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處理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是會計領域一個較新的概念,在實踐中有待推廣。會計處理籌劃直接服務於會計的賬務處理,是依據會計實務的需要而提出。然而,開展會計處理籌劃的意義不僅於此。筆者把會計處理籌劃定義為:在國家會計法規體系許可的範圍內,通過系統地對籌資、投資、經營等活動的籌劃和安排,使會計賬務處理合理化、規範化,以促進經濟活動合法化。會計處理籌劃是單位合理、合法地反映自己的經營等活動,是經營管理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會計處理籌劃不是做假賬,虛構經濟業務或者偽造、編造憑證,但在會計處理籌划過程中,經濟業務是真實的,各項記錄和憑證也必須是真實地反映經濟業務本身。

優勢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實際上是把會計管理和控制的關口前移。通過會計處理籌劃,直接解決了經營管理活動中會計處理被動的問題,避免事後採用不當的會計處理時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從而促進最佳化會計處理,提高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水平,這對充分發揮會計在輔助決策中的作用有重大意義。

1、會計處理籌劃把會計處理作為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一道環節事前予以充分考慮,變事後監督為事中事前監督。倡導會計處理籌劃有助於提高會計在經營管理中的地位,充分發揮會計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2、由於不同的決策,同一經濟事項會形成不同的會計處理,而選擇不同會計處理的過程就是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的實質是把會計決策職能完全地融入到經濟管理活動之中,有助於促進經營決策科學化,提高決策水平,從而促使做出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決策。

3、單位如果採取不當的行為如做假賬等手段,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通過會計處理籌劃使不合理,甚至將某項不合法的會計處理合法化合理化。從這個方面講,會計處理籌劃會提高依法做賬的意識,適應《會計法》對各單位會計提出的高要求。

實例解析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在對所屬單位的審計過程中,經常看到事後會計處理的尷尬局面,只要稍加思考就知曉這些破綻百出的會計分錄,以及反映出來的對交易或事項決策的輕率決定。但是如果通過會計處理籌劃後,會計的境況會完全不同。下面的兩個案例,揭開其本來的面目,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然後提出經過籌劃後的處理方案,供參考和交流。

實例一 某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三年後,應自然人股東的強烈要求,經董事會提議、股東會決議批准他們退出原出資100萬元(占21.19%),由兩個法人股東以原價受讓(受讓後各占51.27%、48.73%),同時,又同意被轉讓的出資按出資額的10%優先分得紅利

上述決議是董事會成員及各股東商議的結果,但貌似合理的結果卻不合法。在支付所謂的紅利時,錢從何而來?據了解,會計在處理時也曾經犯難過,因為按照股東會決議分利的記賬要求,需把未分配利潤轉入應付利潤以後支付分紅,但是,應付利潤的明細應該是所有股東,而不單單是指自然人股東,即同股同利,顯然,這有違股東會決議的本意。而此時,股東會決議已無法修改,怎么辦?為此,會計就在支付這一環節做了手腳,出現了下面的一幕:借記工程成本10萬元、貸記現金10萬元,附屬檔案是發票3張,支付的簽字手續是齊全的,當然發票是假的。可想而知,這種操作其性質是很嚴重的,分紅政策不合法且先不說,公司虛構經濟業務做假帳、偷逃稅金,單位和相關人員會受到相應的處理和處罰,同時這種做法,法人股東能放心嗎?其他支出如何控制,這幾張發票是假的,那其他的發票呢?

上述事項中,如果批准自然人股東退出原出資,並對給予一定分紅補償的決議做適當的修改,也就是法人股東以110萬元受讓原自然人股東的出資,隨即在當年通過股東會決議進行股利分配,使法人股東收回高於轉讓價的10萬元,即以股本2.12%的比例分利(暫不考慮兩個方案的稅金轉移問題)。即借記實收資本-自然人股東100萬元、銀行存款10萬元,貸記實收資本-法人股東100萬元、資本公積-資本溢價10萬元。決議分利時,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0萬元、貸記應付利潤-法人股東10萬元;借記應付利潤-法人股東1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萬元。這時,股權轉讓的相關手續沒有增加,其決策的風險沒有增加,而會計操作就變得簡單了,該經濟事項也變得合理合法了。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實例二 某有限責任公司在年底盤點時,發現在產品盤虧金額達近百萬元,經初步查明,系由於公司內外串通造成部分委託外單位加工零件,在購入結算時數量短缺和價格低計,經與對方初步協調,對方同意將退回多收貨款,公司負責人隨即指示,這部分盤虧先暫掛起來,不計入當年損益。當時正是年終決算,事不宜遲,會計借記其他應收款92萬元、貸記生產成本92萬元。

應該說,此筆會計分錄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從性質上分析,盤虧是由於內外勾結造成的,公司員工對盤虧款項要負很大的責任,是損失追償的責任人,掛其他應收款明細為該員工無可挑剔。只是,這種處理會引起審計人員的懷疑,以及賬務處理中間少了一個過渡科目“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那么問題出在哪裡呢?仔細考慮一下,其他應收款掛出後,款項是要從對方單位收回的,但是對方單位憑什麼單據向公司付款呢?我們知道對方單位付款必須有相應的原始憑證,至少要有發票。等到事後處理該經濟事項時,已是一兩個月之後,這時,由對方單位開具的發票進項稅均已被公司抵扣完畢,對方單位連開具紅字發票的機會也沒有了,付款記賬的發票從何而來呢?會計犯難了。公司直接向對方單位開具一張92萬元的發票是不行的,這是虛開發票,況且這會造成多繳稅金,而對方卻可以以此事來要挾,遲遲不付款。

儘管此筆會計分錄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這是一筆從存貨到債權的分錄,精通業務的會計人知道,會計業務中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即存貨不會直接對應債權出現在同一會計分錄中,例如,銷售存貨,是存貨因成本轉出而減少,相應確認收入時記債權增加。這就是該業務事項會計處理中的潛在問題所在。

假如公司負責人在事先決策該事項過程中,有會計人員提醒和參謀,予以充分考慮事後會計處理會出現的問題。即在年底盤點後馬上查清楚對方開具的那幾張發票是多收了,在未記賬時,可以直接退回去,不予以付款;如果已記賬,公司可出具證明讓對方開具紅字發票,同時讓對方退回已收的貨款,至此,問題就迎刃而解。當然,“這部分盤虧先暫掛起來”的指示是不會出現的,會計處理後的麻煩也可避免。

稅收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一、稅收籌劃的定位與現實意義

稅收籌劃”是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的合理籌劃和安排,儘可能地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從而實現稅後利潤最大化。稅收籌劃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在不違反稅收政策法規的合法條件下進行,在對政策制定的稅法進行精細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稅收最佳化選擇;二是在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下進行的。稅收是調節經營者和消費者行為的一種有效的經濟槓桿。政府可以根據經營者和消費者謀取最大利潤的心理,有意識地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投資者消費者採取符合政策導向的行為,以實現政府某些經濟或社會目的。可以說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履行應盡法律義務的前提下,運用稅法賦予的權利保護自身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在國外,稅收籌劃活動比較普遍。納稅人在決定經營前或在經營過程中,除了對自己面臨的各種方案進行比較獲取稅後利潤最大化外,往往要委託稅務代理機構的專家們進行稅收籌劃。但稅收籌劃在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可以預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稅收籌劃必將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二、會計處理方法選擇的可行性

1992年12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這是中國會計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打破了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使所有企業有了一個共同遵守的會計核算規範。它不僅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且促進了企業的公平競爭。會計準則制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會計信息更加可比和規範,但目前各國會計準則在具體會計核算方法等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上仍存在較大的差異。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法律環境變化,一個企業的資本來源和審計要求的不同都影響了該國、該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在空間上的差異。“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法律環境越健全,一個企業的資本來源越分散、審計要求越高,則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越大”。目前,由於中國經濟不夠發達,會計慣例較少,國有企業占有的比重較大,審計業務發展較晚,加上中國傳統的團隊精神文化思想的影響,使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較小。但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WTO的臨近,金融市場已初具規模等都將使這一空間不斷擴大。作為納稅人,有必要認真分析並充分利用這一空間,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靈活地選擇會計政策。作為企業主要稅種的所得稅的徵收一般是以利潤為基礎的,由於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將影響到企業所得稅的繳納,企業管理人員在選擇會計政策,考慮該方法對稅收的影響時,不外乎選擇遞延利潤或降低收益的會計政策進行稅收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三、具體方法選擇與案例分析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
《企業會計準則》第39條明確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根據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預計使用年限或預期工作量,採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如符合有關規定,也可以採用加速折舊法。”折舊作為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項目,具有抵減所得稅的作用。由於折舊方法和各年的折舊額不同,使各年抵減的所得稅在數額和時間上發生了變動。企業在選擇折舊方法時,常需要分析不同的折舊方法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影響――即所取得的稅收籌劃收益如何。下面通過研究兩種折舊方法的計量模式,對採用不同方法所取得的預期稅收減少額現值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實現稅收籌劃。
1、直線折舊法對企業預期稅收減少額現值的計量模式研究。
直線折舊是指假設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遞減與使用程度無關――即每年有一個固定的折舊額。假設C[,0]為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M[,n]為固定資產使用期滿時的淨殘值,n為預計使用年限,T為所得稅稅率,r為折現率。PD[,VT]為企業因固定資產折舊而產生的預期所得稅減少額的現值總額。則年折舊額D=(C[,0]-M[,n])/N,D表現為年金形式。

案例一:長江航運公司耗時3年建輪船一艘,原始價值2億元,預計使用年限20年,預期期滿後淨殘值率5%,所得稅稅率33%,折現率為10%,則由(1)式可得該船因折舊而產生的企業所得稅預期減少額的現值總額

2、加速折舊法(餘額遞減)對企業預期減少稅額現值的計量模式研究
餘額遞減法是將一項固定資產的年初帳面淨值乘以一個固定比率(R)來計算本年折舊的方法。假設上例參數不變時。由於造船工業企業可以採用加速折舊法,故上例若用計量模式(2)計算則PD[,vt](餘額)=3811.1124(萬元)
由此可見,採用餘額遞減法比起直線法來講可實現稅收籌劃收益達1142.1124萬元,數目非同小可。儘管加速折舊方法會計處理和計算都比較麻煩,但通過這種計量模式的選擇,再輔以現代化計算機技術,這一問題便可解決,從而順利實現稅收籌劃。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二)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企業會計準則》第28條規定:“各種存貨發出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後進先出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將會導致不同的報告利潤和存貨估價,並對企業稅收負擔產生影響。此時,企業若能進行合理籌劃稅收計畫,將會給企業帶來不少實際好處。

一般在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時,發出存貨採用後進先出法計價,符合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可以多計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相應地少計期末庫存存貨成本。這樣就會產生較低的期末存貨、較少的淨收益和所得稅額,而此時若採用先進先出法結果恰恰相反。若物價水平持續下跌時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不過這也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諸如企業要處於非免稅區或免稅地、企業存貨積壓不能太少、周轉不能太快等)。會計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同時一貫性原則也要求“如有必要變更,應將變更的內容和理由、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物價下跌時採用先進先出法,物價上漲時改為後進先出法,並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從而合法實現稅收籌劃。

案例二:某企業19xx年年初無存貨(假設該年物價起初下跌,後來呈上漲趨勢、該企業不免稅、存貨周轉較慢)本年購進存貨值8000萬元,銷售收入10000萬元。該企業按先進先出法計算年末價值2000萬元,企業銷售成本6000萬元,其他費用1600萬元,所得稅率為30%。年終會計報表顯示淨利潤=(10000-6000-1600)=2400(萬元),納稅報表顯示應交所得稅=2400×30%=720(萬元)。並在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原因。如果改用後進先出法核算,則年終存貨價值為1000萬元,銷售成本為7000萬元,則應交所得稅=(10000-7000-1600)×30%=420(萬元)。通過籌劃,為企業“節稅”達300萬元(720-420)。

會計處理籌劃會計處理籌劃
(三)投資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選擇
長期投資是採用成本法和權益法,取決於投資企業的投資在被投資企業中所占比重大小,以及前者對後者的實際影響力控制權的大小。一般做法是:這一比重在25%以下時,採用成本法;超過25%而末達到50%,但能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時,或者雖然小於25%,但能對被投資企業施加重大影響時以及超過50%時都可採用權益法。由此可見這一規定是有一定選擇空間的。

一般的,如果被投資企業先盈利後虧損則選用成本法,而先虧損盈利,則選用權益法。儘管兩種方法納稅數額相同,但納稅時間的不同可以為企業獲得貨幣的時間價值。權益法下遞延利潤的做法就像從政府獲得了一筆無息貸款一樣。

案例三:A企業1998年購買B企業的股票,占B企業股票發行量的30%(評估機構認為A企業在某些方面能對B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B企業1998年虧損1000萬元,而1999年盈利1000萬元,2000年盈利1000萬元。2000年末,A企業出售了B企業的股票,獲得投資收益300萬元,A企業會計人員認為只控制了B企業30%的股份(不足50%),按規定採用了成本法核算,於2000年上繳所得稅300×33%=99萬元。如果我們採用權益法,則1998年會因B企業的虧損而減少本企業的利潤1000×30%=300萬元,遞延所得稅300×33%=99萬元。1999年,2000年末分別再上交所得稅99萬元。由此我們發現,兩種方法上交所得稅都是99萬元,但後者卻獲得了1998年99萬元稅款1年的時間價值,假設貼現率為10%,則可獲得9.9萬元(99×10%)的稅收籌劃收益。

在會計處理方法選擇中,進行稅收籌劃還表現在很多方面,諸如壞賬損失的核銷方法選擇,債券折價、溢價攤銷方法選擇等,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