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辛亥革命發起人之一]

李成林[辛亥革命發起人之一]

李成林(1878年~1944年),山西壽陽賈豹村人。山西省辛亥革命元老。經革命黨人李嵩山、景定成介紹加入同盟會,在擔任山西巡警道督查任上,利用其在清政府中的職位秘密從事革命黨活動。辛亥革命起義時,李成林負責向各部隊秘密傳達起義命令,接應革命軍由太原城新南門入城,並在隨後的辛亥革命運動中轉戰綏遠包頭、赴石家莊迎接孫中山由京抵並的沿途警衛等工作。民國時期歷任山西巡警督察長、天津市政府督察長、山西綏靖公署中將參議等職務。日本侵華時期,拒絕與日本人合作,1944年被特務勾結日本醫生害死 。

基本信息

一、人物生平

成長經歷

李成林——山西辛亥革命元老 李成林——山西辛亥革命元老

李成林(1878年~1944年)字樹森 ,山西省壽陽縣賈豹村人。兒時家境貧寒,幼年喪父,隨母與繼父到朔縣謀生。在家中因受繼父歧視和責難,童年即離家轉赴太原一家銅鋪學手藝。又因不堪忍受鋪長的打罵虐待,經鄉友介紹到太原飯店學烹飪。適值清政府招兵,經人介紹,應召入伍 。

清末裁汰綠營,改練新軍。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李成林以五品頂戴出身委充山西巡警總局幫密巡(偵探長幫辦)。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907年3月11日),清朝政府飭令各省裁撤省城巡警總局,改設巡警道主持全省警務。宣統二年(1911)七月,山西巡警道在警務公所設立緝探所,李成林出任該所密查委員(偵探長)﹝2﹞。辛亥革命前擔任山西巡警道督察長 。

緝探所的警政地位至關緊要,專門職掌“稽查地方秘密結社集會及匪徒擾害公安之事”,辦理各種“上官交查事件及須嚴密偵探之事”,“其訪查案情搜求證據,亦均屬該所專責”,“以期消滅解散,不致釀成事端” ﹝3﹞。緝探所的警政地位至關緊要,專門職掌“稽查地方秘密結社集會及匪徒擾害公安之事”,辦理各種“上官交查事件及須嚴密偵探之事”,“其訪查案情搜求證據,亦均屬該所專責”,“以期消滅解散,不致釀成事端” ﹝3﹞。而此時的李成林卻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 。

加入革命黨——同盟會

李成林在擔任山西巡警道督察長任內時,經友人介紹結誰了革命黨人李嵩山、景定成、閻錫山、張樹幟、南桂馨等人,過從甚密。並經李嵩山、景定成介紹加入同盟會。從此利用其在清政府中的職位,秘密從事運送武器、聯洛通訊、掩護同志等革命活動 。﹝6﹞

營救革命黨人李嵩山

清宣統元年(1909),極端仇視革命的保皇派丁寶銓由山西冀寧道道台升任山西巡撫。山西同盟會遂將其與心腹親信夏學津(山西新軍督練公所教練處幫辦)作為主要打擊對象,由閻錫山和南桂馨等策劃,李嵩山具體負責,成立針對丁、夏的宣傳小組,經常在報端揭露丁、夏二人的劣跡。丁、夏惱羞成怒,蓄意報復。恰在此時,宣傳小組成員、新軍四十三協本部文書弓尚文(原名史宗法,字可軒,同盟會員)的日記本不慎丟失,其中載有與同盟會員往來情況及同盟會的活動,協本部有人拾得後,即向當局告密。小組成員蔣虎臣、弓尚文鏇即被捕下獄,趙萃珍兄弟聞風逃匿。當時,巡撫衙門對小組負責人李嵩山搜捕尤緊,令閻錫山、南桂馨非常著急。李嵩山因奔走登報各事出力最多,又與此有關人物眾多,而且姚協統派二標隊官祝孝萱亦至嵩山住處搜捕。南桂馨當時與李是嵩山同院居住,在此緊急之際,南桂馨把嵩山送到基督教堂霍心齋處暫避,霍又把他轉送到外國人郵務長宅。但這時,姚協統已經下令緊閉城門,搜捕嵩山。此況日久,李嵩山必有被捕之虞。李嵩山倘遭不測,則一切革命計畫勢必泄露。閻錫山認為如果放李嵩山出城遠逃,則一切均無證驗,大獄可免 。

李成林時任巡警道督察長,巡警道尹因賞識李成林,視其為親信,遂將清政府決定統通緝李嵩山等革命黨人的密令告知了李成林,並命令李成林飭令所屬部隊加強太原新南門與火車站的警戒盤查。李成林遂將此情況告知張樹幟、南桂馨、李嵩山等人,經革命黨人密商決定,讓李嵩山先藏入天主教堂,然後派人將李嵩山送至李成林處,李成林讓李嵩山扮作差役,身披雨衣,以雨帽遮面,手提大燈籠在前引路,李成林在後跟隨,裝作巡視,到新南門城門口,命警察開鎖。李嵩山與李成林出門,門警問李成林:“李老爺,這么晚還沒睡?”李成林回答:“去火車站搜查通緝犯李嵩山,你們要多加防範,不可大意。 ”

出城後,李成林恐火車站附近官兵密探眾多,遂與李嵩山趁雨夜直奔北營車站,送李上了火車逃出太原,逃到保定。﹝5﹞李成林返回太原時已天亮,火車站及城內各處已張貼了通緝李嵩山的告示(在景梅九著《罪案》一書“子高扮演黃金台”一節中曾敘述此事)。李成林正是利用他在清政府的職位秘密從事革命工作,進行運送武器、聯絡通訊、掩護同志等活動。 ”﹝6﹞

第一次歃血盟誓

俟至辛亥起義前夕,山西督練公所總辦姚鴻法為整頓新軍,提出“舊兵退伍,補充新兵,教育一年”的方案。因舊兵中有許多同盟會員,為了不使這些革命力量流失,經同盟會人士反覆研究,“決定籌集幾千兩銀子,到綏遠後套購地,建設農莊,將裁撤老兵中的同盟會員保留下來,並在太原到綏遠的路上,沿途開設店棧,既能容納許多人,使同志不散開,又能通訊息,做聯繫工作。﹝7﹞ ”

“1911年10月6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五日),借中秋節之機,由同盟會員南桂馨、楊彭齡、王嗣昌、李成林、楊沛霖等出面,召集第八十五標第一、二兩營準備退伍的正目(即中士班長)王澤山、王致嘉、郝富珍、高永勝、於鳳山、劉得魁、柳殿魁、謝得元、梁俊玉、馬孔青、魏斐然等,以及兩營營鋪經理(與士兵有賒欠關係)和準備退伍的老兵共八十餘人,在太原城內察院後德盛園飯店,歃血飲酒,以“ 從事革命、誓不背盟”為誓詞,宣誓結盟,等待遣散命令宣布後,即按計畫分頭行動,一旦有事,或聞訊集中,或就地回響,總之以繼續革命為目標。不料集會後四天,即爆發了武昌起義。姚鴻法不敢宣布遣散計畫,害怕因此促成事變。但是同盟會卻藉此機會,團結了很多正目和老兵,激發了他們同仇敵愾的氣概。後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起義的骨幹分子,有的為革命獻出了生命。﹝8﹞ ”

辛亥革命起義

1. 起義前準備

辛亥革命起義時,李成林與張樹幟、閻錫山、張培梅、楊鵬齡、南桂馨等人策劃山西起義的準備工作。

武昌起義爆發後,李成林積極參與發動山西起義工作。1911年10月26日(辛亥九月初五日),閻錫山令張樹幟至五台縣會館見李成林等人,“詢其鼓吹多日,究竟籌劃如何”。10月27日(辛亥九月初六日),張樹幟與李成林等晤面,“將閻君錫山罷兵不動之手續,逐條宣布,眾然其言”。10月28日(辛亥九月初七日),當得知巡撫陸鍾琦調駐在太原城外的八十五標去蒲州,並限令在10月28日開拔,違令處斬的情報後,張樹幟又覓李成林、劉文英“偕至閻君錫山寓所,勸其從速舉事”,“且警界緝探隊隊官李成林亦應允內應事,劉文英復應允宣告各機關諸同志,趕緊準備。於是閻君即以舉事手續,布置方法,一一告於樹幟,並李、劉二君。”“又令李成林通知楊沛霖、賈英聯絡警界。復令劉文英通知張培梅、王瓚緒、王棟材、張子奇等聯絡軍界。閻君亦著護兵邀參謀處幫辦溫壽泉及本標一營管帶喬熙、二營管帶張瑜約會舉事” ﹝9﹞。同時決定10月29日革命軍從新南門入城,由李成林和張樹幟負責將起義的命令向各個部隊秘密傳達,並由李成林負責接應革命軍由新南門入城。當下各自分頭行動,向各部秘密傳達起義決定,李成林並承擔起接應起義軍入城的重任 。

2. 起義任務的秘密布置

據時任八十五標二營左隊二排四棚正目郭登瀛回憶:“這天下午,當我領著士兵到城裡搬運彈藥時,楊彭齡悄悄告訴我,讓我立刻去侯家巷巡緝隊找李成林,一起到南門外崗上鐵路旁邊老槐樹下等他,有要事相商。當我同李成林一起來到約會地點時,楊彭齡早已在那裡等候我們了。我們三人坐在大槐樹下,楊彭齡問我們:‘你們知道我找你們乾什麼?’我們說:‘不知道。’他說:‘有一件頂重要的大事。’接著,他給我們傳達了同盟會關於在29日拂曉舉行起義的決定,並告訴李成林,在29日早上六點鐘以前務必把新南門打開,起義軍進城時,不要讓他的部下和起義軍發生衝突。最後,老楊還再三囑咐我們,嚴守秘密。﹝10﹞ ”

3. 起義過程細節

李成林為標營營長駐守的太原新南門城樓,即辛亥革命時打開的城門 李成林為標營營長駐守的太原新南門城樓,即辛亥革命時打開的城門

10月28日夜,李成林選好四名親信,掌握了新南門鑰匙,登上城樓,並將白布條分給四人纏在左臂作為標誌,拂曉幾人走下太原新南門打開城門,讓革命軍入城 。

李成林之子李應瑞記述“李成林於28日深夜兩點多鐘選好四名親信,對他們說:‘今晚隨我出去巡視,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聽我的命令!’四人均表示:‘老爺待我們恩重如山,請放心,我們聽老爺吩咐!’家嚴率領他們到新南門掌握了鑰匙(那時規定夜間鎖城門後鑰匙要送巡警道保管)。之後便率領他們登上新南門城樓,家嚴將帶來的白布撕成幾條分給他們纏在左臂上,並告他們說:‘今晚要參加革命軍起義,你們願意不願意?’他們都表示‘要跟隨大人走’。拂曉天色茫茫,五點鐘時,家嚴派二人下城去開城門。這時,城裡城外上下火車的旅客及小商販一如常日熙熙攘攘出入城門,革命軍也開始入城。﹝11﹞ ”

10月29日(辛亥九月初八日)上午8時許,經過3個多小時激戰,起義軍成功攻取撫署、警署及滿營等要點,擊斃巡撫陸鍾琦,推翻了清政府在太原的統治 。

4. 山西軍政府成立

隨即,起義領導成員在後小河閻錫山八十六標本部召開會議,商討善後事宜。參加會議的有溫壽泉、姚以價、喬熙、張瑜、常樾、李成林、楊沛霖、張煌、張樹幟、周玳等10餘人﹝12﹞。後經咨議局推選,閻錫山為山西省都督,並比照武昌起義的先例,成立山西軍政府。李成林出任軍政府外交部次長。因其信奉天主教,與省城教會中的外國傳教士都有交情,遂藉此打通正太鐵路(時由法國人管理)方面的關節,交涉運送武器、彈藥,以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等事宜﹝13﹞。並受閻錫山委派秘密赴京,邀請側身於《國風》《國光》《愛國》諸報,從事輿論宣傳的同志回晉協助工作﹝14﹞ 。

為民除害

辛亥革命勝利太原光復後,朔州一帶經常過往軍隊,大多名為革命軍,實則魚龍混雜,名不副實。其間,李成林曾赴朔州執行公務,發現一夥冒充革命軍為非作歹、禍害百姓的匪幫,隨即進行圍剿,親率騎兵追至朔州城南南河灣,一舉將其打散,殺死匪首任得勝,為地方除去一害﹝15 ﹞。

第二次歃血盟誓

1911年11月初,清廷調集重兵進攻山西,革命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太原,兵分兩路轉戰南北。李成林隨閻錫山轉戰北路,取道保德、河曲,進兵綏遠,光復包頭,繼攻歸綏。

1911年11月24日清兵占領包頭,李成林與丁致中、李文治、李德懋、趙三成、田芝、楊沛霖、劉殿魁、張樹幟、張培梅、於鳳山、魏德新、倪德薰13位戰友深相結納,意志愈堅,歃血注酒結為金蘭之好,共誓齊心團結,為革命獻身﹝16﹞ 。

蘭譜——歃血盟誓(2) 蘭譜——歃血盟誓(2)

這件“蘭譜”記於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17〕十一月二十六日(公曆1912.1.14),署名丁致中、李文治、李德懋、趙三成、田芝、李成林、楊沛霖、劉殿魁、張樹幟、張培梅、於鳳山、魏德新、倪德薰,系山西同盟會員、時任忻代寧公團參謀長趙三成次子趙子澤(現名林雪楓)珍藏的一件辛亥革命歷史文物。原件用白布製成,按年齡大小排列名次,並註明結盟人及其三代的姓名、別字、年齡、籍貫等項。末尾附書“盟曰”:“我輩離鄉背井,為民請命,東西湊集,聚首軍前,緣意氣之相投,結異姓之昆弟。自盟之後,務各協力同心,為革命先導,屍山血海,誓不退避。早晚有不幸,或被害,或陣亡,在世兄弟必須共敵其仇,成其未竟之志;並所遺父母妻子,共為撫養,如母者母之,如子者子之。山枯海爛,毋渝此盟,皇天后土,實式憑之。 ”

負責孫中山抵並的沿途警衛

1912年2月12日,清廷發布退位詔書。閻錫山聞訊後,即率北上民軍返回山西忻州。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月4日,閻錫山重返太原,仍任山西都督,並著手組建都督府。都督府成立後,李成林就任巡警道督察長。

1912-9-19孫中山蒞太原,右起第一排第三人為李成林 1912-9-19孫中山蒞太原,右起第一排第三人為李成林

1912年9月17日,孫中山蒞臨太原視察時,孫中山乘專車由北京抵並,李成林隨景梅九等赴石家莊迎接,並負責沿途的警衛工作。在石家莊執行任務過鐵道時扭傷了腳腕,一直堅持到孫中山先生離晉後,才就醫治療,但因治療不及時而留下了後遺症,每當勞累過度,腳腕和小腿腫痛難忍,始終未愈。〔18﹞

第三次歃血為盟

1912年10月14日,李成林感憤于軍閥政客爭權奪利、有違起義初衷的混亂時局,與李德懋、劉廷森、弓富魁等20名老同盟會員再次結拜盟誓,訂立“蘭譜”,以明心志〔19〕 。

蘭譜——歃血盟誓

蘭譜——歃血盟誓(3) 蘭譜——歃血盟誓(3)

“蘭譜”上方為劉廷森作序(誓言),全文如下:

蘭譜序

自滿清政府推倒,中華民國成立,為民請命者寡,爭權奪利者多,因疑生忌,因忌生垢,假和衷共濟之名義,而實行自相殘殺之毒手!時勢如此,大局何堪構想乎!同人有鑒於此,將軍界中革命卓著之二十人,結一異性兄弟之堅固團體,同心協力,生死以之,將民國造至完善地步,使我團體與民國前途相驅並進,永垂不朽。夫然後為意,大利之三人:不愧為商周之十人,不愧為黃花之七十二人,不愧為梁山泊之一百零八人。所以互相締造,互相輔助,以冀追蹤於彼美然。目的究能達到與否,則全視我同人思想如何,毅力如何,耳願與同人共勉焉。是為序。

民國元年十月十四日

劉廷森謹序

蘭譜——歃血盟誓(3)下方簽名部分 蘭譜——歃血盟誓(3)下方簽名部分

“蘭譜”下方按照20位結盟兄弟的年齡大小排列名次,並註明本人及其三代的姓名、別字、年齡、籍貫等項 。

為民國革命政府工作

19112年~1936年李成林歷任山西巡警督察長、山西第一混成旅二團一營營長、山西軍事政治速成科總隊長、天津市政府督察長和天津特別第二區主任、太原綏晉公署中將參議兼山西大麥郊保全隊隊長 。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太原失守,閻錫山、張培梅、趙戴文率軍政幕僚到大麥郊指揮戰局,李成林參與了商討戰局事宜。不久閻錫山轉移到臨汾,李成林、張培梅、趙戴文率部撤至隰縣,所屬保全部隊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皆交日偽統治時期綏署派人帶領撤至吉縣 。

1938年日軍進攻隰縣以北石口鎮時,王靖國戰敗轉移,日軍趁虛南下,逼近隰縣城郊,李成林速催趙戴文偕張培梅撤往大寧 。

晚年堅守民族氣節,遇害而亡

1939年,年逾花甲的李成林因體弱多病,積蓄亦經戰爭損失殆盡,生活無著,攜眷返回太原居住。日軍代表與偽省長王驤多次請他出任要職,李成林堅辭不就。 〔20〕

1944年9月,李成林因腿部宿疾復發,就醫於桐旭醫院。在治療中,日軍特務與醫生相互勾結,暗下毒手,打了一針,使其病情急劇惡化,全身潰爛而死,享年66歲。 〔21〕

二、歷任職務

清政府軍隊供職

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李成林以五品頂戴出身委充山西巡警總局幫密巡(偵探長幫辦)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907年3月11日),清朝政府飭令各省裁撤省城巡警總局,改設巡警道主持全省警務。

宣統二年(1911)七月,山西巡警道在警務公所設立緝探所,李成林出任該所密查委員(偵探長)﹝2﹞

辛亥革命前擔任山西巡警道督察長 。

山西閻錫山軍政府供職

1911年10月29日山西辛亥革命後,李成林出任山西軍政府外交部次長 。

民國政府供職

1912年(民國初年)任山西巡警督察長。

1917年(民國六年)任山西第一混成旅二團一營營長。

1927年(民國十六年)任山西軍事政治速成科總隊長。

1929年(民國十八年)任天津市政府督察長和天津特別第二區主任。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任太原綏晉公署中將參議兼山西大麥郊保全隊隊長 。

三、主要功績

1909年李成林成功營救革命黨人李嵩山逃出太原。

1910年李成林參加辛亥革命起義,負責向各部隊秘密傳達起義命令,並率部打開太原城新南門接應革命軍入城起義,當日推翻清政府統治。

1911年清軍反撲太原,李成林在隨後的辛亥革命運動中隨閻錫山轉戰綏遠包頭。

1912年1月14日李成林與李德懋、楊沛霖、丁致中、張培梅等13人歃血,盟誓,齊心團結,為革命獻身。

1912年9月17日孫中山由北京抵並,李成林率部隊隨景梅九赴石家莊迎接,負責沿途警衛等工作。

1912年10月14日,李成林感憤于軍閥政客爭權奪利、有違起義初衷的混亂時局,與李德懋、劉廷森、弓富魁等20名老同盟會員再次結拜盟誓,訂立“蘭譜”,以明心志。

1913年~1937年李成林在任職崗位為民國革命政府工作。

1.

1909年李成林成功營救革命黨人李嵩山逃出太原。

2.

1910年李成林參加辛亥革命起義,負責向各部隊秘密傳達起義命令,並率部打開太原城新南門接應革命軍入城起義,當日推翻清政府統治。

3.

1911年清軍反撲太原,李成林在隨後的辛亥革命運動中隨閻錫山轉戰綏遠包頭。

4.

1912年1月14日李成林與李德懋、楊沛霖、丁致中、張培梅等13人歃血,盟誓,齊心團結,為革命獻身。

5.

1912年9月17日孫中山由北京抵並,李成林率部隊隨景梅九赴石家莊迎接,負責沿途警衛等工作。

6.

1912年10月14日,李成林感憤于軍閥政客爭權奪利、有違起義初衷的混亂時局,與李德懋、劉廷森、弓富魁等20名老同盟會員再次結拜盟誓,訂立“蘭譜”,以明心志。

7.

1913年~1937年李成林在任職崗位為民國革命政府工作。

四、軼事追憶

清宣統元年(1909),極端仇視革命的保皇派丁寶銓由山西冀寧道道台升任山西巡撫。山西同盟會遂將其與心腹親信夏學津(山西新軍督練公所教練處幫辦)作為主要打擊對象,由閻錫山和南桂馨等策劃,李嵩山具體負責,成立針對丁、夏的宣傳小組,經常在報端揭露丁、夏二人的劣跡。丁、夏惱羞成怒,蓄意報復。恰在此時,宣傳小組成員、新軍四十三協本部文書弓尚文(原名史宗法,字可軒,同盟會員)的日記本不慎丟失,其中載有與同盟會員往來情況及同盟會的活動,協本部有人拾得後,即向當局告密。小組成員蔣虎臣、弓尚文鏇即被捕下獄,趙萃珍兄弟聞風逃匿。當時,巡撫衙門對小組負責人李嵩山搜捕尤緊,令閻錫山、南桂馨非常著急。南桂馨在記述這段歷史時寫道:“因為關於奔走登報各事,嵩山出力最多。此外,有關人物更多。因之,姚協統派二標隊官祝孝萱至嵩山住處搜捕。我那時與李同院居住,正在緊急之際,我把嵩山送到霍心齋處暫避,霍又把他轉送到外國人郵務長宅。但這時,姚協統緊閉城門,搜捕嵩山,日久,必有被捕之虞。嵩山倘遭不測,則一切革命計畫勢必泄露。閻錫山找我設法放李出城遠逃,則一切均無證驗,大獄可免。適警務公所職員李樹洲不悉此事,來找嵩山。我即延入我的屋裡,向他說明嵩山被通緝事,並請他轉求警務公所偵探長李成林營救。……成林本系同盟會員,於是欣然慨允。我即在夜間,以轎車送嵩山至成林處,化裝警察,以查火車為名,隨成林混出城外,登車逃至保定。﹝20﹞ ”

關於此事,李成林之子、北京市民革成員李應瑞先生則有更為詳盡的記述:“ 宣統元年,李嵩山因揭露巡撫丁寶銓醜聞,清政府得知系革命黨人所為,尤其痛恨繕發傳單的李嵩山,欲捕李下獄問罪。當時家嚴任職警道督察長(應為偵探長),巡警道尹對家嚴頗賞識,視為親信,故將清政府決定通緝李嵩山等革命黨人的密令告知家嚴,命家嚴飭令所屬加強太原新南門與火車站的警戒盤查,並派出密探在城內各處及四門偵查革命黨人。當時李嵩山如果被捕,則革命黨人可能全部暴露。家嚴將此緊急情況告知張樹幟、南桂馨、李嵩山等人。經革命黨人密商,決定讓李嵩山扮作差役,身披雨衣,以雨帽遮面,手提大燈籠在前引路,家嚴在後跟隨,裝作巡視,到新南門城門口,命警察開鎖。李嵩山與家嚴出門,門警問家嚴,李老爺這么晚還沒睡?家嚴說,去火車站搜查通緝犯李嵩山,你們要多加防範,不可大意。出城後,家嚴恐火車站附近官兵密探眾多,遂與李嵩山趁雨夜奔北營車站,送李上了火車逃出太原。家嚴返回太原時已天亮,火車站及城內各處已張貼了通緝李嵩山的告示(在景梅九著《罪案》一書“子高扮演黃金台”一節中曾敘述此事)。家嚴正是利用他在清政府的職位秘密從事革命工作,進行運送武器、聯絡通訊、掩護同志等活動。﹝21﹞ ”

五、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2)據宣統二年下屆《山西省警務公所擬訂各項規章冊》山西警務公所附屬各局所人員姓名履歷一覽表及薪水月別表等史料整理

(3)《山西巡警章程》 第六節 各局所事務職掌,山西浚文書局印

(4)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5)南桂馨:《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 ,山西文史資料第2輯

(6)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7)李冠洋:《山西鄉老座談辛亥山西起義》,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8)劉存善:《山西辛亥革命史》,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編

(9)張樹幟:《山西辛亥起義日記》,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10)郭登瀛:《參加起義先鋒隊的回憶》,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1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2)《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專輯》,太原文史資料第16輯

(13)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4)尚恆元 彭善俊:《辛亥革命時期的山西河東軍政分府》 2011年12月運城學院第29卷第六期

(15)高海:《辛亥革命與朔州》,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

(16)《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蘭譜”》,山西辛亥革命資料選編(下),山西省文史研究館編印

(17)武昌起義後,革命黨決定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18)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9)《解密山西同盟會員“蘭譜”》 2011年4月2日 三晉熱線——求知頻道

(20)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2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