,一般在數日後便會自行脫落,此時皮膚會有廣泛彌慢性潮紅的樣子。在表面上會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的大片鱗屑,這些鱗屑會呈中央固著,邊緣游離的狀態。

基本信息

簡介

表皮鬆解性角化過度魚鱗病又稱大皰性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病,為具有高畸變率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少見。多引起眼瞼及唇外翻。數日後該膜脫落,皮膚呈廣泛彌慢性潮紅,上有灰白色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鱗屑,中央固著,邊緣游離。往往對稱性發於全身,以肢體屈側、肘窩、國窩、腋窩和外陰等部較為明顯。掌跖過度角化,指甲及毛髮過度生長.生後或生後數月,可有泛發性及局限性損害。泛發性者出生時全身即有鎧甲樣厚層鱗甲,生後即脫落,出現泛發性潮紅及鱗屑,剝除鱗屑呈現濕潤面,紅斑可逐漸消失,可再發生較厚疣狀鱗屑。局限性者僅在四肢屈側及皺壁部可有較厚的魚鱗狀角質片。重者可有疣疵狀增生或呈局限性撫狀增生損害稱豪豬狀魚鱗病。本病的開始數年內可出現木小不等的鬆弛性水疤或大疤。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減輕水疤的發生。手掌受累者可影響功能。 病程經過遲緩,可終生存在,至成年期紅皮症可減輕,但鱗屑仍存在。
板層狀魚鱗病是魚鱗病常見的發病類型。板層狀魚鱗病患者皮膚呈廣泛瀰漫性潮紅,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鱗屑,中央固著,邊緣游離。往往對稱性發於全身,以肢體屈側,肘窩、腋窩和外陰等部較為明顯。

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過度,顆粒細胞層增厚,棘層上部細胞有網狀空泡化,有時橋粒僅與一側棘細胞相連表皮細胞有棘突松解,表皮內可見有水疤或大疤,真皮淺層有慢性炎症浸潤。

板層狀魚鱗病的致病基因位點、分布及展望
凡事都有原因,疾病也一樣。板層狀魚鱗病的病因又是什麼呢?實際上,它是一種遺傳病,所謂遺傳病,就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產生的疾病。眾所周知,人的遺傳物質是DNA,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基因。板層狀魚鱗病就是由於基因發生了變異而產生的疾病,這是現代科學對魚鱗病的看法。已報導的可導致板層狀魚鱗病的FLG基因突變位點近20個,這些突變具有種群特異性。國外FLG基因突變位點及分布:2282del4,R501X(美國);R1474X,5360delG,6867delAG,11029delCA,11033del4,Q3683X,7267delCA,R2447X(歐洲);S2889X,S3296X(日本);Q2417X,E2422X,R4307X,441delA,1249insG,7945delA(新加坡華裔)。新發現的突變位點(中國):Q1745X,Q1790X,G2788X,Q2417X,E2422X,R2447X,R3657X。展望:也許有人認為,遺傳病是少見疾病,是由人體內眾多遺傳基因中某個基因發生異常變化所引起的。這個觀點在20年前也許是對的,但現在對人類基因認識的長足進步,正在改變著醫生們對於疾病起因的思考。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幾乎所有困擾人類的疾病都與出生時具有的基因有關。人們已逐漸步入了基因醫學時代。雖然它還處在成長期,但是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成功和數不勝數的其他研究成果,在未來的20年中,基因醫學將給未來人類的健康做出卓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