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森

丁玉森 江陰市水利農機局局長、黨委書記,高級工程師。他在橋樑設計和建設方面也頗有建樹。1983年建造的江陰東門大橋,1984年建造的江陰新虹橋,均是由他設計和指揮施工的屬當時江陰最寬的橋樑,尤其是1982年建造的月城大橋,他採用了先進的“高次拋物線行架拱橋”技術,成為錫澄運河上當時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座拱橋。他和同事們合作的“8—28米高次拋物線剛輛拱橋系列試驗與研究”項目,1991年被江蘇省評為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他曾於1991~1992年度獲無錫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省抗洪救災先進個人等稱號。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989年桃花港、東橫河工程啟動,他以全新的視角在全省範圍內率先提出“套用企業化管理形式組織施工和以機械化施工為主、人工施工為輔的新型施工方式”,取得了節支、高效的明顯效益,在各大中型水利工程中得到廣泛套用;武澄錫引排工程——白屈港工程被列為國家級水利工程,他身為工程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

獲得成就

面對關係到江陰地區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的百年大計,在紛繁複雜的頭緒中力排眾議,甘冒風險,首先提出了“白屈港集中建站與分散建站的方案論證”。該方案被國家水利部、省水利廳採用後,為江陰節約資金2000餘萬元,節省土地600多畝。然後又提出了“優選白屈港套閘設計方案和最佳化施工組織設計”,力主河道建設與雙線會間同時實施,並在套間施工中反覆論證,打破常規,科學地採用砂漿混凝土板樁地下連續牆施工方案並取得成功,較原設計方案節約資金100多萬元。其次,又提出了最佳化樞紐建設項目程式,他提出的“雙線套問”設計方案,使套閘同時具備排水、引水和航運等綜合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會閘的經濟效益、目前白屈港套閘年收益650萬元。該工程得到水利部、省水利廳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並在江蘇省大中型水利工程、技術工程評比中獲第一名。他的論文《砂漿混凝土灌注板樁地下防滲牆的研究和運用》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創辦的《人民長江》雜誌上發表。

優秀專家盤點22

董定鵬
董殿斌
董德山
董德嵐
董德懷
董得義
董大新
董大衛
董大壽
董大祿
董大可
董存漢
董叢林
董純定
董春山
董春法
董春發
董傳禮
董程英
董成業
董成信
董超群
董長江
董保忠
董選
董午
董韜
董濤
董珊
董瑞
董泉
董鳴
董厲
董金
董劍
董驥
董才
董保
東珠才讓
東知布
東玉秀
東秀·多丹賽蓋
東向陽
東慶臣
東傑
東嗄
定光銀
定愛珍
定振
丁作樞
丁祖友
丁祖玖
丁祖春
丁組宏
丁宗曾
丁宗文
丁宗林
丁子念
丁子亮
丁卓善
丁壯懷
丁柱興
丁竹平
丁忠好
丁忠發
丁治華
丁志學
丁志祥
丁志武
丁志江
丁志貴
丁正華
丁正孚
丁正棟
丁正春
丁正彬
丁振雲
丁振璽
丁振堂
丁振乾
丁振明
丁振福
丁禎祿
丁真誠
丁珍姣
丁珍白姆
丁兆仁
丁兆清
丁兆林
丁兆鐸
丁兆春
丁占全
丁占鰲
丁澤洪
丁則民
丁早立
丁贊威
丁運宏
丁雲亭
丁遠勇
丁原釗
丁元余
丁元林
丁裕康
丁秦如
丁啟明
丁平均
丁佩乙
丁玉慶
丁佩廷
丁培忠
丁玉蓮
丁玉繁
丁禹占
丁有國
丁永珍
丁永樣
丁培基
丁永圖
丁顒達
丁銀新
丁逸麗
丁益相
丁義濤
丁耀祖
丁耀先
丁堯林
丁仰憲
丁仰彬
丁燕雲
丁燕平
丁彥海
丁延階
丁訓言
丁雪欽
丁學玉
丁學勤
丁學軍
丁學濟
丁學飛
丁秀榮
丁秀甫
丁性玲
丁幸祥
丁星華
丁興旺
丁信發
丁新雲
丁新武
丁新春
丁心忠
丁孝國
丁曉燕
丁曉娟
丁小林
丁小軍
丁小波
丁向東
丁祥生
丁祥聰
丁賢香
丁先洲
丁先志
丁先娥
丁霞生
丁曦林
丁錫滿
丁銘臣
丁明偉
丁嘉榆
丁文南
丁建民
丁聚銀
丁建國
丁維裕
丁維亞
丁維農
丁維陵
丁萬興
丁萬寬
丁萬輝
丁陵生
丁同任
丁同聚
丁庭楹
丁天民
丁素零
丁肅紛
丁松俊
丁松華
丁四季
丁水源
丁水英
丁水木
丁樹文
丁樹理
丁淑梅
丁淑芳
丁叔恆
丁書平
丁壽軍
丁世友
丁士榮
丁士傑
丁士華
丁勝男
丁生富
丁社光
丁紹敏
丁尚謙
丁善海
丁瑞武
丁儒剛
丁榮均
丁榮法
丁礽良
丁仍芳
丁仁體
丁仁恕
丁仁寶
丁慶發
丁清民
丁清傳
丁青芽
丁玉學
丁玉文
丁玉舒
丁玉森
丁玉平
丁玉敏
丁永為
丁武銀
丁武清
丁文盤
丁文虎
丁文楚
丁文標
丁桐志
丁明瑞
丁明龍
丁明剛
丁夢實
丁茂松
丁履伸
丁龍剛
丁留成
丁令海
丁連貴
丁建章
丁力先
丁理超
丁蘭英
丁蘭成
丁孔裕
丁孔亮
丁克勤
丁克敬
丁可秀
丁可民
丁開正
丁俊連
丁九亮
丁景旭門
丁景旭
丁經勝
丁晉澄
丁進義
丁進軍
丁錦貴
丁金鐘
丁金元
丁金時
丁金榮
丁建毅
丁潔梅
丁劍冰
丁立倫
丁金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