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寮村

曾大寮村地處京溪園鎮東北部邊陲。全村832戶,人口約4500人。耕地面積2620畝,山地面積5000多畝。2009年農民年純收入4277元。 長途運輸業發達為曾大寮村的一大特色。從曾大寮經棉湖鎮開往廣州(車號777)、深圳(車號656、138)、東莞(車號799)等地的長途客運大巴有二十五輛左右,平日裡每輛車一天來回兩次,遇到節假日則一天來回四次。

歷史沿革

從東園鎮經過一座大橋就進入曾大寮村,一塊寫著“曾大寮村”的碑石立在大路旁。驅車繞行,只見村前池塘碧波蕩漾,映襯著錯落有致的老屋和拱形湖心橋,呈現出一派古樸寧靜的鄉村美景。到村里與村民閒聊,才發現村名和村民們的姓氏其實對不上號,曾大寮人姓“劉”而不姓“曾”。村黨支部書記劉少徐說,曾大寮以前曾經是曾姓人居住的地方,因此村名叫“曾厝寮”,後來改為“曾大寮”,也有些人為了方便,直接稱之為“曾寮”。

既然原來是曾姓人的地盤,後來為什麼又變成劉氏族人的聚居地呢?原來,古時候曾大寮是五經富途經棉湖的中心點,曾姓族人在這裡搭建一個草寮供過往旅客休息納涼。劉姓先祖原居住在五經富,經常從這裡經過,覺得這裡是宜居之地,於是請來地師暗中勘察,果然是個開基創業的理想處所。後來與曾姓族人經過協商,取得了曾氏草寮的使用權,劉氏族人遷移到這裡創業,而原經營草寮的曾姓族人則移到五經富劉姓族人原來居住的地方,相當於兩姓族人將居住地進行交換。

劉氏族人一開始遷到曾大寮時,周圍還有多個姓氏的族人一起聚居。但當劉氏族人將原來的草寮建成祠堂後,其他姓氏的族人就逐漸遷到別的地方,曾大寮便成了劉姓族人的聚居地。儘管如此,劉氏族人還是保留原來的村名,以此感念劉、曾兩姓先祖的情誼。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劉氏族人人口不斷壯大,目前曾大寮村的曾厝寮,溝圍,湳池等幾個自然村都是劉姓族人聚居,人口4千多人。

劉氏宗支

本村劉氏族人主要來源於劉開七之子劉廣傳後裔,為廣傳公第四子劉巨淵後裔。

巨淵→ 志清→宗責→文聰→天嚴

志松→朝清→谷祥→禎善→大暹→顯壽→宗寧

其中巨淵公三房裔孫天嚴公是京溪園鎮曾大寮開基始祖,他從大埔縣遷豐順縣再遷入揭西縣五經富鎮,於清朝初年遷至揭西縣京溪園鎮曾大寮立業,再繁衍發展至鵝毛溪、石湖山、龍子園等村寨。巳繁衍20多代,人口約11000人。

揭陽市行政區劃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潭蔡村
曲溪居委會
陳寮村
河坑村
溪南山村
錫中村
彭厝村
仁美村
新置寨村
缶灶村
德南村
錫東村
月城居委會
隴埔村
柏旺村
梅壇村
龍珠村
鳥圍村
洋淇村
馬碩村
曲溪街道
玉湖居委會
東面村
桂西村
霖磐居委會
寨內村
蓮花心村
玉窖居委會
路篦村
雲南村
錢後村
花寨村
灰寨圩社區
陽南村
碩和村
老圩社區
灰龍村
曾大寮村
大茶石村
河伍村
東橋園村
烏美村
欣堂村
大嶺埔村
泉水塘村
華清村
下成村
月浦村
溪角村
錢前村
鏡潭村
陂頭社區
玉步頭村
鯉魚溝村
富光村
四鄉村
鴻新村
道江社區
東新社區
頂聯村
廟隴村
錢西村
登崗居委會
厚埔村
西友村
客潭村
洪湖村
河內村
第八村
錢東村
元聯村
九磜村
圩埔村
寶塔社區
陂尾村
員墩村
五堆村
和西村
杜塘村
舊住村
貢山村
西淇村
東豐村
闊西村
保西村
後聯村
潭新村
和南村
洋梅坪村
玉牌村
美聯村
鴻江村
老洋村
竹園內社區
菜仔園村
錦龍村
陽西村
赤新村
方圍社區
慶光村
建二村
上隴村
長潭社區
新桃村
闊園村
碩聯村
嶺溪村
和東村
港美村
鳳南村
軍田社區
井新村
嶺南社區
黃西村
米街社區
玉塔居委會
東徑茶場
仙坡村
赤寨村
姑山村
京溪園社區
鴨堀村
溪圩社區
南福田村
興中社區
鄉新村
錢北村
大窖村
老桃村
考溪村
歸善村
新圖村
禎祥坑村
鄭厝村
炮台居委會
秋江村
中山辦事處
新興辦事
榕華辦事處
僑東辦事處
僑新辦事處
嶺門辦事處
龍湖辦事處
桃園辦事處
風江鎮
池尾辦事處
流沙北辦事處
流沙南辦事處
流沙西辦事處
流沙東辦事處
曲溪辦事處
漁湖鎮
京崗辦事處
風美辦事處
溪南辦事處
磐東辦事處
東陽辦事處
東升辦事處
東山區管理委員會
梅雲辦事
仙橋辦事處
榕東辦事處
西馬辦事處
籃頭村
羅京水村
桂嶺居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