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琅琊王氏

東晉琅琊王氏

東晉琅琊王氏,王氏,指東晉的王導等。永嘉之亂後,以王導為首的王氏士族集團輔佐琅玡王司馬睿在南京中興晉朝,史稱東晉。至此,王氏成了晉朝權勢最大的家族,鼎盛時,司馬睿曾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可見王氏之盛,史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名人:王導、王敦、王曠、王羲之、王獻之等。

人物介紹

從漢至西晉末年的500多年中,琅玡王氏不斷吸收力量,並且成為最強大的士族豪強力量之一。這期間,王祥(24孝中的“臥病求鯉”的主角)、王覽都位居宰相。而王覽正是東晉名相王導的親祖父。王與馬,共天下——在南京登上頂峰。

歷史淵源

東晉琅琊王氏東晉琅琊王氏
永嘉之亂後,以王導為首的王氏士族集團輔佐琅玡王司馬睿,王導的堂兄弟、王羲之的親生父親王曠認為:當時北方夷族太多,建議司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實施戰略轉移,而此前,王導、王曠已經南下“開闢”了根據地。

公元313年,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箇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玡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玡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王氏的權重,還有這樣一些事例說明:《世說新語》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晉元帝會見臣下的時候,宰相王導來了,晉元帝甚至讓王導與他一起坐龍椅,兩人爭執了很久。而晉成帝給王導手詔,用的都是“惶恐言”、“頓首”、“敬白”之類的敬語。《笑林廣記》中記載,東晉初,國庫空虛,庫中只有練布數千端,於是王導就做了一套寬大的布衣服穿,結果不日朝中和建康城的士人紛紛效仿。庫中練布以“一端一金”的價格很快賣了出去。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從南京走出去的琅玡王氏,琅玡王氏不僅僅是在東晉一朝風光,在整個六朝時期甚至至唐宋時期都對國家政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整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甚至有“不以王氏為皇后,便以王氏為宰相”的普遍現象。

在南朝四代中,為了避免重現“王與馬共天下”,各朝代統治者採取了與王氏聯姻的措施,於是,短短170年間,分別有了劉宋時期的孝武文穆王皇后、明帝明恭王皇后、蕭齊時期的文安王皇后、海陵王王妃、和帝王皇后、梁朝有簡文王皇后、敬帝王皇后、陳朝的有廢帝王皇后,前前後後共8位“王姓皇后”。《二十四史》中明確記載的姓琅玡王氏的皇后,共有36個,琅玡王氏駙馬則有35個。而琅玡王氏做宰相或者級別相當的高官者,在《二十四史》有確切記載的有186人。僅在唐代,名相就有王方慶,王同皎(又是駙馬)、王搏等,最出名的是王方慶,武則天就是從他手上獲得了王羲之的手跡;還有同名的,叫做王溥的宰相居然有兩個。至宋代,王氏宰相更多,除了王安石,王旦(寇準是其門生)等,王淮,王火侖也是名宰相……至於明代,更厲害,開國功臣中就有王姓豪族,後來出了王鏊、王錫爵、王鐸等不少名相;即便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元代也有王毅、王文統等兩個名相,清代也有七八個能做到軍機大臣級別的官員如王永吉、王熙、王文韶等。

值得一說的是,上述王姓家族,都是屬於琅玡王氏一支。南京的一位學者已經有確鑿的證據提供這些證明。怎么看待“琅玡王氏”獨特的“居高不下”的現象?其實,只要把琅玡王氏的發展史和中國封建歷史對照就可以了解。琅玡王氏發展分為三個時期:一、崛起時期,地點是在北方的山東,從秦漢到西晉的約500多年間;二、巔峰時期,地點在江南的南京,從東晉至隋唐,也約500多年時間;三、唐以後的沉澱時期,地點則同時布於江南江北。而這個節奏,正是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用人制度、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發展改變有著密切關係的。

漢以來,正是豪強地主階層——門閥士族的發展時期,琅玡王氏得以強大;而自東晉至隋唐,琅玡王氏則伴隨著門閥士族制度逐漸由高峰到消亡;但是到了科考制度完全取代門閥制度之後的宋代,“琅玡王氏”又逐漸適應了“政治規則”,從而重新回到了主流政壇,雖然今非昔比,但是由於歷代以來琅玡王氏的經濟基礎和世代教育習慣從來未曾動搖過。要看清“琅玡王氏”現象的本質,其實就是“望族現象”。歷史上,像琅玡王氏一門出了這么多宰相皇后和各種名人的其他姓氏雖然絕無僅有,但各種名門望族還是蠻多的,比如顏氏、徐氏、謝氏、蕭氏等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望族,絕非是某些“迷信”的原因,而是歷史的必然。“望族現象是不可迴避的,一些家族確實是影響歷史的,研究它和中華民族歷史有關聯”。趙丹峰認為:目前他致力的研究,並非是弘揚單獨的哪一個姓,而是從另外一方面去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