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雷上鑼鼓

東雷上鑼鼓

東雷上鑼鼓僅存於合陽縣坊鎮東雷村。東雷村東臨黃河,西接中雷村,南與太里村隔溝相望,北與百良鎮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緯35o13',東經110o21',在戰國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該村東臨黃河,河水滔滔聲如雷鳴而得名,又有一說因東雷上鑼鼓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因“擂”與“雷”同音,故村名為東雷。東雷村距合陽縣城29.5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屬伏六鄉管轄,1997年歸坊鎮管轄,東雷村上鑼鼓被喻為“中國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基本內容

東雷上鑼鼓東雷上鑼鼓

上鑼鼓一般是雙方對壘,它的表演分為以下幾個過程:“排鑼”,以整齊緩慢的節奏醞釀情緒,聚集同夥;“流水”由小鼓引領,節奏加快,花樣增多,向對方開始挑戰;“上鼓”敲打進入高峰,鼓手蹲馬步,敲鑼者一腳踩地一腳踏鼓,吶喊著輪番上鼓,敲鐃鈸高舉頭頂,節奏急促,氣氛熱烈;“亂颳風”,則鑼鼓鐃鈸齊響,把氣氛推至高潮;最後是背鼓追逐,火把高舉,火堆熊熊,火銃震天形成一個喧囂震撼的壯觀場面。
上鑼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曾在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進行了播放,並先後在《陝西日報》、《中國文化報》、《文化藝術報》進行了報導,參加渭南市大型民間社火舞詩《華山魂》演出,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讚賞。

“疾風/往鐃鈸上勁吹/暴雨/在鑼鼓上狂擂/火把/在村落中躍動/人群中/炸響了鬧元宵的驚雷黃河岸邊/一群頂天立地的莊稼漢/用沖天的激情/將西北人的豪邁與陽剛/盡情釋放冬夜的寒風裡/一群光著膀子的東雷人/以自身的強悍/與自然抗爭/向命運宣戰力量在爆發/鋼鐵在碰撞/在重金屬熱烈的狂歡中/人的情緒接近了燃點/渾身的血液開始沸騰在由上鑼鼓催發的意象里中/是金戈鐵馬/是烈火長風/是群雄逐鹿/是虎嘯猿鳴”
這就是威震一方的上鑼鼓,這就是誕生於黃河西岸、被剛烈豪放的東雷人敲打了無數代、傳承了千百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鼓舞。
寒風凜冽、篝火熊熊、煙霧瀰漫、鑼鼓震天,一群裝束奇特、赤裸著上身的敲鼓人,仿佛再現出:原始部落中先民民們在圍獵、在祭祀、在狂歡、在慶賀。
東雷村,地處合陽縣最東部的黃河西塬畔上。這裡三面環水、瀕臨黃河,灘多溝深、地勢險惡,百姓們祖祖輩輩在乾旱、貧瘠的窮山惡水間艱難地生活。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上鑼鼓怎么會在這一片偏僻、蠻荒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呢?
一方水土,塑造一方百姓;一個地域,培養一種民風。獨特的地理位置、惡劣的生存環境,培養出了東雷人敢與自然抗爭、敢與強者爭雄的強悍的個性。東雷上鑼鼓,是東雷人內心世界的外化;東雷上鑼鼓,負載著當地百姓內心深處許多沉重的精神訴求。
東雷上鑼鼓,以驚心動魄的氣勢、豐富激烈的鼓點、威武奇特的裝束征服了千千萬萬的觀眾。就是在見多識廣的專家、學者眼裡,東雷上鑼鼓也有它毫不遜色的鮮明的個性。

基本特徵

東雷上鑼鼓東雷上鑼鼓

東雷上鑼鼓經歷了長期的衍變,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也顯示了以下基本特徵:
1、高亢激越的陽剛之美。上鑼鼓使用大鐃重十多斤,且要高過頭頂,具有很強的擴展與穿透力,使東雷鑼鼓高亢激越、鏗鏘有力。
2、剛柔並濟的和諧之美。上鑼鼓表演時以小鼓引領,形成一問一答的藝術效果十分動聽,它的“排鑼”、“流水”,鼓點別致,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恰到好處。
3、高潮中的拙樸之美。上鑼鼓的上鼓階段,鼓點簡捷有力,執鑼者在鼓點間歇之間輪番上鼓,把氣氛推向高潮。

相關器具

上鑼鼓主要打擊器具有:大鼓(鼓腰釘有鐵環),小鼓、大鐃(黑老鴰)、中鐃、大鑼。表演時表演者配有馬鈴、插著雞毛的草帽、核桃皮眼鏡、簸箕等附加道具,給人以怪誕、滑稽的感覺。

歷史淵源

東雷上鑼鼓是我國古代民間舞蹈的縮影。遠在夏商周三代合陽為“莘國”(亦名有莘國),《孟子》一書就有“伊尹耕於有莘之野”的記載,《呂氏春秋》中有湯命伊尹作“大鑊樂”的記載,“大鑊樂”的鍾,即是現在的鐃或鑼,在我國古代巫與舞相通,鑼鼓在古代已成為占卜、祭祀的形式,上鑼鼓至今尚有祭祀、跳巫、驅邪的痕跡。由此可見,上鑼鼓的產生源遠流長,可以說它是由古老的祭祀驅邪的民間舞蹈衍變而來。

主要價值

上鑼鼓作為一株奇特的民間藝術奇葩,其主要價值是:

研究價值

上鑼鼓的產生髮展和保護工作對於研究我國舞蹈史、民俗史有著一定的借鑑作用。

觀賞價值

上鑼鼓是舞蹈與打擊結合的民間表演藝術,既可進行廣場表演又可進行舞台表演,其鏗鏘有力,動人心魄,激人奮進的感染力和陽剛之美,深受民眾喜愛。

娛樂價值

上鑼鼓表演不需要有嚴格的場地,表演容量不受人數限制,是民眾自娛自樂的好形式,做好保護和推介工作,對於凝聚人心,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有著積極的作用。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
性別出生年月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家庭地址
一 代 馬有弟
1921年
班社師傳
1931
坊鎮東雷村
馬孝娃 193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存弟 193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虎哲 193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虎彥193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永夫193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地科 193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民生
194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緒乾 1946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進科
193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雲龍 193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福

194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生
194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拴柱 194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二 代 馬根乾 1949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發乾
195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篤乾 195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萬乾
195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五萬197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張改民
195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金盈
1959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兔娃
1950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增民 196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德廣 195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虎 1956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正民1949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繼朝 1958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正杰 1959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篤學 194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中 194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增富
195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篤傑 196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篤厚 195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三傑 1957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進海
195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福榮1944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後錄

194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孟康 1950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優寧 1955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栓
1954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增榮 194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現生 194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勤學 1960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會民195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連科 1961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振明
1949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秦德虎 194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現雲
1954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篤信195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正軍
1948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昌信
195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存興
194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順奇195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錄1957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振海
195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福太 1955年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金兔 195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三 代 馬志宏
1970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恩峰1976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永鋒1977年 班社師傳坊鎮東雷村
馬六緒 198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 龍 1986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 宏
1969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 讓
1967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金虎 197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曉鋒
196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曉亮 197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優明
1972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 峰
197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緒功 1971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志宏
1973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興龍
196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丙木 1966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興峰 1978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根兔
1954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馬小亮 1972年 班社師傳 坊鎮東雷村

瀕危狀況

1、表演隊伍後繼乏人。隨著老藝人的去世,青年一代參與人數的減少,傳承體系不能夠理順等原因,使表演藝術無法全部繼承,造成表演人才後繼乏人。
2、表演質量嚴重下滑。由於現代藝術的衝擊,青年人興趣的轉移,加之主要表演能手長年外出打工,迫使上鑼鼓表演無法組織。
3、表演道具數量不足。主要是鼓、鑼、鐃數量不足,參差不齊,表演服裝不能統一,嚴重影響了表演效果。

保護計畫

主要保護內容

1、保護這一民間鼓舞不使失傳。
2、扶持傳承人。
3、組建、壯大表演隊伍。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召開專題會議,成立了東雷村鑼鼓民間藝人協會。
2、定期召開研討會,制定上鑼鼓保護改革方案。
3、建立隊伍。選拔青年人參加表演隊伍,進行專業培訓。
4、整理樂譜,加工創新表演形式,打造舞台精品。

十年保護目標

用十年時間建成有數量、有質量的表演體系,形成廣場、舞台表演兩支隊伍。將上鑼鼓列入陝西民間藝術經典,向國內外推介和展示。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 摸底調查對東雷上鑼鼓生存狀況進行了解。
2007年 組建百人表演隊伍,達到有陣容有氣勢。
2008年 規範保護組織,實行保護、演出一條龍。
2009年 成立專業表演隊伍,搬上舞台、進入廣場。
2010年 擴大範圍壯大隊伍,與旅遊聯姻,打造精品。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
2、資金上列入財政預算。
3、管理上納入有關領導責任制。

建立機制

1、用五年時間建成規範的上鑼鼓表演管理體系。
2、成立理論研究、管理,推介組織,擴大對上鑼鼓的宣傳。

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