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縣

蘄縣

蘄縣位於安徽省宿州市,歷史文化悠久,古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淮海戰役,其中是安徽省發現最早的古城之一,而如今206國道穿城而過,交通十分的便利,以農業發展為主。在今天,蘄縣已經是宿州市最大的鄉鎮,經濟發展迅速。蘄縣擁有豐厚的礦產資源,淮北煤礦就坐落於蘄縣。蘄縣鎮,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副縣級中心建制鎮,自古就是皖北的重鎮名城,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蘄縣人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飽經滄桑和洗禮,矢志不渝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讓其承載著非凡的內涵和華彩,改革開放的春風給這座古老的城鎮帶來了新的盎然生機;蘄南、蘄東煤礦的興起拉動了蘄縣鎮經濟的飛速發展,以煤礦為依託的煤城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興起;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街道寬敞整潔,樓房鱗次櫛比,處處綠樹成蔭,環境清新優美。獨特的區位優勢已經使蘄縣發展成為宿南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中心,物資交流中心。

基本內容

蘄縣位於安徽省宿州市,歷史文化悠久,古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淮海戰役,其中是安徽省發現最早的古城之一,而如今206國道穿城而過,交通十分的便利,以農業發展為主。在今天,蘄縣已經是宿州市最大的鄉鎮,經濟發展迅速。蘄縣擁有豐厚的礦產資源,淮北煤礦就坐落於蘄縣。

綜述

蘄縣位於安徽省宿州市,歷史文化悠久,古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淮海戰役,其中是安徽省發現最早的古城之一,而如今206國道穿城而過,交通十分的便利,以農業發展為主。在今天,蘄縣已經是宿州市最大的鄉鎮,經濟發展迅速。蘄縣擁有豐厚的礦產資源,淮北煤礦就坐落於蘄縣。

隨著經濟的發展,蘄縣展現了新的面貌,建立很多個新村,新村硬體設施齊全,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積極引進投資,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

蘄縣境內的澮河養育了兩岸百姓,相信很多蘄縣人說起蘄縣,總是不忘那條清澈的澮河,河裡的豐富的魚蝦資源,是大自然對蘄縣人民的饋贈。

每年有廟會,在陰曆三月初三。

秦置

原是楚國的蘄邑。《史記》載楚王負芻四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師於蘄南,殺楚將項燕。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市大澤鄉)爆發。秦置蘄縣,以舊邑為名。故址今為宿州市區南22公里蘄縣鎮澮河北岸。屬泗水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屬沛郡。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丁巳,為車千秋富氏侯國。本始三年(前71年),國除仍為蘄縣。王莽新朝”;改蘄縣為“蘄城縣”,東漢建武元年(25)復舊名。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漢,改名蘄陽縣,嘉平五年(253年),改屬譙郡(治譙,今亳州市區)。晉泰始元年(265)復名蘄縣。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為蘄郡治。南朝梁中興二年(502年),為蘄城郡治。北齊改名蘄城縣。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復蘄縣,為蘄郡治。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改蘄郡為蘄城郡,蘄縣為蘄城郡治。隋開皇三年(583年),蘄縣屬仁州。大業元年(605年),廢仁州,蘄縣改屬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為彭城郡,蘄縣屬彭城郡。大業十四年五月,為王世充據,蘄縣屬譙州。唐貞觀十七年,蘄縣屬徐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徐州為彭城郡,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彭城郡復名徐州。蘄縣先後屬之。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蘄縣改屬宿州。元至元二年(1266年),蘄縣與符離、臨渙、靈璧4個縣撤併入宿州,屬河南行省歸德府。

東晉僑置

鹹和九年(334年),僑置蘄縣,屬僑置南譙郡,治所在今安徽巢湖市五里墩。南梁後期為南譙郡治所。天嘉二年(561年),入北齊,廢南譙郡,蘄縣改屬汝陰郡(治汝陰,今合肥市)。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蘄縣為襄安縣(仍治今市區),改屬廬州(由合州改,改汝陰縣為合肥縣,仍治合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