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邦武

黃邦武

黃邦武 (1932.8—)廣西北海人。 擅長剪紙。1950年參軍。在 部隊從事文化工作,1981年後歷任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美術公司,工藝美術師。作品 有《我是一個兵》、《春耕曲》、《兩朵紅山茶》、《青紗帳里》等。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許多栩栩如生的圖案。剪紙,是居民黃邦武的絕活。他擅長於民族類題材的剪紙作品,精美細緻,有些還將少數民族習俗的故事通過一張張剪紙連貫起來講述,裝裱成長幅冊子,每張剪紙旁配上應景民謠,讓人頓覺妙趣橫生。6月4日,記者走進了金湖路黃邦武的家中,幾十本剪紙作品集,讓記者大飽眼福。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黃邦武 黃邦武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許多栩栩如生的圖案。剪紙,是居民黃邦武的絕活。他擅長於民族類題材的剪紙作品,精美細緻,有些還將少數民族習俗的故事通過一張張剪紙連貫起來講述,裝裱成長幅冊子,每張剪紙旁配上應景民謠,讓人頓覺妙趣橫生。6月4日,走進了金湖路黃邦武的家中,幾十本剪紙作品集,大飽眼福。

20多把刻刀一字排開,一隻把持刻刀的手熟練地在紅紙上翻飛舞動……不一會兒,一隻栩栩如生的可愛小兔就在黃邦武的手中誕生了。在南寧市青秀區金湖路黃邦武的書房裡,見識了這位古稀老人在民間剪紙上的真功夫。黃邦武今年74歲,從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後,他仍“刀耕不輟”,用刻刀、剪刀創作出了大量剪紙作品。

“瞧,這是我創作的《祥和之歌》系列剪紙作品共幾百幅,其中100多幅在《人民日報》、《中國老年報》等刊物上發表。我們廣西有採擷不盡的民族藝術瑰寶,因此我晚年的創作也多以民族團結為主題。”黃邦武一邊展示他的剪紙作品,一邊向記者介紹道。記者從他的剪紙作品中發現,在刻畫人物面部表情時,黃邦武的用心之至,細小的刻刀甚至能將人物的眼睫毛刻畫得一清二楚。而壯族的壯錦、繡球,苗族的銀飾等少數民族特有裝飾物,黃邦武也都精心刻畫,其細膩的刀功、純熟的手法令人驚嘆不已。

每年南寧舉行國際民歌藝術節,黃邦武都會到場觀看開幕式,他說原生態民歌及舞蹈給了他創作靈感。黃邦武愛好剪紙還與他的軍旅生涯有關。當年,黃邦武在部隊參加了美術培訓班後,便始終堅持學習並勤於創作。除了剪紙,他還精於版畫、連環畫等創作。由他創作的《兩朵紅山茶》(配詩套色剪紙連環畫)、《喜報寄媽媽》(無文剪紙連環畫)等作品曾先後入選全國、全軍美展,並受到嘉獎。

轉業到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後,黃邦武更致力於研究全國各地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和風格,使自己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他發現,用剪紙來描繪少數民族風情更有特色,於是他創作了《民族歌舞門簽》、《山歌》配詩套色剪紙等,一些作品還被選送到北京進行展覽,同時入選了廣西首屆民歌節美展。黃邦武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喜歡剪紙這一民間藝術。

民俗剪紙

“花喜鵲,叫喳喳,大紅喜燈放光華;打著花傘進洞房,仡佬兒女傳佳話”,在一組以仡佬族婚俗為題材的剪紙《傘的故事》上,黃邦武配上這樣的文字說明。原來,仡佬族的婚俗與別的民族相異,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根據這個婚俗,黃邦武創作了這個剪紙作品,還配上民謠,通俗易懂。

黃邦武 黃邦武

“哪個山上有畫眉,哪個山上就有歌;哪個姑娘有繡球,哪個姑娘就有情哥……”這首民謠,配在一位亭亭玉立的少數民族姑娘旁邊,不用明說,稍有常識的人一看就會知道,她是壯族少女。在黃邦武創作的56個民族形象剪紙里,每一位男女都配有一首識別他們民族的民謠,一邊猜著民族,一邊欣賞這些經過精雕細琢的剪紙,非常有趣。

構思刻成圖

今年75歲高齡的黃邦武,家裡珍藏有自己製作的幾十本剪紙作品集,展示著剪紙的藝術。站在《民族婚俗》、《五福臨門》、《山歌》、《民族歌舞門簽》等作品面前,民族氣息立刻壓住了初夏的灼熱與浮躁。在這些作品中,生活之物信手拈來,構思巧妙。“剪紙的素材源於生活,經過構思,仔細構圖,細緻地刻畫製作,剪紙作品就躍然紙上了。”黃老說,“你瞧,這組《傘的故事》我是聽一位仡佬族的同事說了之後,回來構思,作圖,再用刀慢慢刻好,最後配上文字說明。下雨了,姑娘沒有傘,小伙子拿著雨傘邀請姑娘共用一把傘,一路走一路聊,最後促成了姻緣,兩人終成眷屬,打著花傘進洞房。”

剪紙,主要用剪刀剪紙和用刀剪紙(也叫刻紙),黃老用的是各種小刀具,在一個16開大的小木盒裡,就裝著他剪紙所需的工具。幾十年來,這些工具陪伴著黃老,創作了許許多多作品,即使在退休後,他仍“刀刻不輟”,每年都會有新創作,並頻見各報端。

黃邦武作品 黃邦武作品

盼望剪紙朋友來相會

黃老早年在部隊里是文藝骨幹,寫詩、作畫有一定的功底,當時他在報紙上看到別人發表的剪紙作品,便喜歡上了這種民間藝術。他第一幅作品《養豬》見報後,一發不可收,從此黃老與剪紙結了緣。

轉業回來後,他曾在廣西藝術美術研究所當所長,隨後又轉進了工藝美術公司。由於地域文化、氣候等多方面原因,剪紙在北方陝西、山西、河北和東北等省較普及,廣西的特色剪紙則很少。“我感到有點孤單,同行少,知音難尋。”黃老感慨道,“目前廣西剪紙好者屈指可數,剪紙技術好的更是少見,我希望剪紙的朋友和我交流一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