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

陳涉世家

《陳涉世家》為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一篇,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的傳記。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揭開了反對秦王朝殘暴統治的序幕。此文以陳勝、吳廣的活動為線索,詳細地記述了陳勝起義的全過程,以及相繼而起的各路起義軍的勝敗興替。文章記述了起義軍的浩大聲勢,肯定了陳勝在反對秦王朝統治鬥爭中的功績。同時,作者司馬遷也論述了陳勝起義最終失敗的原因:起義領袖缺乏指揮全局的能力、自身蛻化、用人不當,導致起義軍作戰失利,內部離心離德。陳勝、吳廣都死於自己的隨從或部下之手,其結局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

基本信息

原文簡介

陳勝陳勝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強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令陳人武臣、張耳、陳余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作品注釋

1、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座卒九百人的大澤鄉(現在安徽宿州西南)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節選的這一部分記敘了這次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軍的浩大聲勢。司馬遷(約前145—?),字子長,西漢夏陽(現在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生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後人把這部書稱為《史記》。世家,《史記》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陳勝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2、陽城:現在河南登封東南。

3、陽夏(jiā)現在河南太康。

4、嘗與人擁耕:曾經同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

5、輟耕之壟上: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6、悵恨久之: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改,失望。

7、苟:如果。

8、若:你。

9、太息:長嘆。

10、嗟呼:感嘆詞,相當於“唉”。

11、燕雀安知鴻鵠(hú)之聲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燕雀,小鳥,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天鵝,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12、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後,他的小兒子胡亥繼立為皇帝,稱為二世。

13、發閭左適(zhé)戍漁陽:徵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閭(lǜ),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住閭右,閭左就用來指代貧苦人民。適,通“謫”。適戍,強迫去守邊。漁陽,現在北京密雲西南。

14、屯:停駐。

15、皆次當行(háng):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次,編次。當行,當在徵發之列。

16、屯長:戍守隊伍的小頭目。

17、會:適逢,恰巧遇到。

18、失期:誤期。

19亡:逃走。

20、舉大計:發動大事,指起義。下文的“舉大名”意思與此相同。

21、等:同樣。

22、死國:為國事而死。

23、苦秦:苦於秦(的統治)。

24、立:指立為國君。

25、扶蘇:秦始皇的長子。

26、以數(shuò)諫故: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數,屢次。諫,古代下級對上級提意見或建議。

27、上使外將(jiàng)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上,臣下對皇帝的敬稱,這裡指秦始皇。

28、憐:愛戴。

29、誠以吾眾:如果把我們的人。

30、唱:通“倡”,首發。

31、宜多應者:應當(有)很多回響的人。

32、乃行卜:就去占卜。用占卜來預測吉凶,是古人的一種迷信做法。

33、指意:意圖。

34、足下:指對方,古人對於別人的敬稱。

35、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問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於鬼”,“於”字省略。

36、念鬼:考慮卜鬼的事。念,考慮、思索。

37、威眾:威服眾人。

38、乃丹書帛曰“陳勝王(wàng)”: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王”(三個字)。丹,硃砂。書,寫。王,稱王。

39、置人所罾魚腹中: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裡。罾,魚網,這裡作動詞,就是用網捕。

4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詫怪這事了。以,通“已”。

41、間(jiàn)令:暗使。間,私自,偷著。

42、之次所旁叢祠中:往駐地旁邊的叢林裡的神廟中。次,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次所,這裡指軍隊駐紮的地方。叢,樹木,禠以神所憑寄的地方。叢祠,神祠。

43、篝火:用籠罩著火。這裡的意思是用篝火裝作“鬼火”。篝,籠。

44、狐鳴:作狐狸嗥叫的悽厲聲音。

45、旦日:第二天。

46、往往語:到處談論。

47、指目: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

48、多為(wéi)用者:多為(他)用的。這裡的意思是說,戍卒多願聽吳廣的差遣。

49、將尉:押送(戍卒)的軍官。

50、忿恚(huì)尉:使尉惱怒。恚,惱怒。

51、令辱之:使(尉)責辱他。之,指吳廣。

52、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53、劍挺:劍拔出鞘。

54、並:一齊。

55、召令徒屬:召集並號令所屬的人。

56、公等:你們諸位。公,對對方的敬稱。

57、藉第令毋斬:即使僅能免於斬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58、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59、王侯將相寧(nìng)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寧,難道。

60、受命:聽從(你的)號令

61、從民欲:依從人民的願望。

62、袒右: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誌)。

63、為(wéi)壇而盟:(用土)築台,並(在台上)宣誓。盟,盟誓。

64、祭以尉首:用(兩)尉的頭祭天。

65、都尉:次於將軍的軍官。

66、收而功蘄qí:收集大澤鄉的軍隊,攻打蘄縣。蘄,在現在安徽宿州南。

67、下:攻下,攻克。

68、符離:現在安徽宿州。

69、徇:攻占土地。指率軍巡行,使人降服。

70、銍zhì、酇cuó、苦、柘zhè、譙qiáo:秦時地名,銍、譙,在現在安徽。酇、苦、柘,在現在河南。

71、行收兵: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

72、比:等到。

73、陳:秦時縣名,現在河南淮陽。

74、守令皆不在:郡守、縣令都不在。秦時,陳縣屬於碭(dàng)郡,是郡府、縣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75、守丞:守城的當地行政助理官。

76、譙門中:城門洞裡。

77、三老:封建社會裡掌管教化的鄉官。

78、豪傑:這裡指當地有聲望的人。

79、與皆來會計事:一起來集會議事。

80、身被堅執銳:身穿著戰甲,拿著武器,意思是親自作戰。被,通“披”。堅,指鐵甲。執,堅握著。銳,指武器。

81、社稷(jì):國家。社,土地神。稷,穀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豐年,後來就把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

82、號為張楚:對外宣稱要張大楚國,即復興楚國之意。號,宣稱。一說定國號為“張楚”。

83、刑其長吏:懲罰當地郡縣長官。刑:懲罰。

作品譯文

陳勝是陽城縣人,表字叫涉。吳廣是陽夏縣人,表字叫叔。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邊高地(休息),悵然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說:“有朝一日有誰富貴了,可別忘記咱窮哥兒們。”同伴們笑著回答他:“你給人家耕地當牛馬,哪裡談得上富貴啊!”陳勝長嘆一聲,說:“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凌雲壯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徵召窮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臨時駐紮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進這支隊伍,並擔任小隊長。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期限。誤了期限,按秦王朝的軍法,就要殺頭。陳勝、吳廣在一起商量,說:“如今逃跑(抓了回來)也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為國家而死,這樣好吧?”陳勝說:“全國人民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該立為國君,該立的是長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諫勸始皇的緣故,始皇派他到邊疆去帶兵。最近傳聞說,並不為什麼罪名,二世就將他殺害。老百姓大多聽說他很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擔任楚國將領的時候,(曾)多次立功,又愛護士卒,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戰死了,有人認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們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當有很多人來回響的。”吳廣認為(這個見解)很正確。(二人)於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倆的意圖,說:“你們的事都能辦成,能建功立業。不過你們還是去問問鬼神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捉摸這“問問鬼神”的意思,終於悟出:“這是教我們先在眾人中樹立威信啊。”於是用硃砂在綢條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再把綢條塞進人家網起來的一條魚肚子裡,士兵買魚回來烹食,發現了魚肚子裡的綢條,本來已經覺得奇怪了。(陳勝)又暗地裡派吳廣潛藏在駐地附近叢林裡的神廟當中,天黑以後點上燈籠(裝鬼火),裝做狐狸的聲音,向(士兵們)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士兵們一整夜既驚且怕。第二天,大家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的,互相示意地看著陳勝。
吳廣平時很關心周圍的人,士兵們大多願意為他出力。(那天)(兩個)軍官喝醉了,吳廣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們發火,讓他們責罰他,藉此來激怒士兵。那軍官果然鞭打了吳廣。(眾士兵憤憤不平,)軍官(剛)拔出劍來威嚇(士兵),吳廣一躍而起,奪過劍來殺死了他。陳勝協助吳廣,一同殺了兩個軍官。陳勝把眾戍卒召集起來,宣布號令,說:“各位(在這裡)遇到大雨,都超過了規定到達漁陽的期限。過期就要殺頭。就算僥倖不殺頭,而戍守邊塞的人十個中也得死去六七個。再說,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乾出一番大事業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齊聲應道:“一定聽從您的號令。”於是冒充是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為的是順從百姓的願望。大家露出右臂(作為義軍的標誌),打出大楚旗號。又築了一座高台,舉行誓師儀式,用那兩個軍官的頭祭祀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任都尉。起義軍(首先)進攻大澤鄉,占領該鄉後接著進攻蘄縣。攻克蘄縣後,就派符離人葛嬰帶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譙等縣,都拿下來了。一路上收編人馬,等打到陳縣的時候,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馬一千多匹,士卒幾萬人。進攻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帶兵在譙門中應戰。起義軍(一時)不能戰勝,(不久)守丞被人殺死,大軍才進入陳縣。幾天后,陳勝召集當地的鄉官和有聲望的人共同商討大事。這些人異口同聲地說:“將軍您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國,恢復楚國的社稷,論功應當稱王。”於是陳勝被擁戴稱王,宣稱要重建楚國。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紛紛起事,懲辦當地的長官,把他們殺死,來回響陳勝的號召。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補註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的是唐代張守節《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啓超等主此說。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也就是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說。一般採用前說)補註:持“建元六年說”者,千方百計證明《博物志》是對的,而認為張守節正義》的記載是錯誤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博物志》該條所錄的是漢代記籍簿,它記載著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祿等等。如此詳細而真切,是錄自漢代文書,其真實無疑。這是一種原始材料,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史書中的材料。其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一句話:“今仆不幸早失二親。”如按《正義》所言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時,司馬遷應是36歲。按常理,36歲死去父母說不上“早失二親”。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馬遷生於武帝建元六年,即26歲父死,說早失父母尚說得過去。其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於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元五年,這一年應是55歲,他做郎中是在20歲左右邀游各地回來後的事,那么,他應該說待罪輦轂下30餘年了。顯然,司馬遷不會連自己做過的事都記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說。
持“景帝中元五年說”者除依據張守節的《正義》外,還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或論據。其一,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後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正義》注稱太初五年,司馬遷“處四十二”是正確的。其二,根據〈史記·遊俠列傳〉所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將各地毫強和資財三百萬緡以上的富戶遷往茂陵,郭解財產不多,也被強行遷徙,司馬遷也見到郭解,他說:“吾觀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若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當時年僅九歲,決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按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年齡為十九歲,似更合適。其三,根據《漢書·儒林傳》,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然據《史記·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鑑》,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元朔二年司馬遷年方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學向一個經學大師求教和商量問題的;如果生於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較合理。
補註2:司馬遷出生於何地?《太史公自序》云:“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陝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
最早持陝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同時,韓城鬼東鄉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後裔。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後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並列陝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廟為佐證。
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而且現在該村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蹟,採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蹟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公元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曆》,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