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向陽

東向陽

東向陽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7公里處。據查,該村建村較早。據二祖碑文記載,宋嘉祐2年時,已有“下陽”村名,據考,西晉以前,滏水流經這裡,可能因此村建在滏水北岸,以“水北為陽”又居下游而得名。 又據村碑記載,明洪武五年,又有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名夏陽。後發展為兩村,此村在東,故名東夏陽。民國時改稱東向陽,該村所制鋤板及各種刀,很有名氣。

基本信息

東向陽簡介

東向陽 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7公里處。商城鎮 管轄內行政村,據查,該村建村較早。據二祖碑文記載,宋嘉祐2年時,已有“下陽”村名,據考,西晉以前,滏水流經這裡,可能因此村建在滏水北岸,以“水北為陽”又居下游而得名。

又據村碑記載,明洪武五年,又有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名夏陽。後發展為兩村,此村在東,故名東夏陽。民國時改稱東向陽,該村所制鋤板及各種刀,很有名氣。

廣福寺簡介

廣福寺 廣福寺

三千年的古剎叢林道場,二祖慧可曾常住夏陽(現稱東向陽村)廣福禪寺 ,距邯鄲市15公里。始建於漢朝,原名光佛寺,據傳因當地要冒出一架山,危及百姓,故由蔡怡等三人從印度引進佛教,在此建立寺院。壓沒山勢消除一場災難。自那時寺院不斷壯大,形成了當時獨一無二的叢林道場。常住僧人逐漸增多。公元520年菩提達摩從天竺國來到嵩山達摩洞,面壁九年。慧可大師立雪斷臂求法,深得達摩大師真經衣缽始稱二祖。

慧可大師受祖師教誨,到鄴都以北光佛寺安居,後到成安說法台講經傳道,本寺唐元和年間整修壯大,至此光佛寺已成為中原地區的大型寺院。大量常住僧人六百餘人。以及來往善眾頗多。當時光佛寺占地面積達到140多畝,此時光佛寺改名為廣福寺,示以讓光佛寺廣種福田造福眾生之意。

廣福寺始建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傳於元、明、清時期。至明嘉慶年間重新修復。由於戰亂天災等多種原因,至清代後期寺院殿堂建築已損。現發掘不同時代殿堂建築基礎,還掘出大量的門鎖三四百隻,及不同朝代色彩鮮明的精緻陶片龍頭龍身等,至今還存有大片的塔林遺址。

原國家佛教協會會長釋果亮大和尚的親師聖賢大師也安本處。廣福寺歷代興盛也造就了夏陽村的富饒昌盛,成為中原地區的商貿中心。

東向陽 東向陽

東向陽西南村口還有一個大磚窯

成安縣東向陽村(原夏陽村)

歷史記載

白馬將軍救劉秀

據傳,下陽村歷史非常悠久。當地流傳著一則《白馬將軍救劉秀》 故事,說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坐了天下,劉秀起兵討伐,一次被王莽將領蘇賢戰敗,孤身一人騎一匹騾子倉皇逃至下陽村附近一片瓜園處。此時追兵將至,而前邊不遠處有滏陽河擋路,周圍皆低矮的莊稼,並無躲藏之處,形勢十分危急。劉秀跑到此地看瓜的老頭跟前,請求道“老人家,後面追兵將到,請救我一救吧!”

看瓜老頭見劉秀一副驚魂落魄的樣子,兩眼急速地掃了一下周圍,指著那片濃郁青翠的黃瓜架說:“快把你的騾子和槍順到黃瓜架內!”

“那我呢?”劉秀問。

“有辦法!”老頭把劉秀拉到水井邊,說:“這井的半腰有一個洞,你快下去鑽進去!”這就是劉秀井的由來。

相傳當時劉秀騎的騾子已經懷孕,到了要生產的時候了,但是這時候騾子要是生產勢必會有動靜從而引起追兵的注意,劉秀在井中就說:“騾子騾子你別下,保我劉秀坐天下”於是從此以後騾子沒辦法自己生產,都是有馬和驢交配而來。

剛剛把劉秀卸下去,蘇賢領兵來到,吼問劉秀的下落。看瓜老頭向西一指,說往那邊跑了。蘇賢瞅見那片黃瓜架,怕劉秀藏在裡面,一擺手說:“搜!”老頭急了,舉起一把鐵杴,嚷道:“黃瓜地也能藏人嗎?分明是糟蹋我的黃瓜!”老頭這一鬧,竟把士兵給鎮住了,都不敢靠前。一個老村夫,也不值得加害,一時處於僵持局面。蘇賢心想,也倒是,菜地怎能藏下劉秀?不要在這兒耽誤時間誤了大事,就下令:“不要跟老傢伙一般見識,走!”一陣風似地向西追去。

後來,劉秀做了皇帝,感念看瓜老頭救命之恩,封他為“白馬將軍”。時越兩千年,直到解放初期,白馬將軍墳還在,救駕井猶存。上世紀60年代大搞平整土地,墳才被削平,井也被填沒。但是石碑依然還在。依這則故事看,在漢朝時便已經有了下陽村。

村人還傳說,由於下陽村位於滏陽河之濱,水陸交通方便,地方富庶,人口興旺,村子的規模曾經發展的很大。今東向陽村村北二、三里處有一座螞蚱爺廟,據說當年那兒便是村子的北頭。而原來村子的東頭,也在今村東二、三里外的老河溝東側。如此看來,當年的下陽村縱橫達三四華里。村人還世代流傳,他們村曾有72眼井、82座廟!呵呵,規模真夠大的。

後來,滏陽河發大水,將村子沖毀了,村人重新建村,分成了東、西兩個下陽村。南北朝時,滏陽河改道西遷,自今成安、磁縣交界處北流,離開了下陽村。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磁州通判張程徵用民夫挖掘新河道,導滏河水北流,滏陽河再向西移,始流經馬頭、邯鄲。

據成安舊志記載,明、清時期下陽寫作“夏陽”;民國時為圖吉利,改為“向陽”。但至今在民眾口語中,仍稱為“下陽”。滏陽河雖已遠離該村,但有關的故事仍在村民中一代一代流傳。

二祖慧可元符寺

位於東向陽村西北。時光荏苒,轉眼五十年過去,隋朝灰飛煙滅,李唐取而代之。貞觀十六年(642),尉遲敬德奉朝廷之命在蘆村為二祖慧可建寺。唐開元二十年(732),在寺內建塔,安奉二祖慧可大師靈骨。蘆村因慧可大師安葬於此,遂改村名為“二祖村”。

唐貞元六年(790),唐德宗追賜二祖慧可為“大祖禪師”。唐天復二年(902)、宋嘉祐二年(1057),曾兩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1033),欽賜寺名曰“廣慈禪院”。宋元符三年(1100),改為今名“元符寺” 。元符寺因是二祖舍利的安奉之地,成為著名禪宗祖庭。佛教史籍稱之為“二祖元符禪寺”。日本佛教界將其尊為“二祖山”

民國之前的元符寺,規模浩大,氣勢宏闊,占地達240餘畝。僅寺前廣場,就有20畝之廣。三間山門殿向南而開,第一進院落為大悲佛閣,觀世音菩薩立像神聖莊嚴;第二進院落,二祖舍利塔巍然矗立,直入雲端;塔北相繼為韋陀殿、大雄寶殿,大殿內供奉著燃燈佛、釋迦佛、彌勒佛三世佛祖;大殿前兩廂各有禪堂一排,可供幾百僧人坐禪修行;其後為背座殿、藏經樓。“二祖山”真的有山-寺後築有一座人工土山。山上林木蔥鬱,鳥語花香。

鼎盛時期的元符寺,住僧成百上千,樓台殿閣雄偉莊嚴,禪堂寮房錯落有致,寶塔高聳,鈴鐸穿雲,晨鐘暮鼓,發人省思……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前來這裡雲遊參訪的各地僧人不絕如縷,每逢法會更是香客如雲,遊人如織。由是,宋元時期這裡形成了遠近聞名的二祖鎮。

封邊董村白馬寺

位於東向陽村西南,封邊董村白馬寺 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系東魏孝靜帝選擇鄴城東北一高地敕造,寺後就是封邊董村。東魏、北齊年間,禪宗二祖慧可在鄴地成安一代講經傳法。當時,鄴城周邊是佛教興盛之地,聚集著大小佛寺四千餘所,建有許多皇家、貴族專用寺院,是慧可往來的重要場所。

據成安縣文物專家介紹,封邊董村東北至慧可大師講經說法的道場成安匡教寺十公里,北至慧可大師圓寂的二祖村元符寺五公里,西南至鄴城二十公里。出鄴城東北來往馱運經卷的白馬經常歇息白馬寺內,慧可來往都城時也常駐足於此,白馬寺與慧可有著密切聯繫。後來,慧可圓寂於成安並安奉在二祖村,留下了真身舍利、元符寺、匡教寺、二祖塔等遺蹟,成安因此被譽為禪宗聖庭、中國禪都。

東魏、北齊年間,封邊董白馬寺已初具規模。唐時佛教鼎盛,白馬寺大規模擴建,塑漢白玉菩薩仙體安奉寺內,被稱為“白玉仙”。其坐騎為一巨大漢白玉獅子(石獅),雕刻精美,威武雄壯,村民稱之“白龍馬” 。

白馬寺元代毀於兵變,明代逐步恢復重建。遺址現存有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塊巨大石碑,碑文清晰可辨,詳細記載了明、清重修白馬寺經過。經歷大自然風吹雨打和人為毀壞,白馬寺現已面目全非,以往宏大的建築規模不復存在。

東向陽(人名)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男,1942年3月出生,成都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河北大學物理系。曾任遼寧省紡織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現任紡織工業非織造布技術開發中心總工程師、副主任,瀋陽非織造布工程公司總經理,《紡織學報》、《非織造布》編委,遼寧省科技進步獎行業評審會成員,遼寧省紡織行業職稱評審會副主任。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主要貢獻:在電容式電子清紗器和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研製兩個科技工程領域的奠基與開拓中取得顯著成績。

1977~1988年在主持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電容式電子清紗器研製時,解決了機理和研製的關鍵問題,先後完成四代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技術轉讓幫助江寧機械廠等軍工企業成為批量生產廠家,並在國內外2000家紡織廠套用90萬錠,紗布質量顯著提高,製造廠產值 2 7億元,效益 5400萬元比引進節省資金1.8億元。

榮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年紡織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還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1987年開始主持"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研製"的兩個"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組織七個承擔單位的150多名科技人員,制定解決關鍵技術的方案,研製出23台套主、輔機設備,組成第一條國產1000噸/年紡粘生產線,經1993年專家鑑定達到國外同類設備先進水平。

生產線經6年連續生產,設備可靠,效益顯著。先後參與組織完成年產2000噸或3000噸、投資為1500萬的四條紡粘生產線工程,均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比引進節省資金上億元。分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省紡織總會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遼寧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在上述兩個領域共完成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10餘項,發表論著10多篇,其中電容式清紗器的兩篇論文分獲省優秀論文一、二等獎。

優秀專家盤點22

董定鵬
董殿斌
董德山
董德嵐
董德懷
董得義
董大新
董大衛
董大壽
董大祿
董大可
董存漢
董叢林
董純定
董春山
董春法
董春發
董傳禮
董程英
董成業
董成信
董超群
董長江
董保忠
董選
董午
董韜
董濤
董珊
董瑞
董泉
董鳴
董厲
董金
董劍
董驥
董才
董保
東珠才讓
東知布
東玉秀
東秀·多丹賽蓋
東向陽
東慶臣
東傑
東嗄
定光銀
定愛珍
定振
丁作樞
丁祖友
丁祖玖
丁祖春
丁組宏
丁宗曾
丁宗文
丁宗林
丁子念
丁子亮
丁卓善
丁壯懷
丁柱興
丁竹平
丁忠好
丁忠發
丁治華
丁志學
丁志祥
丁志武
丁志江
丁志貴
丁正華
丁正孚
丁正棟
丁正春
丁正彬
丁振雲
丁振璽
丁振堂
丁振乾
丁振明
丁振福
丁禎祿
丁真誠
丁珍姣
丁珍白姆
丁兆仁
丁兆清
丁兆林
丁兆鐸
丁兆春
丁占全
丁占鰲
丁澤洪
丁則民
丁早立
丁贊威
丁運宏
丁雲亭
丁遠勇
丁原釗
丁元余
丁元林
丁裕康
丁秦如
丁啟明
丁平均
丁佩乙
丁玉慶
丁佩廷
丁培忠
丁玉蓮
丁玉繁
丁禹占
丁有國
丁永珍
丁永樣
丁培基
丁永圖
丁顒達
丁銀新
丁逸麗
丁益相
丁義濤
丁耀祖
丁耀先
丁堯林
丁仰憲
丁仰彬
丁燕雲
丁燕平
丁彥海
丁延階
丁訓言
丁雪欽
丁學玉
丁學勤
丁學軍
丁學濟
丁學飛
丁秀榮
丁秀甫
丁性玲
丁幸祥
丁星華
丁興旺
丁信發
丁新雲
丁新武
丁新春
丁心忠
丁孝國
丁曉燕
丁曉娟
丁小林
丁小軍
丁小波
丁向東
丁祥生
丁祥聰
丁賢香
丁先洲
丁先志
丁先娥
丁霞生
丁曦林
丁錫滿
丁銘臣
丁明偉
丁嘉榆
丁文南
丁建民
丁聚銀
丁建國
丁維裕
丁維亞
丁維農
丁維陵
丁萬興
丁萬寬
丁萬輝
丁陵生
丁同任
丁同聚
丁庭楹
丁天民
丁素零
丁肅紛
丁松俊
丁松華
丁四季
丁水源
丁水英
丁水木
丁樹文
丁樹理
丁淑梅
丁淑芳
丁叔恆
丁書平
丁壽軍
丁世友
丁士榮
丁士傑
丁士華
丁勝男
丁生富
丁社光
丁紹敏
丁尚謙
丁善海
丁瑞武
丁儒剛
丁榮均
丁榮法
丁礽良
丁仍芳
丁仁體
丁仁恕
丁仁寶
丁慶發
丁清民
丁清傳
丁青芽
丁玉學
丁玉文
丁玉舒
丁玉森
丁玉平
丁玉敏
丁永為
丁武銀
丁武清
丁文盤
丁文虎
丁文楚
丁文標
丁桐志
丁明瑞
丁明龍
丁明剛
丁夢實
丁茂松
丁履伸
丁龍剛
丁留成
丁令海
丁連貴
丁建章
丁力先
丁理超
丁蘭英
丁蘭成
丁孔裕
丁孔亮
丁克勤
丁克敬
丁可秀
丁可民
丁開正
丁俊連
丁九亮
丁景旭門
丁景旭
丁經勝
丁晉澄
丁進義
丁進軍
丁錦貴
丁金鐘
丁金元
丁金時
丁金榮
丁建毅
丁潔梅
丁劍冰
丁立倫
丁金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