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筒鼓舞

“木筒鼓舞”是思茅地區鎮沅縣拉祜族的傳統男子舞蹈,拉祜語稱“敵獨奪”。木筒鼓舞的動作特點是古樸、粗獷,奔放而又豪邁。表現了拉祜族人民勤勞淳樸而又剽悍的民族氣質和那種大山一樣的寬廣胸懷。目前,在鎮沅縣拉祜族中,會跳木筒鼓舞的多為五十歲以上的老人。

木筒鼓舞

木筒鼓舞”是思茅地區鎮沅縣拉祜族的傳統男子舞蹈,拉祜語稱“敵獨奪”。

木筒鼓舞屬祭祀性舞蹈。據鎮沅縣者東鄉學堂村拉祜族老藝人王開應(1914年左右生)講,木筒鼓舞是專為驅邪趕鬼,祈求山寨和人畜清吉平安時跳的舞蹈。

木筒鼓從製作開始,便具有了比較濃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無論哪個寨子製作木筒鼓,事先都必須請一個德高望重的男性“比摩”擇定一個吉祥的日子,挑選幾個身強力壯而又“乾淨”(指妻子一不在經期,二不懷孕,三沒坐月子生娃娃)的男子漢,在選定吉日的當天夜裡,於人們剛剛睡靜的時候(約深夜十二點)或雞未叫之前,將製作木筒鼓的大樹砍倒,然後根據工序的要求,進行精心製作。

跳木筒鼓舞有固定的時間。除部落之間發生械鬥或驅趕野獸的侵襲等特殊情況外,一年只跳一個月,即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直至正月結束。特別是正月里的第一個屬牛的“祭黿節”,更是要整天敲響木筒鼓。待正月過完,就由“比摩”收起木筒鼓,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再指出。其它時間任何人都不能敲響木筒鼓,更不能跳木筒鼓舞。

木筒鼓舞均為成年人或老人跳,雖男女不限,但以男性長者為多。跳時三人一組,每人兩手各拿一根長約一市尺左右的鼓棒,一人坐在鼓的一端敲擊,另二人站於鼓的另一端,邊跳邊敲。因運動量大,一般是輪流起舞,一組下去,另一組緊跟而上,其餘的人圍觀。

跳木筒鼓舞,都以寨為單位進行。由寨里一長老(比摩)將木筒鼓架在場正中的兩個三角形木架上,三舞者各持兩根鼓棒進入現場,然後按各自的位置分別在鼓的兩邊站立。跳完一遍後可交換位置,繼續不停地用力敲擊。鼓聲粗獷,低沉、寬廣,氣勢雄渾,近十里的地方都能聽到。

木筒鼓舞的動作特點是古樸、粗獷,奔放而又豪邁。表現了拉祜族人民勤勞淳樸而又剽悍的民族氣質和那種大山一樣的寬廣胸懷。

目前,在鎮沅縣拉祜族中,會跳木筒鼓舞的多為五十歲以上的老人。1990年縣文化部門把它改編搬上了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