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呂貴

朱呂貴

泥塑藝人朱呂貴,浙江臨海人,今年73歲,自13歲開始跟大哥朱呂壽學泥塑後,就與泥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捏就是60年。人稱“爛污泥”的杜橋朱呂貴是臨海泥塑的唯一傳人,擅長戲文泥塑,江南少見。他塑造的各種戲劇小人物衣褶線條流暢,臉部表情生動細膩,加上精緻的描繪,使每個戲劇泥人造型豐滿渾樸、眉目傳神、簡練靈動,具有獨特藝術感染力。

基本信息

簡介

京劇《蘇三啟枷》、《白蛇傳》、《楊六郎探母》、《寇準背靴》,越劇《紅樓夢》、《碧玉簪》,現代京劇《紅岩》等20多件泥塑精品,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參展觀眾讚不絕口。

朱呂貴這60年裡,他聰明好學、刻苦虛心,逐漸練成了一套獨特泥塑絕活。他選料的要求特別高,一定要有粘性、有韌度的純青絲泥土為原料,這泥土要深挖1.5米以下才會有。現在土地都承包了,到人家地里取土已是不可能了,他改為到磚窯廠里尋找原料,由於朱呂貴人緣好,朱呂貴看中的原料,都能任他拿用,同時還免費給他泥塑熟燒。

他不是藝術大師,只是位普通的手藝人,他專捏泥人,充分運用誇張造型,捏出泥人數以萬千,神態各異,美妙絕倫。細小的戲劇人物、衣褶線流暢,臉部表情刻畫細膩精緻,造型豐滿,若睡若思,淳樸可愛,也有陽剛威武,堅韌不拔……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他用的工具極為簡單,是竹子和木頭做成的。整個製作過程全部用手工來完成,先將未進窯的原料加水反覆滲透、砸泥、制坯、塑型、精拋,然後將定型的泥人放進土窯熟燒,再彩繪。彩繪也特別講究,“三分塑七分彩”,按照“遠看顏色近看花”的彩塑要求,使泥塑光彩奪目,華美動人,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再加上獨特的地域特點,使一件件作品妙趣橫生,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讓人讚嘆不已。有人說他的作品可以與天津泥人或江蘇無錫惠山彩塑相媲美。許多中外知名人士都收藏他的作品。京劇《十五貫》、《三岔口》等傳統泥塑作品受到浙江省文化廳社文處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藝術家的一致稱讚,多次外出巡展,並得到充分肯定。他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獲中國·鎮江長三角地區民間藝術“手上功夫”,邀請賽“絕技”獎,他的泥塑作品定名為“臨海泥塑”。

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大多以人物、動物造型為主。

在杭州吳山廣場舉行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暨第二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系列活動——民間藝術花會上,副省長盛昌黎等省有關領導興致勃勃地觀看浙江省民間藝術家朱呂貴製作的臨海泥塑。京劇《蘇三啟枷》、《白蛇傳》、《楊六郎探母》、《寇準背靴》,越劇《紅樓夢》、《碧玉簪》,現代京劇《紅岩》等20多件泥塑精品,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參展觀眾讚不絕口。

朱呂貴-個人經歷

學藝生涯

朱呂貴13歲就跟大哥朱呂壽學藝,72歲的他從事此藝已近60年。兄弟倆遍游臨海鄉間、鄰縣三門等各地雕塑神像。朱呂貴聰穎好學,善於鑽研,經長期磨鍊,逐漸形成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一套泥塑絕活,在臨海沿海一帶名氣很大,人們戲謔地稱他為“爛烏泥”。他應臨海文化館多次邀請進城彩塑各種人物,進行展覽和宣傳教育,得到好評。1996年,他的泥塑作品還在北京的故宮進行過為期兩年的展覽。

朱呂貴泥塑以取本地沿海平原地表下深1.5米的純淨青絲泥土為原料,摻水經過一小時左右反覆搗煉,直到韌軟為止。然後按人物大小上泥積坯,再按照人物個性表情、衣紋折理刻劃裝塑捏出各類人物形象,再經火燒熟,上色即成。

朱呂貴尤其擅長戲文泥塑,他塑造的各種京劇、越劇及台州地方戲等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千姿百態、華美動人。各種小人物衣褶線條流暢,面部表情刻畫細膩、描繪精緻、造型豐滿,拙樸可愛。朱老在捏各類人物形象時,既沒有樣畫,也沒有參照,完全是他憑記憶創作出來。

朱呂貴作品

一件作品一般從創作到完成大約要20天時間。此間的工序工時較長,單從泥塑燒成磚塑一項,就要耗時半個月。因此,良好的耐心是很重要的。為此,朱老細緻入微,對每一件泥塑作品,他都像對待一件寶貝一樣讓它“成功”。正是憑著過人的天賦和難得的耐心,他的泥塑作品才能夠件件出彩。2005年7月,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時,朱呂貴的京劇“十五貫”、“三岔口”等戲文人物作品受到浙江省文化廳及中國工藝美術學術學會民間藝術專家的稱讚,他的泥塑也從此被定名為“臨海泥塑”。

1998年,朱呂貴帶著他的彩色木雕——中國歷代50位皇帝像,來到京城故宮作民間藝術展覽,參觀者絡繹不絕,最多的一天達6000餘人次。

2005年7月,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普查時,朱呂貴上送《十五貫》、《三岔口》等傳統泥塑作品,受到了省文化廳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藝術專家們交口稱讚,認定朱呂貴的泥人是浙江省民間泥塑體系中的新屬種。2006年6月,浙江省文化廳授予朱呂貴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的稱號。

朱呂貴-手藝傳承遭遇“寒冬”

朱呂貴

傳統泥塑老藝人朱呂貴,他創作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惹人喜愛。可是,他的4個兒子因種種原因都沒學泥塑,朱老擔心的是他的這門手藝要失傳了。

臨海傳統泥塑“朱氏”造,傳統泥塑的代表是臨海的朱呂貴老先生,他創作的泥塑作品深受市民喜愛。

朱呂貴有四個兒子,因種種原因,他的兒子沒有一個能夠子承父業。

他帶過兩個徒弟。兩個徒弟學這項手藝時都已經二十多歲,但做出的作品卻十分粗糙。其中一個徒弟堅持不下去,就轉行做生意去了。

朱呂貴

臨海市工藝美術家協會主席沈雷稱,泥塑藝術是工藝美術的一種,臨海朱呂貴的傳統泥塑也是臨海市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臨海市共有50多萬人在從事工藝美術行業,有部分行業如泥塑、翻簧因產品的製作周期長、做工大,所以傳人不是很多。

老藝人希望此藝能得傳承

兒子沒有繼承朱老的一手絕活,而年輕人因嫌棄這傳統手藝又苦又累,賺錢又少,沒人願意學。朱老對這手絕活快要失傳的現狀很擔憂。再加上政府對這種藝術越來越重視,所以,他很希望這個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但學泥塑最好是從十二三歲開始學起,還要孩子有此方面的稟賦和很好的耐心,除了泥塑創作外,還需要了解戲劇藝術,比如要對戲文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對人物的著裝要爛熟於心等,而這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

儘管如此,但朱老還是很希望能有人來學這門手藝,並表示如果有孩子誠心來學的話,他願意把這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

朱呂貴-臨海泥塑

朱呂貴

臨海泥塑流傳於臨海沿海一帶,已有幾百年歷史,它以沿海平原的青絲粘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各種人物形象,或素或彩,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007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年72歲的臨海泥塑傳承人朱呂貴,擅長戲文泥塑,塑造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千姿百態。各種戲劇小人物衣褶線條流暢通,臉部表情刻畫細膩,加上精緻的描繪,使每個造型豐滿渾樸、眉目傳神、簡練靈動,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2006年6月被省文化廳授予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

泥塑採用特製的竹木材質手扦,用堆疊,兼以點、壓、塑、捏等諸多手法堆塑而成。彩繪泥塑 “三分塑,七分彩”,按照“遠看顏色近看花”的彩塑要求,注重色彩搭配,上彩後泥人光彩奪目,華美動人,如泥人需長期保存,則要進土窯定燒,燒成陶人後再敷彩。

2005年7月,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時,朱呂貴的京劇“十五貫”、“三岔口”等戲文人物作品受到浙江省文化廳及中國工藝美術學術學會民間藝術專家們的稱讚。稱臨海泥塑作品創意精美,注重寫實,草根性強,技藝高超,地方特色鮮明,是浙江省民間泥塑體系中具有傑出藝術價值的優秀民間藝術。

傳承人朱呂貴,現為浙江省民間藝術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