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

李兆申

李兆申,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消化內鏡中心、內科學教研室主任,兼任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主任、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任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前任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委會候任主委、《中華消化內鏡雜誌》、《中華胰腺病雜誌》總編輯。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李兆申 李兆申

李兆申1980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1988年獲碩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任醫師。技術一級。任國家重點學科-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學主任、全軍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消化病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校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 第一附屬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消化內科主任。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委,上海市消化病學會委員及上海市食管靜脈曲張治療研究會副主委。編委。擔任《胰腺病學雜誌》執行主編、《中國內科年鑑》、《中華消化內鏡雜誌》副主編、《胃腸病學》等多本雜誌的編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評為科技銀星及軍隊教書育人金獎曾獲上海市銀蛇獎,得到上海市科委啟明星資助,列入上海衛生系統跨世紀人才百人培養計畫行列,上海科技領軍人物。

論文發表

主要從事消化病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尤其擅長消化內鏡的診斷與治療、胰腺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應激性潰瘍基礎與臨床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發表論文599篇,第一作者101篇,其中英文論著32篇,SCI收錄20篇,累計IF 40分。撰寫述評、筆談、建議、指南32篇。主編《消化道內鏡培訓教程》、《ERCP基本技術與臨床套用》、《內科學理論與技術新進展》、《胃癌》等10部。

獲得榮譽

以第一作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一項。.並承擔國家、軍隊及上海市項研究課題10餘項。2004年榮獲首屆“中國醫師獎”。

人物事跡

消化王國”的領舞者

消化內科學充滿了崎嶇與坎坷,李兆申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想像!記不清有多少次,在無影燈下挑燈鏖戰,全力以赴搶救病人;也記不清有多少次,為了攻克醫療難關,苦思冥想,寢食難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6年國家科技大會上,他的一項科研成果“胃、十二指腸鏡微創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際會議

2005年11月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1000多名國內外知名的華人消化病學專家聚集在這裡,共同研討當前消化內鏡疾病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國家衛生部黃潔夫副部長親自出席會議並講了話。這是建國以來,消化內科學術界召開的一次盛會。此次大會組織者,就是我國著名的消化病學專家、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全軍消化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兆申教授。

新年伊始,捷報又傳,在2006年國家科技大會上,李兆申的一項科研成果“胃、十二指腸鏡微創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不久前,李兆申通過層層評審,成為創立的“上海市醫學專業領軍人物”內科第一名。

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

李兆申教授,河北寧晉人,典型的外表粗獷、性格爽直的北方漢子。當我們真正走近他時,才感覺到,他還擁有博大的愛心。

李兆申常對他的學生說:“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醫學的本質就是給病人一個美麗、完整的人生。”

98抗災

李兆申教授 李兆申教授

1998年9月,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9月6日,時任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的李兆申,接到組織派他去湖南安鄉重災區開展防疫治病工作的通知。此時的他已辦妥去奧地利參加世界胃腸病大會的一切手續,可是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出國學習的機會,戴上醫療隊隊長的袖標,奔赴抗洪第一線。

面對被滔滔洪水淹沒的家園,沉甸甸的責任感壓在李兆申的心頭。

一天深夜,一位剛巡診回到堤上的醫生向李兆申報告:有一戶災民被圍困在洪水裡,身患重病,需要急診。李兆申問清了災民的病情,二話沒說,背起藥箱,拉著這位醫生就往外跑。

深夜的大堤,沉睡在澤國之中,到處是汪洋一片。他們乘著一艘小木船,冒著隨時都可能墜入深水中的危險,靠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慢慢前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終於來到被水圍困的垸中。檢查、診治、開藥、醫囑……等他們返回大堤時,天色已破曉。李兆申也沒休息,又緊張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戰鬥……

在災區20多個日日夜夜裡,李兆申和他的戰友們冒著高溫酷暑,背著30多公斤的醫療器具,一個帳篷一個帳篷地巡診,走遍了長達10公里的大堤上的1000多個帳篷,為災民治病8525例次,衛生宣教近1萬人次,並與戰友們毫不猶豫一起為災區人民捐款,還為當地災民興建了20多個標準的規範化廁所,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廣大人民民眾的高度讚揚,被災區民眾譽為“生命堤上的紅十字方隊”,榮立集體三等功。李兆申還被國家衛生部評為抗洪救災先進個人,同時榮立個人三等功。

從繁華都市到偏僻農舍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在李兆申的眼裡,只要你是病人,他都會捧出一顆真誠的心,伸出一雙溫暖的手。

治療小患者

2002年夏天,一位從黑龍江慕名而來的患者家長,帶著一個14歲的小男孩來長海醫院看李兆申的專家門診。小孩得的是慢性胰腺炎和胰管結石,因為常年在外求醫,家裡不多的積蓄已被花費一空。如果手術治療,需要一大筆費用,且效果不一定很好。李兆申了解這一情況後,將小患者“請”進病房,並親自為其進行內鏡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患者即將康復出院。

那天中午,李兆申來查房,碰巧看到小患者的父親站在病房的走廊上啃著一個冷饅頭。李兆申就走過去問他:“外面有便當賣,怎么在這裡吃饅頭啊?”

他對李兆申說,出院手續已辦好了,可是帶來的錢還不夠。哪還有錢買便當啊!說著說著,小患者父親的眼睛淚光閃閃。

李兆申安慰他,不要著急,他去想辦法。查房回來後,李兆申從自己的錢包里掏出了2000元錢,悄悄地讓護士長把它轉交給這位貧困多難的小患者的父親。

研究課題

1996年10月,為了摸清我國胃食管反流情況,李兆申組織了30人的醫療小分隊,花了3個月的時間,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從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到寶山區最偏僻的農舍,都留下了李兆申的腳印。1997年,他完成了上海地區1300萬常居人口胃食管反流病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填補了中國人無此病流行病學數據的空白。該課題為國家節約醫療費用5000餘萬元,直接經濟效益3000餘萬元,其成果先後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野戰內科學的研究

李兆申,技術二級 李兆申,技術二級

2002年初,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野戰內科學的研究,李兆申組織了10餘名專家,到某部與戰士同吃同住一個星期,調查戰士的訓練情況、心理素質和常見胃腸病。然後,他與學校護理繫心理教研室制定了一套心理訓練科目,幫助基層部隊的心理訓練走上科學化、規範化之路。多年來,李兆申就是這樣,把對患者和官兵的無私的愛,寫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他先後到全國各地巡迴做專題報告100餘場次,深入社區進行衛生宣教和義診40餘次,赴部隊衛生宣教10餘次,服務民眾和部隊官兵5萬餘人次。

領導研究

不敢放手技術的領導,就是“絆腳石”自1999年2月李兆申擔任科室主任至今,他所領銜的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實現了大跨步的飛躍。

2000年,成立了第二軍醫大學胰腺疾病研究所;2001年,全軍消化內科中心在此揭牌; 同年,該科又邁入了全軍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重點學科行列;2001年,成功創辦了國內第一家胰腺病學專業雜誌——《中國胰腺病雜誌》。

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科室,一躍成為消化學界的“國家隊”成員。但李兆申常說,這些成績的取得並不是他個人的勞功,這是消化內科前人奮鬥積累的結果。而他最引以自豪的事情,就是擁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科和一大批年輕有為的科技英才。

作為一個消化內科學的領舞者,李兆申深深地知道,一個學科要有所發展,必須始終追蹤國際醫學前沿,敢於攻尖端、破難題、搶占制高點。

1999年,他走馬上任後,積極鞏固消化內鏡診斷介入治療優勢,並和同行們一道瞄準消化內鏡治療技術發展前沿大膽創新,他在導師許國銘教授的帶領下,在國內首先創立了一門新興學科——消化內鏡治療學。2000年,該內鏡中心被上海市衛生局指定為“上海市內窺鏡質量控制中心”。目前,長海醫院內鏡中心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所做胃鏡例數最多的國際一流的內鏡中心。他們還為包括美國、德國等歐美已開發國家在內的國家培養進修生800多名。

李兆申在用心抓好內鏡中心的同時,還冷靜分析學科發展現狀,又瞄準國內外消化醫學發展前沿,抓住胰腺疾病診治這一國內、軍內研究的空白和薄弱點,確立了學科建設的另一個新方向。

1999年8月,他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第一個胰腺病重症監護室,開展了以腹腔灌洗及早期腸內營養為特色的綜合治療方法。

負責重症監護室的李護士長清楚地記得,當時由於護士少,工作量特別大,加上業務不熟悉,護士都很累,有的還得了病。她很不理解李兆申當時要建重症監護室的想法,就哭著跑去找李兆申訴說困難。

李兆申聽後,幾次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人員不夠,他就上下協調要來幾個護士;醫生經驗不足,他就帶著他們走出去學習,並邀請國內著名的胰腺病專家張聖道教授來院講課;醫護人員重症監護業務不熟,他就派出醫護人員去醫院外科重症監護室輪流學習。

李兆申,技術二級 李兆申,技術二級

從成立之初到現在,他們共收治150餘列重症胰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高達93%,大大高於國內外報導的50%~70%成功救治率。目前,他率領的胰腺研究所,進一步結合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國際上領先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檢查及胰腺癌的基因診斷技術研究,使我國胰腺疾病的診斷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已形成了內鏡介入治療、胃動力學研究、胰腺疾病診治研究和軍事應急消化道反應研究等特色鮮明、學術水平很高的學科研究方向。

當筆者問他:“您這么放手和鼓勵科室的專家去多學先進的醫療技術,就不怕他們的技術超過你?”李兆申笑著回答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嘛,後人總是要超過前人的。”轉而又嚴肅地說:“一個臨床科室的領導,不能一味強調個人擁有全面技術。不敢把技術放手的領導,就會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

人才培養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李兆申在高起點選好學科發展方向的同時,還精心打造了一個高水平的“亞學科人才”群。對“亞學科人才”,李兆申是這樣為之定位的,他說,消化內科的醫生,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內科醫生,然後必須在消化內科領域選準和掌握一到兩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並要儘量成為該領域裡的專家。幾年來,李兆申不遺餘力地為科室的同事和他的學生創造條件搭建成就事業的大舞台。他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幫助他們選方向、定課題,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金震東、鄒曉平教授,是國內超聲介入領域的著名專家,他們在全國和上海多家學術組織擔任職務;鄒多武副主任,是內鏡和胃食管反流病學專家,他還是全國胃腸動力學組最年輕的副主任委員;還有李淑德教授、張文俊副教授等等,都是國內消化領域知名的專家。

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培育,李兆申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8名,在讀博士、碩士10名。他們都是我國消化學界的新生力量。在讀博士高峻,目前正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進修,他開展的“胰腺外分泌調節機制的研究”課題,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資助。

人物評價

“他是個很有責任感、認準了目標就執著追求的人”李兆申的妻子拓西平是長海醫院幹部病房科主任,拓教授說,她第一次到消化內科重症監護室時,一下被眼前漂亮的窗簾驚得瞪大了眼睛,她說:“消化內科重症監護室的窗簾比我們家的貴多了,也漂亮得多。當時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老李把監護室看得比我們家還要重要啊。還有一次,我來到胃鏡室,看到裡面的裝修和設備驚呆了。平時在家啥都不管的老李,對他們的工作環境卻布置得如此精心和細緻,那時,我終於明白了老李的人生追求。”

他的導師許國銘教授說:“李兆申是個很有責任感、不安於現狀、認準了目標就執著追求的人。

“早在1987年,他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就在國內首先開展了胃黏膜血流量檢測與胃腸疾病關係的實驗與臨床研究。可當時做胃黏膜的血流測定,既沒有現成的儀器,也沒有現成測定血流量的方法,只能靠手工測定,這樣很難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後來,他通過多方打聽,聽說天津南開大學有光纖測定儀。第二天,他請了假,背著軍用書包,帶著幾個饅頭,就登上了開往天津的列車。李兆申在列車上,餓了就啃幾口饅頭。經過十幾小時的長途旅行,到天津時已力不從心了。可為了趕時間,他馬不停蹄地趕到南開大學取來儀器,也顧不上休息,扛著儀器就往車站跑。在車上,他一手抓著車扶手,一手扛著儀器,硬是這樣從天津站到上海。

“由於過度勞累,加上長時間用一種姿勢扛儀器,他回來後,患了嚴重的氣胸住進了醫院。可他還沒等病情完全康復,又鑽進了實驗室。”

許國銘教授說,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李兆申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內鏡下檢測胃黏膜血流量的雷射都卜勒血流儀。他的科研論文也獲得第一屆國際胃酸泵學術大會一等獎和優秀論文獎,並被中華醫學會推薦參加了第十屆世界胃腸病大會,論文被大會錄用。

還有一件事也給許國銘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91年,長海醫院新胃鏡室剛成立不久。在一次工作中,李兆申發現胃鏡消毒存在很大缺陷,只是用兩個洗液筒在消毒,而不是採用流動水洗消毒,這樣很容易造成消毒不完整,殘留細菌容易發生相互交叉感染。為此,向科室領導提出改進消毒設施的建議,得到了科室領導的大力支持。後來,李兆申和同事一起進行研究設計,很快在國內首創了三槽流水式胃鏡流消槽,徹底解決了原有缺陷,這一設計被推廣到全國,並申報了國家專利。

許國銘教授說,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李兆申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說起這些年李兆申的成就,許教授如數家珍:

1990年李兆申準確測定出中國人食管內24小時pH值正常標準,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

1993年在國內首次用綜合法製成萎縮性胃炎動物模型,為研製治療萎縮性胃炎新藥獲得國家正式批號奠定了基礎。

1997年,李兆申在完成對我國胃食管反流病調查的基礎上,又對該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真實反映胃食管反流病反流類型的動物模型,揭示了該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李護士長對李兆申的印象是,他是個不知疲倦的人,平時不管有多辛苦,他從不說一句累,不言一聲苦。他總是盡職盡責地去履行他作為科室主任和擁有18個軍內外學術“頭銜”的職責……

李兆申教授在大師論壇上 李兆申教授在大師論壇上

“那是2004年12月,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內鏡治療研討會上,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和國內著名的專家1000餘人參加了大會。其中,此次大會的‘重頭戲’,就是對胰腺疾病內鏡診斷治療進行現場表演示範。會議組織者原定請國外一著名的胰腺病學專家擔此重任,可由於種種原因,這名專家沒有登場獻技。後來,李兆申臨場受命,走上了手術台。”李護士長緩緩地說,“患者是一名10歲的小孩,患慢性胰腺炎有幾年的歷史。經過造影檢查,該患者胰管擴張非常明顯,胰管頭端很明顯。只見他在助手的幫助下,把胃鏡很快插入,經胃鏡導示,通過狹窄部位,順利放入了支架……整個過程,前後僅花了15分鐘時間。現場頓時響起了陣陣掌聲,與會的專家都為李兆申近乎完美的操作投去了驚訝的目光。”

前不久,筆者走進第二軍醫大學野戰內科學實驗室,仔細聆聽了李兆申講他對野戰內科學的前景展望。在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實驗裡,筆者仿佛看到一支神勇的急行軍隊伍,正在他的帶領下,向著世界消化醫學科技前沿的一個又一個制高點前進。

任免信息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2017年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6.37歲。60歲(含)以下的57人,占85%;61歲至70歲(含)的10人,占1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新當選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業及醫院18人,占26.9%。本次增選共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以下名單按學部順序排列,同一學部內按姓名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9人) 鄧宗全|馮煜芳|何琳[海軍工程大學教授]|
黃慶學|孫逢春|王振國[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吳光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夏長亮|周志成|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8人) 陳杰[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戴瓊海|劉永堅|劉澤金|
陸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濱|譚久彬|王沙飛|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 戴厚良|黃小衛|聶祚仁|潘復生[重慶市科委副主任]|
彭金輝|吳鋒[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張聯盟|
鄭裕國|周濟[中共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7人) 鄧建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毛景文|
孫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博士]|湯廣福|
唐立[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國法|王雙明|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 陳湘生|鄧銘江|孔憲京|李華軍[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謝先啟|
岳清瑞|張建民[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人) 陳堅[江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賀泓|蔣興偉|
王琪[四川大學教授]|吳豐昌|朱利中|
農業學部(8人) 包振民|蔣劍春|康振生|王漢中|張福鎖|
張守攻|趙春江[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學校|
醫藥衛生學部(7人) 董家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李兆申|馬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田志剛[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王銳[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長]|張英澤[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工程管理學部(5人) 陳曉紅[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省委員會副主席]|范國濱|
劉合|盧春房|王金南|
外籍院士(18人) 安道琳|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浙江大學先進納米光子學研究所所長]|
雷歐·拉斐爾·萊夫|李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史提芬·博伊德|尼古拉斯·佩帕斯|
松采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余艾冰|哈桑·卡雷姆|田村幸雄|
麥可·霍夫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唐納德·格里爾遜|
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韋伯斯特·卡維尼|比爾·蓋茨|

第一屆中國醫師獎(名單)

中國醫師獎是經衛生部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其宗旨是通過表彰獎勵醫師隊伍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代表,展示當代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文明行醫的精神風貌。前七屆是每年評選一次,根據衛生部的指示,之後的中國醫師獎評選每二年進行一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