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全集》

《簡·奧斯丁全集》

簡的世界,是丁丁當當的舞蹈,是嚼舌根的漫漫午茶,是開不膩的小心眼流行派對,是兩百年前的風花雪月。將近兩個多世紀來,簡·奧斯丁作品中執意於瑣事又不失浪漫的情節,揶揄而不乏幽默的風格,細膩的文字描寫吸引人們對她僅有的六部小說不厭其煩的一讀再讀。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簡·奧斯丁終生未婚,只生活了短短的四十一年,卻留下六部美妙絕倫的精彩小說。在英國,簡·奧斯丁的小說每星期可售出35000多本,成為最暢銷的長銷書。近來歐美再次掀起奧斯丁熱,她的小說屢屢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並屢獲各種獎項!《傲慢與偏見》被列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內容簡介

在藝術上,簡·奧斯丁擅長在“二寸象牙”上“細細地刻畫”,刻畫那鄉村生活的一幅幅場景:聊天,跳舞,喝茶,會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她的小說描寫的是富有喜劇色彩的姻緣。“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簡·奧斯丁以細緻的刻畫和睿智的嘲諷寫出了一部部淋漓盡致描摹世態人情的、閃耀著喜劇色彩的現實主義傑作。本套文集收入了她一生僅有的六部精彩小說:本套文集收入了她一生僅有的六部精彩小說:《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
《理智與感情》原來的書名叫《埃莉諾和瑪麗安》,全書圍繞達什伍德家兩位小姐的相反的性格特徵展開,姐姐埃莉諾理智,遇事冷靜,懂得怎樣克制情感,而妹妹瑪麗安則放任情感去支配一切,兩人性格上的反差,成為全書著重討論的重點,但最終理智在兩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風,奧斯汀給她們安排了幸福的歸宿,是奧斯汀第一部出版的作品。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丁出生於英國南部。本書採用古典的現實主義筆法,故事圍繞班納特家中幾位待嫁女孩婚姻問題展開,描寫了各種不同的婚姻和在婚姻門前門裡穿梭的人們,作者用最透澈的眼光向人們表明,資產階級婚姻的實質無非是金錢交易與利益的結合。
《曼斯菲爾德莊園》有人會覺得可能是奧斯汀最讓人難以讀下去的一部作品,但是其清晰的人文主義色彩是可見一般的,全書圍繞女主人公芬妮的寄人籬下的生活展開,她的善良、執著、明事理沿襲了奧斯汀女主人公的特質,但是比起班納特小姐、埃莉諾、愛瑪來芬妮給人的感覺不是很聰敏,但是她的善良、樸實則是作者希望帶給大家的吧!
《愛瑪》發表於1818年,英國女作家,奧斯丁小說。女主人公愛瑪是一個“從來不在外面住宿的天下少有的女人”,孤零零的,但是充滿了感情與思想,她經過一系列誤會後,與男主人公先生終成佳偶。小說情節緊奏,細節描寫生動、鮮明,語言就像作者歌頌的愛情那樣優美。
同作者其他五部作品一樣,《諾桑覺寺》是一部愛情小說,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愛情糾紛之外,小說自始至終還貫穿著對哥特小說的嘲諷,因此可謂“雙主題”小說。
《勸導》是作者最後一部完整的小說,比以前的作品寫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被許多評論家視為奧斯丁最好的作品。書中作者以幽默和諷刺的筆調對中產階級的虛偽和勢利進行了鞭撻。如果說奧斯丁在《理智與情感》中強調理智應該戰勝情感,認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能獲得幸福,那么,在她這最後一部小說中,奧斯丁卻用較長的篇幅描述了“謹慎”給女主人公帶來的多年的痛苦。《勸導》肯定人物性格從謹慎到浪漫的演變,無疑反映了作者本人創作思想的變化。這也是對當時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本書結構嚴謹、筆法細膩,小說中有許多細節描寫,乍看平淡無奇,可是細細體會,卻感到餘味無窮。人們常把奧斯丁的小說比作“二寸牙雕”,經過此般精雕細琢的《勸導》,完全當得起這一美稱。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儘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媒體評論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認為:最近一百多年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久不衰。
簡·奧斯丁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斯蒂溫頓村,長於英國南部有文化教養的牧師家庭,她的父親喬治·奧斯丁系牛津大學畢業,兼任兩個教區的主管牧師。奧斯丁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一年,這其間,英國小說正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過渡時期。
十八世紀上半葉,鞏固文壇湧現了菲爾丁、理查森、斯特恩、斯摩萊特四位現實主義小說大師,但是到了七十年代,這些小說大師都已離開人世,接踵而來的是以范妮·伯尼為代表的感傷派小說,和以拉德克利夫人為代表的哥特傳奇小說。這些作品雖然風靡一時,但是終因帶有明顯的感傷、神奇色彩而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由於有這種作品充斥市場,英國小說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紀頭十年,四十年間沒有產生任何重要作品。 
1811年至1818年,奧斯丁先後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六部小說。這六部完整的作品,沒有拜倫式慷慨激昂的抒發,也極少見驚心動魄的現實主義描寫,而大都是描寫她自己熟悉的鄉間所謂體面人家的生活與交往,但卻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傷、哥特小說的矯揉造作,則使之失去容身之地,於是英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來到了。
第二部分 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
我認為,威爾遜此言並非過甚其辭。奧斯丁所著六部小說,經過一百七十多年的考驗,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稱讚,部部堪稱上乘之作。尤其是這部膾炙人口的《傲慢與偏見》,實屬世界文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難怪毛姆將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傲慢與偏見》屬於作者的前期作品。與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說一樣,《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總計描寫了四起姻緣,是作者最富於喜劇色彩,也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作品。英國文藝批評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簡·奧斯丁有兩個明顯的傾向,她是一個首選家和一個幽默家。這兩個傾向經常攙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顯然,奧斯丁在本書通過四起婚姻家事的對照描寫,提出了道德和行為的規範問題。
首先,作者明確劃定了婚姻的“好壞”標準。照奧斯丁看來,不幸的婚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像夏綠蒂和柯林斯那樣,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二像莉迪亞和韋翰那樣,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慾的基礎上。夏綠蒂本是個聯盟女子,只因家裡沒有財產,人又長得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處女”。她所以答應嫁給笨伯柯林斯,只是為了能有個“歸宿”,有個能確保她不致挨凍受飢的“保險箱”,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婦女的可悲命運。莉迪亞是個輕狂女子,因為貪戀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著韋翰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全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情淡愛馳”,男的常去城裡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裡尋求慰藉。與夏綠蒂、莉迪亞相反,伊莉莎白與達西也好,吉英的婚事則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這也是真正的美滿婚姻。誠然,伊莉莎白與達西也好,吉英與彬格萊也好,他們的結合併不排除經濟和相貌方面的考慮,但是他們更注重對方的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夫妻卻能情意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莉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為,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蒙住眼睛。伊莉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萌發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韋翰向她獻殷勤時,她又對達西產生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了她對達西的偏見和憎惡。後來她自我責備說,她所以會做出這種蠢事,完全是虛榮心在作怪。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個人問題,而且也是個社會問題,工程師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件醜事假若釀成醜聞,不但會害得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而很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後來,多虧達西挽救,莉迪亞才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比,伊莉莎白和吉英圓滿出嫁之後,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大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第三部分 藝術的靈魂
奧斯丁是一個長於刻畫人物的作家。用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道白,客觀地勾勒出那些擁有財產和特權、貪婪自私的老爺太太們的嘴臉,這正是她創作中的一大特色。她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是性格鮮明,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好像可以從書本中走出來。英國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說理論名著《小說面面觀》在分析“立體”人物(與“扁平”人物相對而言)時便以奧斯丁的人物為例。
《傲慢與偏見》里的班納特家的女主人班納特太太,作品在第一章里就說到她是一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她“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自以為神經衰弱”。在作品開頭時,班納特太太急於搶先認識彬格萊,不指望靠朗格太太的介紹,她說“我不相信朗格太太肯這么做。她自己有兩個侄女。她是個自私自利、假仁假義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而第五十四章到故事的結尾,吉英與彬格萊的婚事已成定局,班納特太太心裡高興,又提起這位始終沒有露面的朗格太太,說:“我覺得朗格太太這個人真太好了;她的侄女們都是些規規矩矩的好姑娘,只可惜長得一點也不好看。我真喜歡她們!”這兩段話一前一後,遙相呼應,不是把班納特太太嫁女兒的競爭心理以及她的反覆無常、自我中心表現得淋漓盡致嗎?對咖苔琳夫人的描寫也是如此。咖苔琳夫人的馬車路過門口,柯林斯牧師全家手忙腳亂出去迎接,伊莉莎白卻說:“就是這么回事嗎?我還以為是豬玀闖進了花園呢,原來只不過是咖苔琳夫人母女倆!”這話直接戳破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來的唬人架勢。再看下文中對咖苔琳夫人的描寫:“只要哪一個佃戶不馴服、不知足或窮得活不下去,她就親自出馬到村子裡去調解糾紛、壓制怨言,把他們罵得恢復太平與富足!”她請柯林斯等人吃飯,飯前“打發客人到視窗去欣賞風景”,飯後又要大家聆聽她來“斷定第二天的天氣會如何”。這裡僅僅通過幾個小詞的安排,一個專橫跋扈的老太婆的諷刺畫像便躍然紙上了。
再談談班納特家的二小姐——伊莉莎白吧,她是這部小說的中心人物,其他人物的愚蠢都是通過她反映出來的。如在尼日斐莊園舉行的舞會上,班納特太太和刀子的小女兒們的不得體的言行都通過伊莉莎白的眼睛看見的;當時吉英與彬格萊眉目傳 情,根本沒有注意,只有伊莉莎白為她們臉紅。她“覺得她家裡的人好像是約定今天晚上到這兒來儘量出醜,而且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那樣起勁,從來沒有那樣成功。”難怪班納特先生在第一章里,當伊莉莎白還沒有露面時就說過,“別的女兒都糊塗,只有伊莉莎白聰明”等話。在作品中,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刻畫她的性格,我覺得她是一個資質聰明,思想活潑,性格開朗的姑娘。對於彬格萊小姐的暗箭,她反唇相譏,對咖苔琳夫人的無禮,她膽敢頂撞。她憑自己的聰明大方博得了眾目所矚的男子達西先生的愛慕,擊敗了“情敵”彬格萊小姐,爭取到了自己的終身幸福。
文中還刻畫了一些小人物,如有著滔滔不絕的廢話、以巴結權貴作為特長的柯林斯牧師,為了金錢而閃電式結婚的夏綠蒂,以迷人的外表專門騙取有錢小姐芳心的無賴韋翰……這些人物正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三個不同階層的人,是這些人的典型代表。的確,正是這些小人物成了作品的靈魂。記得一本書上曾摘錄了作者的外甥詹·愛·奧斯丁利對她筆下的人物的評價,他在他的《簡奧斯丁回憶》中寫道:“在簡·奧斯丁筆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外,簡直沒有一個不是她本人那可愛的氣質和熱情的心胸的真實反映。”
第四部分 藝術的花絮
奧斯丁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嘲諷。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班納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呢,她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再看看那個不可一世的咖苔琳夫人,為阻止伊莉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辛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莉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可最後兩人還是美滿地結合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是這幾位“智者”受到現實嘲弄的同時,書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班納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索。對話,是文學創作塑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的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達西趁彬格萊小姐彈起一支蘇格蘭小曲的當兒邀請伊莉莎白跳舞:“班納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這個機會跳一場蘇格蘭舞?”達西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傲慢,但他主觀上還是想討好伊莉莎白。可是伊莉莎白聽起來卻不以為然。她認為蘇格蘭舞是一種鄉土舞,達西請她跳這種舞,是想蔑視她的“低級趣味”,於是正顏厲色地說道:“我壓根兒不想跳蘇格蘭舞——現在,你是好樣的就是蔑視我吧。”達西回答了一聲:“實在不敢。”這句話可能作出多種解釋;伊莉莎白僅僅看作對方是在獻殷勤,彬格萊小姐可能理解為想結“良緣”的表示,而讀者只要多讀幾段便會發現,達西心裡可能在想:“這位迷人的小姐著實厲害,我這次只得認輸,以後可得謹慎從事。”類似這種微妙的對話,在小說里還有很多。
記得奧斯丁在《諾桑覺寺》第五章,曾用飽含激情的語言讚揚了新小說:“總而言之,只是這樣一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對人生的最透徹的理解,對其千姿百態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處洋溢的機智和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我認為用上述這段話來概括《傲慢與偏見》倒是再恰當不過,因為該書的確運用“最精諶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最透徹的理解”,四處洋溢著“機智和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奪目”,情趣盎然,回味無窮。
第五部分“二寸象牙”上的輝煌
以英國當時的鄉間體面人家的婚姻大事為題材是奧斯丁所有六部長篇小說,以及她的早期習作的範圍。她最關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體面人家的沒有豐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沒錯,這是個相當狹小的天地,但是,這正是奧斯丁終身逗留其間的天地。毫無疑問,奧斯丁是寫小題材的。據她自己說:“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是她“得心應手的好材料。”她還把自己的藝術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細細地描畫”。這是奧斯丁在藝術上自覺的選擇。當有人建議她在創作上改換路子寫這寫那,她都婉言謝絕,堅持說:“不,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按自己的方式寫下去……”我常對她六部小說題材的大同小異感到不解。我總覺得一個作家應該不斷地突破自己,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作者不同時期的不同想法、觀點。作品的風格可以是不變的,但題材、內容卻不宜重複,真正優秀的作家應該是善於經常改變自己寫作視角的。很難想像簡·奧斯丁的每部作品為何都能流傳至今,成為世紀精典之作?!
但語文老師說過,文章來自於生活,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才能寫出真正的好文章。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往往是最能抓住生活中火花的,哪怕只是星星點點,也能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寫作靈感。我想這也正是簡·奧斯丁寫作的獨特風格吧——以小見大,在平凡中見真實。夏綠蒂·勃朗特曾說:“我可不願意在她們的那些高雅而狹窄的房子裡跟她(奧斯丁)的那些紳士淑女們呆在一起。”在奧斯丁在小說中,房子的確可能是窄的,人物活動的天地也可能比較小,但這能限制作者的視野嗎?《傲慢與偏見》第九章中,達西說:“在鄉下,你四周圍的環境非常閉塞,很少變化。”伊莉莎白的回答顯然代表作者自己的看法:“可是人本身變化那么多,你永遠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出新的東西。”小天地可以反映出大問題。別小看“鄉間村莊裡的三、四戶人家”的家務事,英國社會的階級狀況和經濟關係盡在其中。《傲慢與偏見》開卷第一句話便宣稱:“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在這裡,關鍵的字是兩個:“財產”、“需要”。原文中的inwantof系指客觀需要,不是主觀“想要”,這種提法使命題更具有“真理”的客觀性。《傲慢與偏見》便以班納特一家為典型來檢驗這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人們常常籠統地認為奧斯丁專門描寫愛情與婚姻,其實她首先和主要寫婚姻問題,不是作為愛情結果的婚姻,而是作為經濟需要的婚姻。這裡所說的婚姻,顯然不涉及感情,純粹是個經濟問題、生存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與作者的宣稱相反,所謂“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麼“舉世公認”的“真理”,而只是班納特太太的一廂情願。我們也可以說,在《傲慢與偏見》中,真正的“舉世公認的真理”,不是“有財產的單身漢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沒有財產的婦女需要嫁有財產的丈夫”!
這裡涉及婦女問題。的確,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沒有財產而受過教育的婦女,除了結婚,簡直就沒有別的出路。若要謀職,就只能去當家庭女教師,而奧斯丁在《愛瑪》第三十五章中借一個人物之口感嘆道,家庭女教師的命運簡直還不如被販到美洲去的黑奴!但從《傲慢與偏見》的整個描寫來看,作者還不是探索婦女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即占有欲泛濫成災的社會條件下的婚姻關係,推而廣之,也是考察經濟關係在婚姻、在人們生活中的決定作用。《愛瑪》中另有一番話說:“單身婦女,苦收入微薄,當然令人恥笑,惹人討厭,是兒童取笑的對象。單身婦女若有財產,總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達理、討人喜歡。”很明顯,在奧斯丁看來,關鍵還是“財產”二字。總之,是經濟、是數字決定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決定著婚姻關係。
看到這些,我們怎能不欽佩奧斯丁的“兩寸象牙”的巨大容量,怎能不承認《傲慢與偏見》沒有寫歷史事件,可是通篇字字句句不露痕跡地透露了歷史社會的氣息。
奧斯丁的作品離不開她的生活。就當時的英國來看,奧斯丁的作品確實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而她的寫作目的也正是要批判使她筆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會習欲,痛惜青年男女的求愛方面的雙重標準:男方可以用種種計謀來俘獲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來換取經濟上的穩妥地位。所以,我覺得奧斯丁對現實關係的揭露,可算是入木三分了。難怪西方有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大衛·載克思說,在“揭露人類行為的經濟原因”方面,簡·奧斯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馬克思以前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了。”這固然是句俏皮話,但也不是沒有幾分真理的。
今天,奧斯丁所有的精雕細琢的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瑰寶。各種各樣的原文版本及其他語言的譯本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許許多多論文和專著對她的作品的各個方面作出了細緻的研究。這說明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能永葆青春的。而這位文壇巨匠也給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她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貢獻都不會被人們遺忘,歷史將永遠記載著奧斯丁寫下的光輝一頁!
常青的簡·奧斯丁既無曲折離奇的情節,也無波瀾壯闊的場面,小小的天地,通的男女,但就是這樣內容的作品卻把它們的作者推進世界學史上一流作家的行列,甚至被一位評論家譽為“在所有英國家中,唯獨她的聲望最為穩固”。而且這位作者只活了四十二歲,一生只寫了六部完整的小說。其中兩部在她去世後才出版。她生前出的作品都用筆名,死後才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她,簡·奧斯丁,一個響亮的名字。
奧斯丁於1775年12月生於英國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兄弟姐妹八人。父親在該地擔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區長。他是個學問淵博的牧師,妻子出身於比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一定的文化修養。因此,奧斯丁雖然沒有進過正規學校,但是家庭的優良條件和讀書環境,給了她自學的條件,培養了她寫作的興趣。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顯示了她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親退休,全家遷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該地去世,於是奧斯丁和母親、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
1809年再搬到喬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體日益衰弱,
1817年5月被送到溫徹斯特接受治療,可是醫治無效,不幸於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懷抱里。她終生未婚,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
她的第四個哥哥亨利·奧斯丁寫過一篇《奧斯丁傳略》,文字不長,可是充滿感情,對我們了解這位非凡的女作家很有幫助。它介紹了她的外貌,性格,愛好,鑑賞力,待人接物如何寬厚和真誠,等等。這裡,想引用有關她對於文學事業的態度的一段,我覺得這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多么樸實卻又光彩照人的奧斯丁:“她之所以成為一個女作家,完全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她最初的本意,既不是圖名,也不是為謀利。……她的好幾部作品是在出版以前許多年就創作出來的。她的朋友們費盡唇舌,才說服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因為她雖然尊重他們的判斷力,卻總是懷疑他們對她會有所偏愛。……那些具有識別力的讀者對她的稱讚不時地傳到她耳邊,使她感到十分欣慰。不過,她雖然聽到這樣的稱讚,仍然非常害怕落下不好的名聲,因此,假如她現在還活著的話,儘管她的聲譽愈來愈高,她還是不會同意在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上公開署名的。”
奧斯丁二十一歲時寫成她的第一部小說,題名《最初的印象》,她與出版商聯繫出版,沒有結果。就在這一年,她又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以後她又寫《諾桑覺修道院》,於1799年寫完。十幾年後,《最初的印象》經過改寫,換名為《傲慢與偏見》,《埃莉諾與瑪麗安》經過改寫,換名為《理智與情感》,分別得到出版。至於《諾桑覺修道院》,作者生前沒有出書,以上這三部是奧斯丁前期作品,寫於她的故鄉史蒂文頓。
她的後期作品同樣也是三部:《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都是作者遷居喬頓以後所作。前兩部先後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勸導》,因為作者對原來的結局不滿意,要重寫,
沒有出版過。她病逝以後,哥哥亨利·奧斯丁負責出版了《諾桑覺修道院》和《勸導》,並且第一次用了簡·奧斯丁這個真名。
《愛瑪》是1814年:月開始動筆寫的,1815年3月底寫完。
在這個期間,《曼斯菲爾德莊園》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於是這部《愛瑪》在這一年年底順利地問世了。一年多以後,奧斯丁去世,
《愛瑪》成了她生前最後一部與讀者見面的小說。《愛瑪》被認為可能是奧斯丁最成熟的作品。
 凱特爾這樣評價說:“使《愛瑪》產生感人力量的是簡·奧斯丁態度背後的感情深度和現實主義,為提出這一看法,我們或許已談得相當充分了。她以一種一絲不苟、然而又是熱情洋溢並具有批判眼光的精確性檢驗了她的天地中存在的問題。不可否認,這個天地是狹窄的。重要的問題在於其狹窄性到底關係多大。”他接著指出:“天地狹小其實毫無關係。重要性是不能用題材大小來衡量的。”
 奧斯丁寫的是愛瑪和她活動的那個圈子,但是她關心的是當時的婦女問題。凱特爾的分析十分中肯:
“……這部小說中的巨大道德熱情,同她的其他小說一樣,無疑來自簡·奧斯丁對當時社會婦女問題的理解和感受。這種對婦女地位的關注,使她對婚姻問題的看法富有特色和說服力。這種關切是現實主義的,不帶浪漫色彩,用正統的標準來衡量,是帶有破壞性的。” 愛瑪控制哈麗埃特的婚姻一事,不能說她是從私心出發。
她確實關心和愛護哈麗埃特,我們在本書的許多篇章可以看到她總在為哈麗埃特的婚姻操心,而且從中她自己也得到了啟發。“她出於叫人無法承受的自負,自以為了解每個人的感情秘密;出於不可饒恕的自大,硬要安排每個人的命運。結果證明,她全都做錯了。”她在為人作嫁時,沒有想到自己。可是等到她知道哈麗埃特愛上奈特利以後,她才突然發現自己一直愛著奈特利。故事發展在這裡有了一個急轉彎,她和奈恃利成了夫婦。她原來反對哈麗埃特嫁給馬丁,後來也對他們終於結合感到高興。在愛瑪看來,馬丁不配做哈麗埃恃的丈夫和哈麗埃特不配做奈特利的妻子是同樣的道理。婚姻應當門當戶對,我們今天自然不會同意這種婚姻觀,但是要看到這不正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婚姻關係嗎。奧斯丁提出的解決婦女問題(自然包括婚姻問題)的辦法是嚴肅的,然而表現在她的作品裡又增添了喜劇色彩。在十九世紀初,英國流行著一些感傷小說,奧斯丁現實主義的小說使讀者聞到一股清新的氣息。可是當時英國的文壇對於這位女作家的小說態度卻很冷淡,有的甚至加以貶低,連夏洛蒂·勃朗特都批評奧斯丁說:“她全然不知激情為何物。”只有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獨具慧眼,他寫了第一篇有分量的奧斯丁評論,就是那篇著名的《一篇未署名的關於<愛瑪>的評論》。他向讀者推薦這位女作家,特別介紹了《愛瑪》。他指出作品的優點,他說:“作者對人世的了解,以及讀者一定會認識到的她那種表現人物的特殊的老練手法,使我想起了佛蘭德斯畫派的某些優點。”在他的日記里也有好幾處提到奧斯丁,如1827年9月18日的日記就這樣寫道:“……閱讀了奧斯丁女士的一部小說,消磨了整個晚上。她的作品裡描繪的真實性總是使我感到愉快。的確,它們所描繪的並沒有超出中產階級社會,但是她在這方面確是無人能夠企及的。”
只是像司各特那樣評介奧斯丁的評論當時還不多,在十九世紀奧斯汀沒有得到她在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直到二十世紀情況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評論家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奧斯汀,確定了她經典作家的地位。我國讀者喜歡她的《傲慢與偏見》,它的中譯本成了最暢銷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希望《愛瑪》也能受到讀者的歡迎。
生命之樹常青,有生命力的書也是常青的。
——楊希 金逸 羅文婕 李君宜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儘管本奈特先生在自己太太面前始終堅持說不想去拜訪賓格雷先生,可私下裡一直都在打算著拜會他,並且還成了第一批去拜訪的人中的一個。在他拜訪過後的當天晚上,他太太才知道這事兒。實情是這樣透露出來的——他看到二女兒正在收拾一頂帽子,突然就說:
“但願賓格雷先生會喜歡這頂帽子,莉琪。”
“既然不準備去拜見賓格雷先生,我們何必要在乎他喜歡什麼。”女兒的母親憤憤地說。
“你別忘了,媽媽,”伊莉莎白說,“我們會在舞會上碰到他的,朗格太太不是答應過要把他介紹給我們嗎?”
“鬼才相信朗格太太肯這么做,她自己也有兩個侄女。她是個自私自利、虛情假意的人,我最瞧不起這號人。”
“我也是,”本奈特先生說,“你不指望她來幫忙,這話我愛聽。”
本奈特太太不屑於搭理他,卻又忍不住氣,於是就對一個女兒發起火來。
“別老咳個不停好不好,基蒂,看在上帝的份上,稍稍體諒一下我的神經吧,你簡直快使我的神經繃斷了。”
“基蒂太不懂事了,”女兒的父親說,“咳嗽也不挑個好時候。”
“我又不是故意咳著玩的。”基蒂沒好氣地說。
“你們的舞會定在哪一天,莉琪?”
“從明天算起還有兩個星期。”
“喔,原來如此,”她母親嚷道,“朗格太太可要等到舞會開始的前一天才能趕回來,要這樣,她就來不及把賓格雷先生介紹給你們了,她自己還不認識他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