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橋

東溪橋

太順廊橋東溪橋,“在泰順縣泗溪鎮東溪上,系浙南閩北廊橋群中的典型之一。 昶捐資六百金,移建於內(今址),改為東新橋,為鎮上諸橋之冠”。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里人重建,復為東溪橋,習稱大東溪橋(以別稱普安橋為小東溪橋)。

一、泰順廊橋——東溪橋

太順廊橋東溪橋,“在泰順縣泗溪鎮東溪上,系浙南閩北廊橋群中的典型之一。廊橋基本層工藝由編木拱梁而成,外加髹紅護板,側望宛如曲虹,其映水影形酷似倒寫‘八’字。溪東橋總體結構有三層,分而言之,自下而上分別是編木拱梁橋(基本層)、素柱紅板長廊、藻井閣樓。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博導楊鴻勛在為劉傑、沈為平著《泰順廊橋》所寫《序》中提出,地處百越之鄉的浙南閩北多越裔,富有區域建築特色的泰順廊橋,其文化根基深遠,和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所反映的高度水準的木結構成就(乾欄)有著歷史淵源關係。”(《載敬堂集》)陳志歲《東溪橋》詩:“萬山深處越人鄉,拱木安流起麗廊。歇聽飛檐翹角雨,行蹂崇堍末階霜。 曲虹映八波中漾,層構劃三雲里藏。衍進乾欄祖先術,蜚聲世界列橋王。”
東溪橋與北澗橋合稱泗溪姊妹橋,同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二、澤湖石橋——東溪橋

初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跨東西、成字兩圩,橋為拱形,明永樂中李傳等重建。成化三年里人丁原吉、顧昶等鑒於“東溪橋距湖不半里,風濤作時,川圯低隘,行人苦之。昶捐資六百金,移建於內(今址),改為東新橋,為鎮上諸橋之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里人重建,復為東溪橋,習稱大東溪橋(以別稱普安橋為小東溪橋)。解放後將拱橋改為鋼筋水泥擱梁平橋,曾將原來東溪橋界石碑一塊橫砌於北側橋墩西向中部,界石上部雕鑿“東溪橋”三字楷書,下半部分十二字較小,分列三行,每行四字,為“大明嘉靖四十年正月吉日立”。此明代石刻,雖歷經風雨,仍清晰可辨。該橋為鎮東通道,舊時,橋面上裝有木柵門以資防衛。橋北堍東向沿河房舍,清代曾在此設立厘卡,對過往商船收取稅金,至民國初撤銷。東溪橋坐落在鎮區東隅,管鑰水道出入樞紐。登橋東望,同里湖口羅星洲綠蔭粉牆,飛甍崇閣,盡在指顧間。明代里人吳驥續定同里八景中的“東溪望月”即指此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