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爾德莊園[簡·奧斯汀創作長篇小說]

曼斯菲爾德莊園[簡·奧斯汀創作長篇小說]

《曼斯菲爾德莊園》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於18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描寫陷入感情糾葛的幾對青年男女。 善良懂事的范妮由於家境窮困,從小被寄養在富裕的姨媽家。姨媽家的兩個表姐雖然聰敏美麗,但都高傲任性,幸虧表兄埃德蒙的親切關懷,才使她在寄人籬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樂。成年後的范妮也常隨表姐表兄參加社交聚會,他們在牧師家裡結識了風流倜儻的青年克勞福德和他的妹妹瑪麗。埃德蒙對美麗機智的瑪麗一見傾心,范妮的兩個表姐則拚命追求克勞福德,未料克勞福德在逢場作戲後發現自己真心喜歡的是范妮,而范妮深愛的卻始終是溫和真誠的埃德蒙。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曼斯菲爾德莊園電影圖片 曼斯菲爾德莊園電影圖片

沃德家有三姐妹,一個有幸成了準男爵夫人,一個很不幸地嫁給了一名海軍中尉,另外一個則不好也不壞地成為一個牧師的妻子。幸運的老大伯特倫夫人,經不起牧師妻子諾里斯太太的慫恿,同意領養中尉夫人普賴斯太太的九個孩子中的一個。這樣,年方十歲,羞怯而敏感的范妮便住到曼斯菲爾德莊園來了。范妮在伯特倫家的四個表兄弟姐妹湯姆、埃德蒙、瑪麗亞和朱莉亞,只有埃德蒙是她真正的朋友。其他三個除了用得著范妮的時候之外,總是對她愛理不理的。而埃德蒙常安慰和開導范妮,似乎只有他認識到范妮的優點——聰明、典雅且性情溫和。除了埃德蒙的悉心關懷外,范妮從她那自私而虛偽的諾里斯姨媽那兒還得到了另一種全然不同的關心,那就是諾里斯姨媽總是把范妮寄人籬下的處境掛在嘴邊。

范妮15歲那年,托馬斯爵士到拉丁美洲的安提瓜去處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務。喜好奢華且生活放蕩的長子湯姆也隨父同行。於是家裡便由埃德蒙和伯特倫夫人來照管。托馬斯爵士離家期間,長女瑪麗亞與一個有錢有門第卻又極端愚蠢的年青人拉什沃思先生訂了婚。

另一件大事是瑪麗·克勞福德和亨利·克勞福德的來訪,他們是格蘭特太太的兄妹,格蘭特先生在伯特倫夫人的妹夫諾里斯先生去世後,已繼任成為教區牧師。伯特倫家的兩個女兒都很喜歡亨利,可是瑪麗亞既已訂了婚,所以亨利理所當然是屬於朱莉亞的。同時,瑪麗·克勞福德不僅成了瑪麗亞和朱莉亞的好朋友,也吸引了埃德蒙和剛從國外回來的湯姆。

范妮看到自己愛慕的埃德蒙迷戀上淺薄而又世故的瑪麗,看到表姐瑪麗亞不知羞恥地勾引亨利,不禁對克勞福德兄妹的來訪感到遺憾。而像諾里斯太太那樣遲鈍的觀察者則只是想當然地看問題,她固執地認為亨利對朱莉亞最有好感。

湯姆的朋友耶茨先生是個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在他的提議下,幾個年輕人決定排戲來自找樂趣,所選的劇本是讓人動情的“戀人的海誓山盟”。范妮自始至終就反對這個計畫,因為她知道托馬斯爵士對此是不會讚許的。埃德蒙也試圖勸阻大家,可最後因為扮演男角色的人數不夠而被拉進去扮演一個角色。排演和準備工作都進行著,原有的計畫在實施過程中越來越周密了。然而,托馬斯爵士的不期而歸使排演半途而止。家裡所有的道具很快被清除得一乾二淨,耶茨先生也被轟了出去,因為他的輕浮和造作使托馬斯爵士一看就討厭。瑪麗亞想解除她與拉什沃思先生的婚約,她希望她父親的歸來會使亨利正式表示他愛上了瑪麗亞。沒想到亨利不僅沒有任何表示,反而宣布要到巴斯去呆一段時間。雖然瑪麗亞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但她決定永遠不讓亨利知道她把他們間的調情看得那么認真。於是她如約嫁給了拉什沃思先生。

朱莉亞隨著姐姐和拉什沃思先生一起去了布萊頓。伯特倫家的兩姐妹走後,亨利出於無聊便去向范妮調情,可最後竟真地愛上了她。范妮有個心愛的哥哥威廉在海軍服役,前不久剛來看望過她。為了博得范妮的歡心,亨利準備替范妮的哥哥在海軍里謀個晉升的機會。儘管范妮為此對他表示感激,可是當亨利向她求婚的時候,范妮卻當即予以拒絕。范妮的行為招致了她姨父托馬斯爵士的不滿‘托馬斯爵士認為她拒絕這樣一門好親事純粹是任性、乖決的表現。甚至連埃德蒙也勸范妮回心轉意。因為埃德蒙此時正沉溺在對瑪麗·克勞福德的愛戀之中,根本無暇想到范妮對他的好感已超出了表兄妹之間的親情。埃德蒙剛剛被任命為牧師,瑪麗卻因此而嘲笑他。這使埃德蒙不敢肯定瑪麗是否願意成為他的妻子。儘管這樣,埃德蒙固執地相信瑪麗是受了那些世儈朋友的影響,才不喜歡牧師這個職業的,而且,她這種觀念是可以糾正的。

就在這個時候,范妮去朴茨茅斯探望家人。在家呆著使范妮感到壓抑,因為以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水準來看,她家裡真是亂七八糟,除了哥哥威廉之外,一個個都毫無教養,另外,曼斯菲爾德莊園發生的幾件大事使她很想回去幫忙。長子湯姆身患重病,能否痊癒很難說;已成為拉什沃思太太的瑪麗亞跟亨利私奔了;亨利此時剛剛忘掉了對范妮的愛就乾下了這件無可挽回的醜事;朱莉亞也跟著耶茨一塊出走了。伯特倫全家在遭受了這一連串的打擊之後,終於意識到范妮的價值,體會到范妮對他們來說是多么重要,他們熱情地歡迎范妮回到曼斯菲爾德莊園,這使范妮也深受感動。

諾里斯太太對范妮的怨恨仍一如舊日,她說,要是范妮好好地嫁給了亨利,他就不會帶瑪麗亞私奔了。而托馬斯爵士對范妮卻頗為讚賞,因為范妮善於看人,比他更早認清了亨.利的真面目,而范妮拒絕亨利之事所產生的不滿也就此消失了。托馬斯爵士意識到以前他從未花過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他把瑪麗亞的墮落歸咎於自己。

自那場大病之後,湯姆清醒了過來,成了一個盡職的孝子。耶茨先生雖不是朱莉亞的理想丈夫,但是其收入比托馬斯爵士想像的要多,其債務則比爵士想像的要少,而且,耶茨先生和朱莉亞似乎都有意過安寧的家庭生活。亨利和瑪麗亞在過了幾個月不快的日子後也分手了。托馬斯爵士拒絕讓瑪麗亞回曼斯菲爾德莊園,便把她安置在別處。諾里斯太太也搬去和她最喜歡的甥女瑪麗亞同住,曼斯菲爾德莊園的人因此著實鬆了一口氣。

瑪麗對她哥哥亨利和瑪麗亞私奔的事卻等閒視之,這使埃德蒙認清了她輕桃和庸俗的本性。瑪麗的輕浮舉止使埃德蒙為之膛目,也使他不太費力地打消了與瑪麗結婚的荒唐念頭。埃德蒙終於和對他傾心已久的范妮相愛了。

他倆結成了百年之好,婚後住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附近的牧師公館裡。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第一次掀起了婦女解放運動。而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更是把女性解放運動推上了新的台階。與此同時,在文學史上,女性要求地位平等、解放的思想也開始風潮雲涌。《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主角范妮就是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

個人背景

1809年,奧斯汀一家離開南安普頓,搬入了肖頓屋。這次搬家在奧斯汀個人寫作史上可以算一個分水嶺,之前她完成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諾桑覺寺》,之後完成了《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其間有十二三年沒什麼作品。

奧斯汀在開筆前就告訴她的姐姐,這本小說主題完全不同於以往,講的是教會的聖職。讀者甚至在這本書中發現了對應的奧斯汀的真實生活與人物。當然小說不能完全與現實生活畫等號。但《曼斯菲爾德莊園》里有一段可確信是取材自現實生活:威廉·普萊斯從西西里為他妹妹芬妮帶回黃金及琥珀這段情節,跟查爾斯1810年駐軍在地中海,因為獲得一筆意外的獎金,而幫姐姐帶回一些黃金鍊子和寶石的事情相當雷同。《曼斯菲爾德莊園》出版於1814年。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中文名英文名簡介
范妮·普萊斯Fanny Price敏感怕羞,樸實善良的女子。母親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了海軍軍官,丈夫退役後撫養眾多孩子捉襟見肘。於是將范妮寄養在有錢姨母家。范妮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長大,漸漸愛上表兄埃德蒙,但埃德蒙似乎只把她當作溫順的妹妹。小說中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范妮15歲至17歲之間。
貝特倫夫人Lady Bertram范妮的姨母,嫁給了富有的托馬斯爵士。養尊處優,神經質。
諾里斯太太Mrs Norris范妮的的另一位姨母,苛刻的寡婦。住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附近。她過世的丈夫曾是當地牧師。
托馬斯爵士Sir Thomas Bertram范妮的姨父。曼斯菲爾德莊園的主人,在安提瓜也有產業。嚴肅正經。
湯姆·貝特倫Tom Bertram托馬斯爵士長子,比范妮大七歲。喜歡在倫敦和好友耶茨等人尋歡作樂,欠下大筆債款。後得熱病幾乎死去。
埃德蒙·貝特倫Edmund Bertram托馬斯爵士次子,比范妮大六歲。理想是做牧師。他是唯一平等親切地對待范妮的人,對范妮有很大影響力。認識瑪麗·克勞福特後愛上了她。
瑪麗亞·貝特倫Maria Bertram托馬斯爵士長女,比范妮大三歲。與富有的拉什沃思先生訂婚,後來卻迷上了亨利·克勞福特。
朱麗亞·貝特倫Julia Bertram托馬斯爵士次女,比范妮大兩歲。很喜歡亨利·克勞福特,卻發現後者似乎更偏愛已經訂婚的姐姐。後來與耶茨先生私奔。
格蘭特太太Mrs Grant曼斯菲爾德現任牧師的太太。克勞福特兄妹的姐姐。
亨利·克勞福特Mr Henry Crawford風度翩翩的單身漢。周旋於瑪麗亞、朱麗亞之間,後來開始追求范妮。
瑪麗·克勞福特Miss Mary Crawford漂亮迷人,觀念新潮的小姐。對埃德蒙青睞有加。
拉什沃思先生Mr Rushworth富有但愚蠢的繼承人。與瑪麗亞訂婚。
耶茨先生Mr Yates湯姆的好友。追求朱麗亞。
威廉·普萊斯William Price范妮的兄長,和范妮很親近。後來做了海軍候補軍官。
蘇珊·普萊斯Susan Price范妮的妹妹。

詳細介紹

范妮

范妮的成長與“灰姑娘”式的成長曆程非常相似。《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主角范妮·普萊斯,出身貧寒。她的母親在早年不顧全家人的極力反對嫁給了一位十分普通的海軍,婚後生活也一直是拮据的狀態。而范妮的姨媽由於嫁給了托馬斯爵士,成為了一位有錢、高貴的婦人。為了救濟自己的妹妹,她收養了范妮。在曼斯菲爾德莊園,范妮充當著可以隨意驅使的侍女的角色,伺候兩位姨媽。尤其是大姨媽,她隨時警告范妮要記得自己的身份,不要奢望與哥哥姐姐有同樣的命運和待遇,常懷感恩之心,順從地接受別人的挑剔與刁難。正是這樣一位姨媽,她在奧斯汀的筆下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喜劇性的人物。貪心、愛圖小便宜,還極力掩飾。而托馬斯爵士在她沒來曼斯菲爾德莊園之前,就開始想著界定其子女和范妮之間的角色“定個適當的界線……她們的身份、財產、權利、可以指望的前途永遠是不同的”。而對於這些,范妮總是採取溫順的態度,這讓讀者為她的境遇憤憤不平。

范妮的表哥埃德蒙德是她成長的引導人。在孤獨失望時,他是范妮唯一的依靠和信仰,同時也是范妮在曼斯菲爾德莊園中唯一的偶像。在范妮被隨意驅使的時候,他站出來為她說公道話;在范妮身體不好的時候,他把自己的馬借給范妮騎以鍛鍊身體。同時,他還借書給她看,給她講很多趣聞,增長了她的知識。如果沒有埃德蒙德的出現,范妮或許還是那個瘦小、拘謹的女孩,或許還似在自己家的妹妹們一樣十分壓抑。然而范妮最終在他的引導下,變成一位聰慧、溫婉、優雅的少女,在世俗中保持著得體的行為與獨特的個性。她與埃德蒙德成了知己,並且在埃德蒙德盲目戀愛的時候,還能給予恰當的建議,最後成了埃德蒙德的妻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埃德蒙

埃德蒙天性忠厚,對人友善體貼,這部分地是來自托馬斯爵士的禮儀教育,集中了曼斯菲爾德原初的愛與善的力量。從這一意義上講,他又代表著曼斯菲爾德固有的順從精神。他服從於父親對自己職業的安排,並真心熱愛這一職業——牧師,相信宗教和道德對人精神的陶冶作用。可以說他是真正理解並發自內心地尊重父親的道德觀的人。他在接受父親的教育時,用自己的天性加以過濾,去除了托馬斯的糟粕,把外在的禮儀規範提升為內在的精神追求。這樣,如果說托馬斯爵士是宗教和道德的原則的堅持者和主持人,並利用這一原則建構起曼斯菲爾德城邦的秩序外殼的話,埃德蒙就是宗教和道德的精神的衛護人和貫徹者。可惜他的次子地位決定了這一角色的分量之輕。

托馬斯爵士

托馬斯爵士是曼斯菲爾德的主人。在他的治理下曼斯菲爾德保持著一個上流家庭的秩序、尊嚴,是由良好的教養維繫著的禮儀之邦。他是這個小城邦的最高執政官,他就是法律,就是道德準則。作為曼斯菲爾德的權威,他自身起著城邦的凝聚力作用。但這一凝聚力是通過嚴厲刻板的方式發揮其作用的。

諾利斯太太

諾利斯太太,其言談舉止處處顯得誇張可笑,而她的好大喜功、自私自利、勢利虛榮則無不欲蓋彌彰。但她並不應被僅僅當作體面的曼斯菲爾德中的不和諧音。實際上她身上的專權和勢利傾向正是托馬斯爵士的不恰當的權威性與虛榮的擴大化。換句話說是托馬斯爵士的一面哈哈鏡,把他的一些缺陷更明顯地表現出來:被她演繹得更專橫無理,虛榮則被敷衍為露骨的金錢地位決定論。

克勞福德先生

克勞福德先生年收入4000英鎊,而且富有魅力,到處受人歡迎,按照當時的標準,真是年輕女子理想的夫婿,托馬斯爵士就表示,願意把兩個女兒的任何一個許配給他。事實上他也確實得到了兩位伯特倫小姐的青睞,受到她們或明或暗的追求。但他已經被那個父權制社會寵壞,只曉得倚仗自已的優勢縱情享受,只會調情,不會真愛了。囚為大小姐瑪利亞已經訂婚,他假裝追求一小姐朱利婭,同時對瑪利亞暗送秋波,使她們都愛上了他,最後卻不告而別,給兩姐妹,特別是後者造成了心靈上的巨大傷害。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小說最後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滿姻緣為結局,但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作者的諷刺筆鋒主要指向了以幾戶富足人家為代表的英國上流社會,揭示了他們的矯揉造作和荒唐可笑。托馬斯·伯特倫爵士是國會議員,一家人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他與伯特倫夫人在教養子女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光知道“嚴厲”,一個一味地“放縱”,致使四個孩子中有三個在教養上存在嚴重問題,為人處世全然沒有責任感,缺乏道德準則。大女兒瑪麗亞是個水性楊花的姑娘,一邊動心於“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萬二千英鎊”收入的拉什沃思,一邊又跟紈絝子弟克勞福德私下調情,當發現後者對她缺乏真情時,便輕率地嫁給了拉什沃思,與此同時,還繼續與克勞福德發展曖昧關係,直至跟他私奔,最後遭到被遺棄的可悲下場。二小姐朱莉婭跟姐姐一樣放蕩不羈,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時,也跟貴家子弟耶茨私奔。就在兩起醜聞發生之前,伯特倫家的大兒子湯姆突然染病,差一點喪命。一時間,這兄妹三人幾乎使伯特倫家陷入了絕境。

克勞福德兄妹是小說中的另外兩個重要人物。這兄妹倆都是擁有大宗財產的年輕人。他們長年寄住在叔叔克勞福德將軍家裡,兩人一個受叔叔寵愛,一個受嬸嬸溺愛,因而都給嬌慣壞了。特別是將軍是個“行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養情婦,自然給兩個年輕人帶來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克勞福德起初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後來居然真心愛上了她,便苦苦地追求了起來,遭到范妮拒絕後,又跟瑪麗亞私奔。克勞福德小姐起先有意於埃德蒙,但是當她獲悉埃德蒙要當牧師時,熱情頓時冷了下來。後來,埃德蒙的哥哥處於病危之際,她馬上意識到埃德蒙可能成為伯特倫爵士的繼承人,旋即對他又熱了起來,不想讓埃德蒙看清了她的真面目,最後也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簡·奧斯汀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里將灰姑娘主題與被遺棄的公主的童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灰姑娘芬妮被不相稱的父親養大,但並沒有失去她天生的德行和溫柔的性情,芬妮的優秀品質與她普次萊斯破舊骯髒的家形成鮮明對照。在奧斯汀的前幾部小說中女主人公的道德水準總是比傳統的社會觀念高,所以才能嫁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對她們優秀品質的獎賞,或是遭遇麻煩與苦難的補償,這樣的女主人公本身就是正確的判斷和善良感情的標尺。而《曼斯菲爾德莊園》里的女主人公芬妮·普萊斯卻屈服於周圍具有傳統德行的人們,比如托馬斯爵士和愛德蒙,在奧斯汀小說的所有父親里,托馬斯爵士是唯一受到讚揚的一個。芬妮所追求的就是傳統德行即彬彬有禮和宗教感情,她成了傳統品德標準的全力支持者。這本書也就迎合了當時許多擁護傳統的評論家的讚揚。奧斯汀在她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就借溫柔的女主人公芬妮之溫柔言行表達她“道德教育家”之觀念,那就是道德上的完美很難取得,需要以自我克制和犧牲為代價,女性的聲音被要求是靜止的,因此她的眼睛成了最有效的代理者。因為在19世紀英格蘭的精神生活,道德觀念是非常強烈的,在人們生活占主導地位的教會及其所宣揚的道德信條在人們心目,喚起的不是拯救靈魂的熱望,而是履行責任的緊迫感。所以在《曼斯菲爾德莊園》,奧斯汀嚴詞拒絕了沒有德行的瑪麗·克勞福德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而一味肯定信仰基督教的聖潔的芬妮的虛弱無力,這種奇特的、反常的好惡正是這部小說意圖的核心。奧斯汀讓這位驚惶不安的來自貧困家庭的小養女靠著德行的幫助和溫柔美德征服所有人,最終成了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女主人,表現出聖潔的偉大,強調了幸福和德行的緊密聯繫,堅定地認為一個善良的人有權利根據自身的本質和善舉來發展自己、成全自己。

范妮來到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時候,她自以為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因此深感孤獨和悲傷。但是埃德蒙德的出現,帶給她生活強烈的光芒。埃德蒙德是她唯一的安慰、依靠和信仰,久而久之,她不可自拔地愛上埃德蒙德,並隱藏其感情,朋友般地與他相處。隨著克勞福德兄妹的到來,幾個人的感情陷入矛盾和糾結中。亨利克關注著有婚約在身的瑪利亞,瑪麗·克勞福德關注著湯姆,埃德蒙德為瑪麗著迷,並向范妮傾訴,而這時瑪麗·克勞福德又轉向了埃德蒙德。相反,在范妮看來,瑪麗沒有像埃德蒙德所說的那樣令人著迷,而埃德蒙德因為經常和瑪麗在一起,忽略了范妮,范妮因此倍感痛苦。

與瑪麗的感情相比,范妮的感情是真誠的而又波動的,她的愛不摻雜金錢、地位等任何雜質,所以她拒絕了亨利克的求婚,同時她又看不清對埃德蒙德的感情,是親情還是愛情。范妮雖然不是很滿意埃德蒙德的牧師職業,但是仍站在他身邊無條件地支持他,最終,埃德蒙德看清了瑪麗的面目而選擇了范妮。在對待愛情和婚姻上,范妮與其他傳統女性有所不同,她的愛情和婚姻是以真誠的感情為基礎的,而不是建立在金錢和財富之上的。

藝術特色

反諷

在《曼斯菲爾德莊園》中,“反諷”不僅是藝術手段,也是作者的觀察方式,它是作家揭示生活中表象與實質,願望與現實的種種矛盾和不協調的重要手段,也是這部小說帶有喜劇性的重要原因。其特點是陳述中的兩個對題不但相安無事,甚至往往相反相成,達到一種二律背反似的渾和境界。“婚禮十分得體,新娘打扮得雍容華貴,兩位女嬪相遜色得恰到好處,她的父親把她交付給新郎,她母親手握著監站在那裡,準備著激動一番,她姨媽醌釀著眼淚……”這“冷麵滑稽”的效果反映了生活的現實而顯出深思熟慮。另外喜劇人物諾里斯太太的自我暴露,鄉村傻瓜羅什渥茲和城市傻瓜耶茨的相映成趣,都能產生審美意義上的笑。奧斯汀似乎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性,但又不刻意追求笑料,夸奇逞玄。這種反諷調侃增添了小說的喜劇性色彩而具有浪漫主義。

語言

奧斯汀在作品中常用人物自身語言展示人物性格,並烘托出小說主體,整部作品中有一半篇幅是以對話為主。例如原著第二十章的對話內容充分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瑪麗在其所說的八句話中使用了14次“I”,這體現出她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希望被高度關注的心理,以Guess my surprise開始到all the hay in the parish的句子中,用了一個感嘆號,兩個最高級形式,三個all,通過此種方式將說話的內容進行高度的強化,讓讀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瑪麗的性格。其次也體現出瑪麗具有進攻性的性格特徵,她在講話中總是帶有對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嘲諷和不滿,與之相對應的是,埃德蒙在講話中只用一次“I”,他的談話更具有客觀性,並且語氣委婉,從中可以看出兩個人強烈的性格反差。

作品影響

《曼斯菲爾德莊園》這本小說共分三冊,於1814年5月由艾傑頓出版,並標明為《理智與情感》及《傲慢與偏見》的作者所著。第一版發行了一千五百本,每本書十八先令,而且在六個月內就銷售一空。

1990年Whit Stillman的喜劇電影《大都會》(Metropolitan)中套用了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情節,將背景轉換到當代的紐約。劇中人物爭辯時也引用了奧斯汀作品。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1984年,《曼斯菲爾德莊園》,秭佩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曼斯菲爾德莊園》,李業一譯,南海出版
1998年,《曼斯菲爾德莊園》,項星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年,《曼斯菲爾德莊園》,孫致禮譯,譯林出版社
2009年,《曼斯菲爾德莊園:美麗心靈與純潔愛情》,席雨晴譯,華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於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兄弟姐妹八人。父親在該地擔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區長。他是個學問淵博的牧師,妻子出身於比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因此,奧斯汀雖然沒有進過正規學校,但是家庭的優良條件和讀書環境,給了她自學的條件,培養了她寫作的興趣。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顯示了她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親退休,全家遷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該地去世,於是奧斯汀和母親、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喬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體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溫徹斯特接受治療,可是治療,醫治無效,不幸於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懷抱里。她終生未婚,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