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列傳》,傳記名篇。西漢司馬遷作。載於《史記》。通過描寫西漢“飛將軍”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後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文章敘事突出重點,多細節描寫,是《史記》中的傳記名篇。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

出自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九、列傳第四十九。
本篇記述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跡。李廣是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苟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運不好,不敢重用,貴戚也藉機對他排擠,終於導致李廣含憤自殺。李廣是以自殺抗議朝廷對他的不公,控訴貴戚對他的無理。太史公也通過李廣的悲劇結局揭露並譴責了統治者的任人唯親、刻薄寡恩以及對賢能的壓抑與扼殺,從而使這篇傳記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

寫作特色

李廣李廣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傑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如寫他以百騎機智地嚇退匈奴數千騎,受傷被俘而能飛身奪馬逃脫,率四千人被敵軍四萬人圍困,仍能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等等。通過這幾個驚險的戰鬥故事,突出表現了李廣的智勇雙全。尤其是對李廣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厭其詳地精心描寫,如射殺匈奴射鵰手,射殺敵軍白馬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等。這些精彩的片斷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丰采。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將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如寫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遠甚”,但卻能封侯拜相;寫衛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在這兩段文字中我們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李廣憤而自殺的訊息傳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我們可以想像,太史公寫到此處時一定也是眼含熱淚的。

李陵李陵

此外,如側面襯托,反面對比,剪裁之精當,結構之起伏以及語言之精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傑作的突出特點。
隨著這篇傑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讚佩之情。

白話版

李廣李廣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hún,魂)邪(yé,爺)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做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過了好幾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佇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拚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守朝廷文書法令。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在馬邑兩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廣任驍(xiāo,消)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節制。當時單于發覺了漢軍的計謀,就逃跑了。漢軍都沒有戰功。四年以後,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單于平時就聽說李廣很有才能,下令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來。”匈奴騎兵俘虜了李廣,當時李廣受傷生病,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於是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轉眼間,李廣在家已閒居數年,李廣家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蘭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引弓引弓

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駐守過各郡,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到駐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也終於射死了老虎。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沒過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qiān,千)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注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時,做到代國的國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間,代公孫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幹在下等之中,聲名比李廣差得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沒超過九卿,可是李蔡卻被封為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準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yì,義)其(jī,基)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應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
李廣有三個兒子,名叫當戶、椒、敢,都任郎官。一次天子和弄臣韓嫣戲耍,韓嫣有點放肆的舉動,李當戶去打韓嫣,韓嫣逃跑了,於是天子認為當戶很勇敢。當戶死得早,李椒被封為代郡太守,二人都比李廣先死。當戶有遺腹子名李陵。李廣死在軍中的時候,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李廣死後第二年,李蔡以丞相之位侵占景帝陵園前大道兩旁的空地,因而獲罪,應送交法吏查辦,李蔡不願受審對質,也自殺了,他的封國被廢除。李敢以校尉官職隨從驃騎將軍出擊匈奴左賢王,奮力作戰,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斬殺很多敵人首級,因而賜封了關內侯的爵位,封給食邑二百戶,接替李廣任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將軍衛青使他父親飲恨而死,就打傷了大將軍,大將軍把這件事隱瞞下來,沒有張揚。又過了不久,李敢隨從皇上去雍縣,到甘泉宮打獵。驃騎將軍霍去病和衛青有親戚關係,就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當時正在顯貴並且受寵,皇上就隱瞞真相,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又過一年多,霍去病死了。李敢有個女兒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寵愛,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受太子寵愛,但他貪財好利,李氏家族日漸敗落衰微了。

李陵李陵

李陵到壯年以後,被選任為建章營的監督官,監管所有騎兵。他善於射箭,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八百騎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後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裡防備匈奴。
幾年後,天漢二年(前99)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武帝派李陵率領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他們專門去對付貳師將軍。李陵已到預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李陵軍隊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李陵軍邊退邊戰,接連戰鬥了八天,往回走到離居延海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攔堵住狹窄的山谷,截斷了他們的歸路。李陵軍隊缺乏糧食,救兵也不到,敵人加緊進攻,並勸誘李陵投降。李陵說:“我沒臉面去回報皇帝了!”於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全軍覆沒,餘下逃散能回到漢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李陵李陵

單于得到李陵之後,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打仗時又很勇敢,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漢朝知道後,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從此以後,李家名聲敗落,隴西一帶的人士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都以此為恥辱。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將士們的信賴呀!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文言版

李廣李廣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①。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②。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③,用善騎射④,殺首虜多⑤,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⑥,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⑦。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⑧,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⑨!”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⑩。吳楚軍時(11),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12),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13)。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14)。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①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②受:學習。③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漢朝軍隊的來源有兩種,一種即所謂“良家子”,另一種是罪犯和貧民等。④用:由於,因為。⑤殺首:斬殺敵人首級。虜:俘虜。⑥從弟:堂弟。⑦秩:俸祿的等級。⑧衝陷:衝鋒陷陣。折關:抵禦、攔阻。指抵擋敵人。⑨萬戶侯:有萬戶封邑的侯爵。⑩徙:調任。(11)吳楚軍時:指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起兵叛亂。其事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12)亞夫:即周亞夫。(13)“以梁王”至“賞不行”:李廣作戰立功之地在梁國境內,所以梁王封他為將軍並授給將軍印。這種做法違反漢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廣還朝後,朝廷認為他功不抵過,不予封賞。(14)這裡的“徙上郡”與上文“徙為上郡太守”重複,文字可能有誤。對此,各家說法不同,不詳述。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①。中貴人將騎數十縱②,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③。”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④,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⑤,皆驚,上山陳⑥。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⑦,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⑧,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⑨。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⑩,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①中貴人:宮中受寵的人,指宦官。勒:受約束。②將:率領。騎:騎兵。縱:放馬馳騁。③射鵰者:射鵰的能手。雕,猛禽,飛翔力極強而且迅猛,能射鵰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領。④亡:通“無”。⑤誘騎:誘敵的騎兵。⑥陳:同“陣”。擺開陣勢。⑦所:表示大約的數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⑧護:監護。⑨縱馬臥:把馬放開,隨意躺下。⑩平旦:清晨,天剛亮。

李廣李廣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①,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②,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③。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⑤,莫府省約文書籍事⑥,然亦遠斥侯⑦,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⑧,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⑨,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⑩,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11),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12)。為人廉,謹於文法(13)。
①未央:即未央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皇帝所居。②長樂:即長樂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太后所居。③將軍屯:掌管軍隊的駐防。④部伍:指軍隊的編制。行陣:行列、陣勢。⑤刀斗:即刁斗。銅製的軍用鍋,白天用它做飯,夜裡敲它巡更。⑥莫府:即“幕府”,莫,通“幕”。古代軍隊出征駐屯時,將帥的辦公機構設在大帳幕中,稱為“幕府”。省約:簡化。籍:考勤或記載功過之類的簿冊。⑦斥侯:偵察瞭望的士兵。“遠斥侯”,遠遠地布置偵察哨。另一種解釋,到遠離偵察瞭望所及的地方。⑧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將軍率領的軍隊,下有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行伍:古代軍的基層編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營陳:即“營陣”,營地和軍隊的陣勢。⑨治:辦理,處理。至明:直到天明。也可解為非常明白,毫不含糊。⑩卒:通“猝”,突然。(11)佚:通“逸”,安逸,安閒。(12數:屢次。(13)文法:朝廷制定的條文法令。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①。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②。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③。”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④。行十餘里,廣詳死⑤,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⑥,廣暫騰而上胡兒馬⑦,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⑧。吏當廣所失亡多⑨,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⑩。
①領屬:受統領節制。護軍將軍:即韓安國。②韓安國率軍埋伏在馬邑附近,設計誘騙單于,但被單于發覺,匈奴兵退去,所以漢軍無功。其事詳見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③致:送。④絡:用繩子編結的網兜。盛:放,裝。⑤詳:通“佯”。假裝。⑥睨:斜視。⑦暫:驟然。⑧下:交付。吏:指執法的官吏。⑨當:判斷,判決。⑩贖:古代罪犯交納財物可減免型罰,稱為“贖罪”或“贖刑”。庶人:平民。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穎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①。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②。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③,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④,後韓將軍徙右北平⑤。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射虎射虎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⑥,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⑦,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⑧,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⑨,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⑩,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11)。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12),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13),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14),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①潁陰侯孫:指潁陰侯灌嬰之孫灌強。屏野:退隱田野。屏:隱居。②呵:大聲喝斥。③居無何:過了不久。④韓將軍(安國)兵敗事,詳見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⑤有的版本此句下有“死”字。⑥鏃:箭頭。⑦輒:總是,就。麾下:部下。⑧為二千石:做年俸二千石這一級的官。漢代的郡守、郎中令等都屬於這個等級。⑨猿臂:傳說有一種通臂猿,左右兩臂在肩部相通,可自由伸縮。這裡是形容李廣的兩臂像猿那樣長而且靈活。⑩訥口:說話遲鈍,口拙。(11)闊狹:指上句所說在地上畫的軍陣圖中,有的行列寬,有的行列窄。這句的意思是,比賽射軍陣圖,射中窄的行列為勝,射中寬的行列及不中都為負,負者罰酒。(12)乏絕:指缺水斷糧。(13)急:逼近。(14)用此:因此。
居頃之,石建卒①,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②,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③,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④。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⑤。”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⑥,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⑦,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⑧,殺數人,胡虜益解⑨。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⑩,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11),無賞。
①石建:當時任郎中令。②元朔:漢武帝的第三個年號,共六年(前128-前123)。③首虜率:斬殺敵人首級和俘獲敵人的數量規定。漢朝制度,凡達到規定數量的即可封侯。④異道:走不同的路。⑤易與:容易對付。與:打交道。⑥圜陳:圓形的兵陣。圜:通“圓”。⑦持滿:把弓拉滿。⑧大黃:弩弓名,用獸角製成,色黃,體大,是當時射程最遠的武器。裨(pí,皮)將:副將。⑨益:逐漸。解:散開。⑩罷:通“疲”。疲憊。(11)軍功自如:指功過相當。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①,從大將軍擊右賢王②,有功中率③,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④,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⑤,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⑥?”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⑦,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①元朔五年:前124年。②大將軍:指衛青。③率:即上文的“首虜率”,見前注。④元狩: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共六年(前122-前127)。⑤望氣:古代通過觀察星象或氣象來占卜吉凶的迷信活動。⑥恨:悔恨。⑦羌: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①,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②,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③,出東道。東道少回遠④,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⑤。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⑥,今乃一得當單于⑦,臣願居前,先死單于⑧。”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⑨,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⑩,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11),曰:“急詣部(12),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13),意甚慍怒而就部(14),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15)。軍亡導(16),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17),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18),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19)。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20)。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①驃騎將軍:即霍去病。②走:追逐。③右將軍:名趙食其。④少:稍。回:迂迵。⑤屯行:並隊行進。屯:聚集。⑥結髮:即束髮。古代男子到十五歲即可束髮。這裡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輕之時。⑦當:面對,對敵。⑧死:死戰。⑨數奇:命運不好。數,命運;奇,單數。古代占卜以得偶為吉,奇為不吉。⑩公孫敖:原為合騎侯,後因罪當斬,贖為庶人,所以說“新失侯”。他曾救過衛青的性命,所以衛青想給他立功的機會而排擠李廣。其事跡詳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11)長史:官名,這裡指大將軍的秘書。封書:寫好公文加封。(12)詣:到……去。(13)謝:辭別。(14)慍:怨恨。(15)食其:即趙食其。(16)導:嚮導。(17)絕:渡過,橫穿。幕(mò,末):通“漠”,沙漠。(18)糒(bèi,備):乾飯。醪:濁酒。(19)曲折:委曲詳細的情況。(20)對簿:按簿冊上的記載對質,即受審。

飛將軍飛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①。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②。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①引刀:拔刀。自剄:自刎。②士大夫:這裡指軍中的將士。
廣子三人,日當戶、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①,當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戶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②,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③,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④,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⑤。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⑥,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居歲余,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⑦,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⑧。
①不遜:不禮貌,放肆。②坐:因犯……罪。孝景園:景帝的陵園。壖地:陵前神道(直通陵墓的大道)外邊的空地。③對獄:和獄吏對質,即受審。④恨其父:使其父飲恨自殺。有人認為“恨”通“很”,違拗、不聽從的意思。⑤匿諱:隱瞞。⑥有親:指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⑦中人:指侍妾。⑧陵遲:衰落,敗落。

李陵李陵

李陵既壯①,選為建章監②,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③。
數歲,天漢二年秋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⑤,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⑥。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⑦,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⑧,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余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⑨。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⑩。
①從這句開始到“太史公曰”之前,古今學者多認為是後人所續,不是司馬遷手筆。②選:量才授官。③屯衛:駐軍防衛。④天漢:漢武帝的第八個年號,共四年(前100-前97)。⑤祁連天山:即祁連山。⑥專走貳師:專來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⑦引:退。⑧遮狹絕道:遮:攔擋;狹:指狹窄的山谷;絕:斷絕:道:指李陵軍隊的歸路。⑨族:滅門,誅滅全族。這裡指殺其全家。⑩居門下者:在門下為賓客。

李陵李陵

太史公曰:《傳》曰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②,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③”。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①傳:漢朝人稱《詩》《書》《易》《禮》《春秋》為經,解說經書的著作都稱為“傳”。這裡的傳是指《論語》。因《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不是孔子親筆著述,所以也稱為傳。②悛悛:老實厚道的樣子。③蹊:小路。

後世評論

名將李廣名將李廣

梁啓超曾批評“舊史官紀事實而無目的”,獨推重《史記》的“懷抱深遠之目的”。而司馬遷作《史記》的目的,就是表現其理想、是非與褒貶。他雖守著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條,自稱“述故事,整齊其列傳,非所謂作”,但在史料的選擇、編排上頗費苦心,故能成一家之言。這可以在《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中得到全面體現。
茅坤曾云:“(李廣)乃最名將,而最無功”,然而在《史記》中,他卻獨受重視。
1.《衛將軍驃騎列傳》記錄了“其(衛青)裨將校尉已為將者十四人”,而獨“為裨將者曰李廣,自有傳”。程不識與李廣經歷及地位均相當,但程不識只附於《李傳》中簡單提及其生平,與李廣單獨立傳有天壤之別。
2.《史記》所載歷代良將大都在篇題中直書其名,即使傳主曾被封侯拜官,而以封號爵位為篇名,也在傳文開首直呼姓名。李廣官不過前將軍,而得傳名《李將軍列傳》,且在傳首被司馬遷稱為“李將軍廣者”,可見作者對其敬重有加。
3.李廣與衛青都與匈奴作戰,李廣作為裨將,其傳在《匈奴列傳》之前,而衛青作為大將,其傳反在《匈奴列傳》之後,可見司馬遷對兩者的褒貶。
司馬遷對李廣如此青睞,有幾層原因。究其最表層原因,或說司馬遷能夠也已經通過文字傳達的,是他寫作《史記》列傳的總意旨。
司馬遷自稱他的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對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際)又在社會總結(古今之變)之先。並說要為“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人立傳,可見《史記》是以人物為本位的,強調個人主觀能動性,推崇人格美。《太史公自序》作《史記》篇目提要中云:“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這指明了司馬遷為李廣作傳是因其仁、勇的為人,這與“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作《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的徒為其戰功大不相同。
司馬遷曾在《報任少卿書》中表明他所推崇的人格美:“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李廣作為武將,“善射”且“專以射為戲,竟死”,並依靠善射屢屢解困克敵,全賴“修身”之功;治軍既寬緩不苟,又廉潔奉公,“得賞賜皆分麾下,飲食與士共之”,頗得“愛施之仁”、“取予之義”;殺霸陵尉,寧死不願復對刀筆吏,有恥辱心,故有以寡陷眾而不亂之“勇”;文帝為之哀,公孫昆邪為之泣,單于素聞其賢,“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立名於天下久矣。李廣身兼五善,正是司馬遷心中的理想人格,難怪傳末一連串讚詞,無一字涉及其它。司馬遷寫《衛將軍驃騎列傳》,是因為衛青、霍去病的軍功,而對於他們的為人,司馬遷認為足可列入《佞幸列傳》,只配列於《李傳》之後,作為“忠心誠信於士大夫”李廣的背景。
司馬遷依五善取捨李廣事跡,排列《李》、《衛》二傳,是在形象化地言志,宣傳自己與當權者不同的價值標準,為李廣及自己的人格立萬世名。
然而獨此用意,雖然“太史公極力摹寫”,也不至於“淋漓悲咽可泣”。在這敬慕之情下,還伏著“李陵之禍”的冤情。
“李陵事件”發生在天漢二、三年間,不在《史記》的範圍之內。然而如此大事,司馬遷提筆作《李傳》時怎能不激動呢。我們雖不能臆斷司馬遷是托李陵精魂於李廣,但司馬遷能把李廣的生平寫得如此生動感人,骨架來源於史料,血肉則融入了李陵的影子。故讀《李傳》不可不參照《漢書·李廣蘇建傳》中的李陵部分。

李廣李廣

祖孫皆為武藝高強且善治軍的名將,而作戰遭遇的困窘如出一轍。原因則是當權者不合理的軍力安排。《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就指出“諸將所將軍馬兵亦不如驃騎”。李廣雖為宿將,但帶兵不滿五千,且非精兵。李陵向漢武帝求兵請戰,武帝卻說“吾發軍多,毋騎與汝”,以至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八萬人馬。儘管李陵與李廣一樣沉著勇敢,取得了巨大戰績,但李陵終無援兵,且已矢盡,最終兵敗被俘。司馬遷對李廣的三次精彩戰鬥的描寫,不僅集中再現了李陵兵敗的過程,更突出了李陵兵敗的原因。因此,《李傳》在記錄史實的表層之下,隱含著為李廣不平、為李陵辯解、為自己申冤的不平之情。
當權者的失誤造成了李廣、李陵、司馬遷的悲劇,更使他們及當時一大批文臣武將都經歷著“不遇時”的悲劇命運。司馬遷贊李廣言志,借李廣鳴冤,而貫之以“不遇時”三字。李廣是“志”的形象,是“冤”的化身,更是“不遇時”的典型。
李廣奪騎脫險以“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作結;對於右北平戰左賢王以“廣軍功自如,無賞”作結。這兩段都敘述精彩,大幅渲染了李廣的勇謀,而結尾淡淡點名朝廷不公平的態度,使讀者興奮激動之後又深深惋惜,似燒炭入火,功業如煙散。讀此如聞太史公英雄不遇之嘆。
司馬遷嘆李廣,也在嘆自己,他與李廣同病相憐。李廣出生將門,司馬遷出生史學世家,他們都有繼承遺志、建功立業的志向。而李廣雖善戰,卻因“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沒有為自己爭來侯爵,終因“迷失道”的失誤,“不能復對刀筆吏”,含恨而終。司馬遷仗義執言遭“李陵之禍”,因無人為其辯解,遭受腐刑。不同的是李廣不願“對刀筆吏”,甘心身與名俱滅。而司馬遷忍辱苟活,“發憤著書,意旨自激”,寄託他的愛恨,夾雜對世態炎涼的社會的抗爭。
司馬遷遭受宮刑,更難忍的是精神上受到的侮辱,“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這是常人、哪怕是殘疾人也難以理解的。這與後人難以體會阮籍身仕亂朝所發詠的憂身之嗟一樣,司馬遷的怨恨譏刺雖著之竹帛,也難免“百代之下,難以情測”了。
如李廣斬霸陵尉一節,歷代都作“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大謬。司馬遷時為“刑餘之人,無所比數”,“負下未易居,上流多謗議”,為世所不屑,比李廣為霸陵尉所辱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情此境,縱為聖賢,能不生怨恨之心嗎?李廣對殺降一事頗多悔恨,知其非嗜殺之人,而不能忍以醉酒霸陵尉,只因天下多霸陵尉之徒,李廣受詬已久,泄憤於霸陵尉一人而已。司馬遷摘出這段史跡,更多地寄託了他對那些以地位論英雄的屑小們的報復,借他人酒杯澆自家之塊壘!
司馬遷不僅把小人們誅於紙上,還對漢武帝的好大喜功而不能擇賢給予諷刺。《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的順序安排,就是對漢武帝不能擇賢的批評。《匈奴列傳》云:“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任將相哉!唯在任將相哉!”此正影射武帝不用李廣而寵衛青。運用各種創造性手法構成諷喻環境與氣氛,引人深思。
對於以上無聲的諷刺,我們讚嘆司馬遷史筆曲折巧妙之餘,更同情他如此用筆的無奈。對漢武帝的忌諱自然是一個方面,直書冤情難免使武帝大發雷霆,而抒寫“不遇”的抗爭之音更會招致殺生削書之禍。可除外勢之外,更多的是司馬遷的內情。“李陵之禍”,司馬遷受的不止是刑,更是辱,刑在一時,辱則是終其一生。他在《報任少卿書》中反覆提到“詬莫大於宮刑”,“最下,腐刑極矣”,“雖累百世,詬彌甚耳”。他可以通過《史記》寫作來抒發憤懣,進行抗爭,痛快驕傲地自稱“雖萬被戮,豈有悔哉”。而當寫到這篇觸到他恥辱傷疤的時,“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怎能平靜地言之、辨之呢!且他認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強要言說,俗人未解其冤,反作笑柄看了,“只取辱耳”,故“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司馬遷迂曲史筆與其說是為了逃避當權者的苛暴,不如說是在逃避自己內心的痛苦。所以《李傳》在形式上,也是一場悲劇。

李廣墓李廣墓

《李傳》以贊德為肢體,以鳴冤為血脈,以抗爭為精神,實是《報任少卿書》的註腳,《悲士不遇賦》的實證。“士不遇”是司馬遷一生的主料,“李陵之禍”為它提了味。司馬遷深味了這辛酸,用《李傳》和盤托出,讓後人品味。其實加了味的有何止這一篇,《馮唐列傳》里,司馬遷在贊中大呼“馮公之論將卒,有味哉!有味哉!”正是領我們去品味李廣與自己,乃至皇帝喜怒控制下的一代士人的悲慘命運。
李廣戎馬一生,榮於身後,是得益於太史公的史筆呢,還是千古未斷的士人們“不遇時”之緣,這些都值得後人深思。

淺談《李將軍列傳》 曾超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讀完《李將軍列傳》,很容易看出作者司馬遷筆下所顯露出來的對李將軍的盛譽。當然,也有多他坎坷命運的同情。李將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司馬遷又是這怎樣將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寫李將軍這樣一個人物又有沒有與作者自身經歷有所牽連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探討。
有人評價李將軍如是說: “有保衛祖國邊疆的偉大功績,有超凡絕倫的果敢機智,有使敵人聞風喪膽的聲威。” 司馬貞《索陰述贊》是這樣評價的: “臂善射,實其能,解鞍卻敵,圓陣催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還有說: “天上善射,治軍有方,倍受擁戴,士鹹樂為之死。”
無可否認,李廣的確是位傳奇的將軍。出身世家,天生肩寬臂長,傳習箭術,極其擅長騎射,上郡戰急中生智,從匈奴千餘騎中逃脫;雁門關戰中,被擒後逃走的機智勇敢;右北平戰中的神態自若,鎮定指揮,神勇。為人廉潔,禮賢下士,得輒分其麾下,實在令人景仰。就連死也死得很有氣節,說是不受刀筆吏之辱。這也是他所留下的最後一大氣節了。因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呀!
想必,李廣將軍那 “高大”的形象以如鋼筋混泥土一般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成型,但正如卡耐基所言: “人性是有弱點的。”古往今來沒人能逃離這個規律。當然李廣也不例外。

李廣李廣

先看人們讚賞尤深的李廣機智逃脫於上關郡的例子。李廣身為將軍,卻置大軍與不顧,率百餘騎追擊三名匈奴,這本來就犯了兵家之大忌,進而被匈奴盯上,再逃脫,有什麼機智可言呢?準確的說應該是他帶兵治軍的疏忽。就好比說一家造紙廠發生了火災,在眾多幹部領導的率領下,救火得力,進而對領導進行頭條表揚,就沒想想,為什麼火災會發生呢?難道就不與領導平時的放之任之無關嗎?再看他的治軍,司馬遷筆下的李廣治軍寬厚而不苛刻,部下安閒快樂。人人願為他效死,與程不識比起來,的確是人氣高的多,而正是因為這樣,可能導致軍心渙散,操練不勤,戰鬥力下降,右北平之戰;李廣軍被殲就是後果。再看他殺霸陵尉的事,人家夜裡酒醉而誤使他留宿霸陵亭,其實也就沒什麼,但他就記恨於心,這是何等的胸懷?人們總是哀嘆李廣命途多舛,有功而未得封侯,最後還落得家族沒落,不得不承認在當時漢時貴戚成風的黑暗政治讓李廣喘不過氣來,可也得找找自身原因呀,政治腐敗,何不隨波逐流呢?或者像屈原那樣,來過痛快,何苦要折磨自己而撐於東調西任的太守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識時務。至於未得封侯,占卦先生已經說了,他做了虧心事呀!而後,家庭沒落,已成歷史重臣的一個定律了,像曹操、霍去病等等,都這樣的。要怪就只能怪他生不逢時了。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中講到:“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陸游上《贈劉改之》道:“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又如王勃《滕王閣序》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李廣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李廣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如何評定這位大將軍,當然各有各的觀點。像司馬遷筆下的李廣,就是一個具有英雄氣質的形象,那他又是怎么使我們讀了文章也產生了此種感覺呢?文章寫作的手法就起到作用了。
一方面,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如將李廣與程不識的對比,突出了李廣治軍的別具一格。將李廣與李蔡的對比,讓人不得不惋惜同情他功高而未得封。將他與衛青霍去病的對比,彰顯了其過人的軍事能力。對比手法運用得比比皆是,惟妙惟肖。另一方面,細節刻畫深刻。“吳楚七國之亂戰”、“上郡戰”、“雁門關戰”、“右北平戰”突顯了李廣善射,鎮敵聲威高的人物形象。再如他體恤士兵、引刀自刎等星羅棋布,也使李廣的形象奕奕生輝。

《李將軍列傳》表達的主體是很明顯的,極力褒揚李廣將軍英勇善戰,撫愛士卒的優良作風和在保家衛國方面的戰線,同情其不幸(姑且算吧),以此來揭露當時的統治弊端。他的筆下的另一些失敗的英雄項羽、屈原等也如此。這是與他自身經歷是有關的,一個遭受極刑的人,心理難免有所變形,抱怨幾句,打抱不平一番,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讀《史記》中那些失敗的英雄,我們與其說看到了他們的際遇和命運,還不如說看到了一個更加鮮活的司馬遷。

藝術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形象。通過著力描寫一些生動的故事及細節,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選擇兩次有代表性的戰鬥:一次是遭遇戰,二是脫險戰,在敵眾我寡、緊張驚險的戰鬥描寫中表現了李廣驚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略。如對射殺匈奴射鵰手,射殺敵軍白馬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這些細節的精心描寫,表現李廣的善射,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風采。
(2)用克制、含蓄的敘事筆法,表達深沉、強烈的愛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觀認識。
如,在“匈奴大入蕭關”時,漢文帝可惜李廣的生不“遇時”,很有意味,引用其語也包孕對漢文帝時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評。在文章結尾李廣“引刀自剄”後,寫道:“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裡沒有議論,沒有抒情,而作者對李廣的讚揚、同情、以至悲憤和辛酸,都蘊涵於敘述之中。
(3)用對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運,豐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處處寫李將軍事跡的同時,也記錄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為了使李廣形象富有立體感,文中引用漢文帝的讚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賦予的“飛將軍”稱號,從側面烘托表現李廣的才幹。
(4)語言通俗,極富文采。
如,寫李廣與匈奴的遭遇戰,因寡不敵眾,全軍震恐。這時李廣鎮定自若,號令全軍向匈奴軍逼近,以示壯膽。“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十六個字,分為四句,兩個“前”字,意義不一。第一個“前”字,寫口令,概括了李廣如雷霆之聲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氣勢上壓倒敵軍,爭取死裡求生。第二個“前”字寫進行,表示全軍整齊前進的豪壯氣勢。一個“止”字,顯示全軍巋然不動的意志。十六個字,長短四句話,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漢軍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精神,勾畫了一場兩軍交兵的大場面,真是精妙。
感情自然流露。
作者感情自然流瀉,字裡行間滲透了對傳主李廣精神品格的褒揚,以及對他遭遇的深厚同情。最後,用評論的形式,揭示李廣的智勇雙全、品德高尚都來自於他的忠實厚道。

寫作特色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李廣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李廣
的一篇力作,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傳記方面的傑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馬遷最擅長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細節,著力加以描寫,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如寫他以百騎機智地嚇退匈奴數千騎,受傷被俘而能飛身奪馬逃脫,率四千人被敵軍四萬人圍困,仍能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等等。通過這幾個驚險的戰鬥故事,突出表現了李廣的智勇雙全。尤其是對李廣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厭其詳地精心描寫,如射殺匈奴射鵰手,射殺敵軍白馬將,射退敵人的追騎,誤以石為虎而力射沒簇,甚至平時還常以射箭與將士賭賽飲酒等等。這些精彩的片斷猶如一個個特寫鏡頭,生動地展示了這位名將的風采。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將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如寫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遠甚”,但卻能封侯拜相;寫衛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在這兩段文字中我們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李廣憤而自殺的訊息傳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我們可以想像,太史公寫到此處時一定也是眼含熱淚的。
此外,如側面襯托,反面對比,剪裁之精當,結構之起伏以及語言之精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傑作的突出特點。
隨著這篇傑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讚佩之情。

相關常識

《史記.列傳》:“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射虎天下聞,
頌略終無功。
才氣或非時,
造物誤人深。

人物簡介

"飛將軍"李廣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中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