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邈[唐代宗第二子]

李邈[唐代宗第二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邈,(746年——773年),唐代宗第二子、嫡長子,唐德宗養子舒王李誼之生父。

基本信息

三國人物之李邈

字:漢南 

籍貫:廣漢郪

官職:安漢將軍

家庭成員:弟:李邵

歷史年表:

劉璋時為牛鞞長。

先主領牧,為從事,正旦命行酒,得進見,讓先主曰:“振威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為請,得免。久之,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

建興六年,亮西征。馬謖在前敗績,亮將殺之,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亮意,還蜀。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歷史評價:

裴松之: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

唐代宗第二子昭靖太子李邈

簡介
李邈,(?——773年)唐代宗第二子,唐德宗養子舒王李誼之生父,寶應元年封鄭王,官平盧淄青節度大使,天下兵馬元帥。
相關史料
昭靖太子邈,代宗第二子。寶應元年,封鄭王。大曆初,代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王好讀書,以儒行聞。大曆九年薨,廢朝三日,由是罷元帥之職。上惜其才早夭,冊贈昭靖太子,葬於萬年縣界。《舊唐書列傳第六十六》 昭靖太子邈,好學,以賢聞。上元二年始王益昌。帝即位,寶應元年進王鄭,與韓王同封。淄青牙將李懷玉逐其帥侯希逸,詔邈為平盧淄青節度大使,以懷玉知留後。大曆初,代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八年薨,遂罷元帥府。《新唐書列傳第七》

宋朝李邈

李邈(生卒年不詳)字彥思,清江縣(今樟樹市)人,唐宗室宰相李适之後。年少聰慧,精悍敏決。人仕後,歷任安州司理、監潤州酒務、監京竹木務、環慶路糧草提轄、河間府通判。後因與蔡京、童貫相牴牾,受到排擠,頻繁換職。歷經承議郎、莊宅副使、知信安軍、知霸州等。自任使遼副使回朝後,童貫欲聯絡金人夾攻契丹,令其弟諮詢李邈。李邈對邊事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契丹不可滅,一旦滅契丹必將南下,危及本朝。童貫認為李邈有意為難,將其罷官。宋、金聯合滅契丹後,金兵果然大舉南下,侵犯宋京城汴梁。李邈時任河北西路制置使,金兵圍城,李邈募兵死守40日,城破被俘,堅貞不屈,端坐就義。 

李邈傳(節選)

李邈,字彥思,臨江軍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適之之後。少有才略,以父任為太廟齋耶,擢通判河間府。以迕蔡京、童貫,遷知霸州。為遼國賀正副使,還,貫將連金人夾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語動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厭其主,因教貫陰佐契丹以圖金人。貫不能用,乃乞致仕。嘆曰:“國家禍亂自茲始矣!”

金人犯京師,詔趣入見,邈慨然復起就道。既至,會姚平仲戰不利,京師震動。上問禦敵奈何,邈言:“勝負兵家之常勢,陛下無過憂,第古未有和戰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師道宿將,有重名,二敵所畏。朝廷自主和議,而盡以諸道兵畀師道,視敵為進退。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見可擊而進,勝固社稷之福;不勝,亦足使敵知吾將帥有以國為任者。”上稱善。

守真定,兵不滿二千,錢不滿二百萬,自度無以拒敵,乃諭民出財,共為死守。民恃邈為固,不數日,得錢十三萬貫、粟十一萬石,募民為勇敢亦數千人。金人至,邈乞師於宣撫副使,且間道走蠟書上聞,皆不報。城被圍,且戰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戰不克,將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離不①脅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鬚眉及兩髀,亦不顧,乃拘於燕山府。

金人問曰:“集民兵擊我,謂我為賊,何也?”邈曰:“汝負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諱吾言敵?”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滄州,笑而不答,且說之曰:“汝不以此時歸二帝②及兩河地,歲取重幣如契丹,以為長利,強尚可恃乎?”金人諱其言,命邈被髮左衽,邈憤,詆毀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將死,顏色不變,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為之流涕。(選自《宋史·忠義傳》,有刪節)

【注】①完顏斡離不:金太祖第二子。②二帝:此處指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

參考譯文 李邈,字彥思,臨江軍清江人,唐宗室,宰相李适之的後代。年輕時就很有才能和謀略,憑父親的官職任太廟齋郎,提拔任河間府通判。因為觸犯蔡京童貫調任霸州知州,任遼國賀正副使。回到朝廷,童貫將要聯合金人夾攻契丹,召李邈到自己的府第,想用語言打動李邈使他依附自己。李邈說契丹人還沒有厭棄他們的君主,於是教童貫暗中聯合契丹來圖謀金人。童貫不能採用他的話,李邈就向朝廷請求辭官還鄉。感嘆地說:國家的禍亂從這裡開始啦!

金人侵犯京師,皇帝命他急速入見,李邈激昂振奮,再次出仕上路。到達朝廷後,恰逢姚平仲戰爭失利,京師震驚恐懼。皇上問怎樣抵禦敵人,李邈說:“勝負是兵家之常事,陛下不用過於擔憂,只是自古沒有講和或戰爭還沒有確定的時候就能夠成功的人。”於是說:“种師道是名老將,有盛名,金和契丹都畏懼他。朝廷自管主持和談,而把各道的軍隊都交給師道,看敵人的情況決定是進攻還是後退。將領在軍中,君命有所不接受。使他見可以攻擊的機會就進攻,戰勝了固然是國家的福分;不勝,也足以使敵人知道我們有以國家為重任的將帥。”皇上認為很好。

鎮守真定,士兵不滿二千人,銅錢不滿二百萬,自己估計無法抵禦敵人,於是出示告示讓百姓拿出錢財,共同死守。不幾天,籌得銅錢十三萬貫、粟十一萬石,招募百姓組成英勇敢死隊伍的也有幾千人。金人到了,李邈向宣撫副使請求援軍,並且抄小路傳送密信上報朝廷,都沒有得到答覆。真定城被圍困,邊戰邊收,相持四十天。城池被攻破,李邈進行巷戰不能取勝,將要投井而死,身邊的人拉住他不能投井。斡離不脅迫李邈下拜,李邈不拜,就用火燒他的鬍鬚和眉毛以及兩個大腿,他也不顧惜,於是把他關押在燕山府。金人問說:“召集民兵攻擊我們,說我們是賊人,為什麼呢?”李邈說:“你違背盟約,所到之處搶掠我們的金銀布帛和人民,為什麼還顧忌我們說你們是敵人呢?”金人不能使他屈服。時間長了,想讓李邈作滄州知州,李邈笑而不回答,且遊說他說:“你不在此時送還我們的兩位皇帝和兩河地區,每年像契丹一樣收取豐厚的財物,來謀求長久之利,難道將來你們的強大還可以依賴嘛?”金人忌諱他的話,命令李邈披散頭髮衣襟左開,李邈大怒,詆毀金人更加有力。金人大怒,於是遇害。將要死的時候,李邈面色不變,面向南拜了兩拜,端坐著接受刑戮。燕人為他流淚。

宋代名人(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