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會館

會澤會館

位於雲南省會澤縣城江西銜。又名萬壽宮、江西會館。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占地面積約98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正殿、厚殿及東西廂房、魁閣。門樓面闊16米,進深6.5米,建築精美,抬梁式木結構,樓閣式五重檐歇山頂。樓上向內院一面有戲台,下層為入宮通道。上有雕刻彩繪裝飾。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結構,單檐歇山頂。

基本信息

會澤會館會澤會館
會澤會館是清代會館建築群。位於雲南會澤縣。主要為八大會館,分別是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四川會館。其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古建築,體現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風貌,集建築、木雕、銅雕、磚雕精華為一體,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線條流暢,是清代古建築之精華,以雄奇秀美著稱於世,被錄人《中國瑰寶》。2006年05月25日,會澤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錢王之鄉

會澤會館會澤會館建築
會澤是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昆明的東北部,縣城距昆明市區200多公里。會澤因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之利,西漢時期就歸建制,在發展中成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大站和中央政府鑄幣銅料的主供地。明清時期,雲南產銅占全國的80%,而東川府(今會澤)產銅占全省的72%。會澤是滇銅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銅產品加工與鑄幣中心。“滇銅甲天下”,東川府(會澤)是當時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每年額定滇銅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故稱之為“萬里京運第一城”。南銅北運的京運古道,運距之長、運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屬罕見。

會澤以“天南銅都”著稱於世。早在3000多年前,滇銅就已開發利用,並遠運到中原。宋、五代時期,朝廷就派太監到礦山“督辦”。會澤首創的鎳銅合金——白銅,就早於歐洲15個世紀。可以說,會澤的歷史,就是一部3000年開採、冶煉、鼓鑄、運銅的歷史。

《雲南行政紀實》載: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於雲南造錢,是雲南鑄幣的開始(這前雲南流通貝幣)。為紀念開爐,用黃銅鑄造了一枚直徑57.8厘米、厚3.5厘米、方孔邊長10.5厘米、重達43千克的方孔圓錢。幣面鑄“嘉靖通寶”四字,每字邊長7厘米,對讀,為魏碑書體,古樸凝重。經專家鑑定屬“紀念幣”性質,有識之士認為其不僅具有“錢範”的作用,而且為至今民辦上最大、最重的金屬古幣,堪稱“錢王”。雍正十二年,會澤成立“寶雲”鑄錢局時,這枚“錢王”就懸掛於鑄錢局大門額上,新中國成立後才取下置於縣委辦公室。

清雍、乾時期,會澤(東川府)這個地處烏蒙山脈主峰腹地,崇山峻岭交通極其不便的地方,卻設有新、舊“寶雲”兩個鑄錢局,這是僅次於北京中央鑄局的“中國第二大鑄錢局”,鑄造“雍正通寶”和“乾隆通寶”。後來,這兩個錢局改稱“寶東錢局”,鑄造錢幣前後歷時200多年,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銅業的發達,使人們自四面八方遷居會澤,雲南曲靖會澤因此而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匯集10省不同風格的“會館文化”。

會澤銅業在清廷國家財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1月,在舊錢局遺址地表1.8米的地下,曾挖掘出錢幣、鑄模、鉛錠、坩堝以及鑄爐4座,爐形基本完整。

會館文化

會澤會館會館文化
由於朝廷推行銅錢貨幣,極大推動了會澤銅商經濟的發展,全國十省八府在會澤設立專門的辦銅機構採辦京銅,各地的官紳、富賈、工匠、平民也開始聚集會澤。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的各地會館逐件開始建立。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會澤共有省級會館11處,府級會館7處,縣級會館2處,其中縣城八大會館最為出名,分別是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和四川會館。

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築,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風民俗及民族風情,融各省之長又結合會澤實際建蓋的民居民宅,透出了會澤多元文化及民族風情的品格和韻味,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會館文化別具一格。

會館建築

江西會館

會澤會館江西會館
又稱萬壽宮,俗稱江西廟。坐落在會澤縣城江西街中段,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萬壽宮是會澤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總占地面積7549.92平方米,房屋44間,建築面積2874平方米。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整個古建築群體現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風貌,集建築、木雕石雕磚雕精華為一體,堪稱雲南古建之首,被錄入《中華瑰寶》之列,還被編進了《中國旅遊大典》中,它以雄、奇、秀、美而著稱,乃清代古建築之精華。

湖廣會館

會澤會館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俗稱壽佛寺,又名東嶽廟,系湖廣籍眾姓捐資建造的同鄉會館。坐落於會澤縣城東門外寶善街,為會澤八大會館之首。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4年),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募捐重修,總占地面積84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127.6平方米。建築形式為硬山頂穿斗與抬梁混合木結構,建築群組規模龐大,風格獨特,殿堂舉架較高,布局合理,尤以鏤空格扇門最為著名。

主要建築有鄉賢祠,原在該館中院,北屋三楹,南向,現祠宇尚存;文昌閣,在鄉賢祠樓上,南向,現閣尚存,閣中奉“文昌帝君神位”;寶善堂,在後院中院,五楹,南向,東西翼以長廊,堂高宏敞。楚畹堂,在該館西院,前後各三間;風雨懷人館,在鄉賢祠和文昌閣的後室,三間,建築在高台上,從兩側斜廊而下,前後均可通達,傳為曾文正公所布置;戲樓,在該館正院之前,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為兩湖同鄉集會、公宴之地。民國以後,曾演義務戲數次,譚鑫培、余叔岩梅蘭芳、諸名伶皆曾經在此演出過;子午井:在鄉賢祠階前有一口井,口徑約2尺,深7丈有餘,挖井時間不詳。此井“子午二時汲則甘,余時則否”,故名“子午井”。

新中國成立以後,湖廣會館劃歸糧食部門管理使用得以完整保護,於2002年4月重新修復開放,再現會澤“銅商古都”的歷史風貌。

雲南會館

會澤會館雲南會館
位於市區下走馬街,由雲南籍旅宜商人處資建造,始建於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至光簌三十年建成.宜賓建造的數十個外省市會館中,以其富麗堂皇.規模宏大而獨占鰲頭,館內建有大殿.側殿.戲樓.書樓.花廳.文星樓.亭台.水池.假山.雲南會館融清代宮廷.民間建築於一體,結構複雜,設計精巧,是一座具有很高的建築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堪稱建築精品.可惜的是,解放後占用單位保護不力,多所損毀,現僅存大門.戲樓.書樓.文星樓等建築。

福建會館

會澤會館福建會館
康熙五十年(1721)福建人簡聿寧盧定俊到蒙自經商,後閩人逐漸增多。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集資構會,嘉慶六年(1801)興建會館。原址在蒙自分司街(今早街),後遭火災損毀後,遷建於現址---蒙自世發街12號。總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坐西向東,原有山門、兩廂、中殿、正殿、左右廂房及兩套間二進二院建築。民國九年(1920),土匪攻打蒙自,火燒世發街、鐵貨街,福建會館山門、中殿被毀,現存正殿、左右廂房及兩套間。正殿為單檐硬山頂,穿斗與抬梁結合式梁架,徹上明造,用柱18棵,高約8米,面闊3間長12.30米,進深3間10米。前檐走廊套卷棚廳。不施斗拱,裝修華麗,雀替、額枋均浮雕花卉。屋頂正脊全用鏤雕花磚,垂帶式踏道5級。左右廂房各為單檐硬山頂二層樓房,高約6米,通面闊8.5米,進深4.6米,三開間,一進間,原中殿兩山還各保存有一間套間平房,整個福建會館現存5個單體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