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人[麻醉學家]

李樹人[麻醉學家]

李樹人,男,1936年出生於遼寧丹東。196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由國家統一分配到北京友誼醫院(當時的北京蘇聯紅十字醫院),師從於著名的胸外科專家范秉哲教授。1963年醫院決定選拔優秀的外科住院醫生增強麻醉學科的技術力量,決定將李樹人調入麻醉科工作。是我國著名的麻醉學家、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第八屆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北京醫學會麻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麻醉學系首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麻醉科原主任。2015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基本信息

生平

李樹人李樹人
1936年2月生於遼寧丹東。1961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先後兼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常務委員、北京分會主任委員,全國麻醉疼痛治療學組組長,國家基本藥物評定麻醉專業委員,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醫師協會理事,首都醫科大學麻醉中心教研室主任。
擅長慢性疼痛、癌性疼痛的治療,在急救、心肺腦復甦、臨床麻醉等方面造詣頗深,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麻醉專家。
擔任《中華麻醉學雜誌》、《中國麻醉與鎮痛雜誌》、《臨床麻醉學雜誌》、《首都醫科大學學報》、《麻醉與復甦分冊》、《首都醫藥雜誌》等雜誌常務編委或編委,並任《中華醫學雜誌》與《中華外科學雜誌》編審,是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工作經歷

1956年8月-1961年7月 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
1961年至現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麻醉科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工作。
1963年-1964年 在北醫一院麻醉科進修學習。
1979年-1980年被衛生部派往阿根廷義大利醫院進修心臟冠脈搭橋瓣膜置換手術的麻醉。回國後在友誼醫院內開展了心臟外科麻醉與背闊肌術的麻醉與研究。多年來開展對腎、胰移植的麻醉和急慢性疼痛治療與研究,並作為重點課題方向,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李樹人教授當選為第八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

擔任委員工作

李樹人李樹人
第一、爭取加入國際麻醉協會

當時中國的麻醉學會還不是國際麻醉協會、亞太麻醉協會的成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協作。自從謝榮教授於1981年赴德國參加第七屆世界麻醉學會議以來,我國麻醉界與世界各國同行的往來逐漸增多,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活動也日益增多。但是因為台灣麻醉學會在國際組織中的名稱問題,一直有所耽誤。
2004年在召開的世界麻醉醫師大會(WCA)之前,作為主委的李教授親筆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王志中,從整箇中華民族麻醉學科對外的開放與發展以及在世界麻醉舞台上所起作用的多重角度與王志忠進行商榷,最終在2004年的世界麻醉醫師大會上,王志中同意台灣麻醉醫學會更名一事。
之後在北京召開的麻醉學會年會上,在世界麻醉醫師大會主席和秘書長的見證下,我們與台灣麻醉醫學會正式簽署了檔案,台灣更名的同時中國也正是加入世界麻醉醫師大會,使之成為中國麻醉醫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本扭轉了中國麻醉醫學的狀況,也圓了麻醉學分會多年來的一個心愿。
第二、對全國麻醉現狀進行一次摸底調研
中國的麻醉學科要尋求長久的發展,制定有效的策略,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掌握國情。中國麻醉發展這么多年,但是在各地區都開展了什麼工作,成效如何?各級醫院科室學科建設如何?這些在當時都沒有清楚的數據。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才能對下一步計畫做一個準確的判斷,這是更好的開展後續各地麻醉工作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從全國來看。麻醉學科的發展有很大的地域差異,而要消除這種差異。關鍵是在各地區培養學科帶頭人。
第三、支援西部
一些經濟基礎較弱的地區,比如新疆內蒙、甘肅、青海一些地區,由於學科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受到經濟限制,必然不能靈活規範的開展。分會在當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拿出經費組成講師團,組織有經驗的老專家,到西北地區和後進地區講學。
通過“講學團”達到兩方面的目的:一是將先進的知識和觀念傳遞給各地醫院主任,提高管理水平、醫技水平,由這些主任們再傳遞給科室其他醫師。二是在講學過程中了解基層醫師的狀況和需求。“講學團”本身就是了解基層的一種途徑,提高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科室管理能力,從而使整個學科的發展更均衡,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第四、培養人才
隨著監測的發展,疼痛治療以及重症醫療的發展,中國的麻醉發展水平已經逐步向世界水平靠攏,所以作為主委的李教授考慮以學會的名義派一些中青年的大夫去國外進修。回想過去,面對成績,李教授沒有止步,不斷進取,向著更高、高遠的目標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