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定

"二00四年版∶“更”古時的記時單位

基本信息

詞目

更定

拼音

gēng ding

詳細解釋

改訂;修訂。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 賈生 發之。” 宋曾鞏 《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臣伏以陛下,本原《周禮》,參之以有《唐六典》之書,考諸當世之宜,裁以聖慮,更定官制,以幸天下。” 清 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固開美(袁賦正)年翁乎扁以詠,而與參(袁賦誠)復願為更定,可為詳且慮矣。”清 惲敬 《答鄧鹿耕書》:“古者文人集中所刻,時與石本不同,皆由年力俱進,積漸更定,故致如此。”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於字句稍有更定。”
更定的第二個意思
課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2003年版課下注釋為[更定]:更,古代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而並未解釋出“更定”二字的時刻
百度知道中一網友作答: 
2004年版:“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
2005年版:“指凌晨時分……”。
2006年版:“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查閱《辭源》、《辭海》等辭書,均無“更定”這個詞條,於是引發了探究“更定”幾何的興致。
最先想起《孔雀東南飛》中“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一句,《辭源》對“人定”的釋義為“夜深人靜之時”。《古今詩選》注“人定初”為“人剛剛安靜下來的時候”。推理過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嗎?不過,又顯然還缺少說服力。
翻閱《象器箋》讀到一段話:“僧寺於初更五點後,經少時,鳴鐘十八下,名為‘定鍾’,又名十八鍾,正當亥時。凡坐禪至定鍾而止。”《海錄碎事》亦載柳公綽每日與子弟論文,至人定鐘鳴,始就寢。可見,“人定鍾”就是“定鍾”,從亥時相當於如今台北時間的夜間九時至十一時來看,僧人們的“定鍾”就如同我們學校下晚自習熄燈就寢的信號。由此觀之,“定”的“結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結束,而是指五更這段時間的正式來臨,亦即起更已畢 於是,思維可以這樣地疏理,由“定鍾”到“人定鍾”,再到“人定初”。同時也就像層層剝筍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確認為夜間九時左右。
又一文寫到:
明末作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似乎很受教材編寫者的歡迎,不止一種教材收錄了這篇文章,恐怕都沒有預料到,“更定”一詞竟然給很多老師帶來了困惑。
文中說:“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問題出在對文中“更定”一詞的解釋上,以人教版和語文版為例:
人教版(八年級上,2003年一版二刷)說:“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而語文版(八年級下,2003年一版二刷)則說:“指晚上八點左右。古時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每晚八點開始擊鼓報更,稱更定。”一個說是清晨,一個說是入夜,似乎都言之鑿鑿,確實讓人難定取捨。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我想莫過於把這個詞還原到當時環境裡去,看看同時代的作家或者張岱先生本人在其它地方是怎樣使用這個詞的。
我在搜檢《陶庵夢憶》的時候找到幾條,先抄在下面,再加解釋:(為了提供比較全面的語境,引文偏詳)
周墨農向余道閔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訪閔汶水於桃葉渡。日晡,汶水他出,遲其歸,乃婆娑一老。方敘話,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豈可空去?”遲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汶水喜,自起當爐。茶鏇煮,速如風雨。導至一室,明窗淨兒,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余叫絕。(卷三《閔老子茶》)
這段話中有一個明確表示時間的詞對我們的理解至關重要,那就是日晡。日晡即申時,也就是下午三點至五點。作者訪閔是在下午三至五點前後。交談過程中閔汶水曾經外出,回來的時候“更定矣”,作者還沒有走,說要等著喝閔先生煮的茶。“汶水喜,自起當爐”,更重要的是“燈下視茶色”,這說明已經從下午到掌燈時分了。由此推測,更定指的應該是入夜的時候。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卷五《虎丘中秋夜》)
傒僮下午唱《西樓 》,夜則自串。傒僮為興化大班,余舊伶馬小卿、陸子云在焉,加意唱七出,戲至更定……(卷七《過劍門》)
是日,月正望,日沒月出,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與策杖而下。行未數武,半山嘄呼,乃余蒼頭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輩遇虎失路,緣山叫喊耳。余接聲應,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數十把,大盜百餘人,過張公嶺,不知出何地?”吾輩匿笑不之語。 (卷五《爐峰月》)
《虎丘中秋夜》中說由“天暝月上”至更定,《過劍門》則說從“下午”到更定。《爐峰月》先說望日晚間的事情,次日再提的時候則曰“昨晚更定”。
由此推斷, 語文版的解釋大致是正確的。後來看到人教版(2006年一版四刷)重新作出了解釋,“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這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原來沒有什麼證據的時候我曾經寫下這樣的推測:“據我的分析,還是人教版的解釋更合情理。因為根據,作者等到天黑以後才出去看雪,冬天不比三伏夏日,八點左右還沒有特別黑,冬天黑得早,這時才出去看雪,多少有點匪夷所思。不過還是心裡沒底,誰敢說我們的張先生不是痴到入夜觀雪的風流相公呢?”由此看來,張先生的確是痴絕的風流相公了。
作者及通訊方式
葛明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研員
唐山市西山道15號 063000
文章引用自:
考證二:
課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文本對句中“更定”一詞,三年的版本出現了三種註解,現容筆者謄錄於此。
二OO四年版:“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
二OO五年版:“指凌晨時分……”。
二OO六年版:“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查閱《辭源》、《辭海》等辭書,均無“更定”這個詞條,於是引發了探究“更定”幾何的興致。
最先想起《孔雀東南飛》中“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一句,《辭源》對“人定”的釋義為“夜深人靜之時”。《古今詩選》注“人定初”為“人剛剛安靜下來的時候”。推理過去,“更定”不就是“人定”了嗎?不過,又顯然還缺少說服力。
翻閱《象器箋》讀到一段話:“僧寺於初更五點後,經少時,鳴鐘十八下,名為‘定鍾’,又名十八鍾,正當亥時。凡坐禪至定鍾而止。”《海錄碎事》亦載柳公綽每日與子弟論文,至人定鐘鳴,始就寢。可見,“人定鍾”就是“定鍾”,從亥時相當於如今台北時間的夜間九時至十一時來看,僧人們的“定鍾”就如同我們學校下晚自習熄燈就寢的信號。由此觀之,“定”的“結束”之意,不是指五更的結束,而是指五更這段時間的正式來臨,亦即起更已畢。
於是,思維可以這樣地疏理,由“定鍾”到“人定鍾”,再到“人定初”。同時也就像層層剝筍似的,可以把《湖心亭看雪》文中的“更定”確認為夜間九時左右。
有句名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行嗎?”看來我們讀書、備課都得用心,否則很多事就會難以明白。
考證三:
“更定”為何時
河南濟源林一中 董延平
那天,我和幾位同事在辦公室爭論“更定”是什麼時候.爭論的結果是各持一詞,無功而返’.為了弄清這個疑團,事後,我又翻找了近三年的教科書。
二00四年版∶“更”古時的記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
二00五年版∶“指凌晨時分……
二00六年版∶“指出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三年里三個定論,我越來越糊塗拉,不知道怎樣理解“更定”的確切解釋。
我沒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但據我的主觀分析,我還是認為二00五年版的結果更和情理。因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霧淞吭碭……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此句中“霧凇”一詞的意思最為重要,曾鞏在《冬夜即事詩》中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松。據此句咱們可以知道當時的空中被白氣瀰漫,如果是在晚上,作者何能看到影子?還能看到“長堤一痕”?除非我們的張先生拿有紅外線望遠鏡
另外作者等到天黑以後才去看雪也有點不對頭,冬天不比三伏夏日,八點左右天還沒有特別黑。冬天黑的早這時才出去看雪多少有點匪夷所思,話又說回來拉,誰敢說我們的張先生不是痴到入夜觀雪的風流相公呢?
明 張岱《湖心亭看雪》文中說:“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在對文中“更定”一詞的解釋上,有兩種版本.
人教版(八年級上,2003年一版二刷)說:“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而語文版(八年級下,2003年一版二刷)則說:“指晚上八點左右。古時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每晚八點開始擊鼓報更,稱更定。”一個說是清晨,一個說是入夜,似乎都言之鑿鑿,確實讓人難定取捨。怎么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這個詞還原到當時環境裡去,看看同時代的作家或者張岱先生本人在其它地方是怎樣使用這個詞的。
在搜檢《陶庵夢憶》的時候找到幾條,先抄在下面,再加解釋:(為了提供比較全面的語境,引文偏詳)
周墨農向余道閔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訪閔汶水於桃葉渡。日晡,汶水他出,遲其歸,乃婆娑一老。方敘話,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豈可空去?”遲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汶水喜,自起當爐。茶鏇煮,速如風雨。導至一室,明窗淨兒,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余叫絕。(卷三《閔老子茶》)
這段話中有一個明確表示時間的詞對我們的理解至關重要,那就是日晡。日晡即申時,也就是下午三點至五點。作者訪閔是在下午三至五點前後。交談過程中閔汶水曾經外出,回來的時候“更定矣”,作者還沒有走,說要等著喝閔先生煮的茶。“汶水喜,自起當爐”,更重要的是“燈下視茶色”,這說明已經從下午到掌燈時分了。由此推測,更定指的應該是入夜的時候。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卷五《虎丘中秋夜》)
傒僮下午唱《西樓 》,夜則自串。傒僮為興化大班,余舊伶馬小卿、陸子云在焉,加意唱七出,戲至更定……(卷七《過劍門》)
是日,月正望,日沒月出,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與策杖而下。行未數武,半山嘄呼,乃余蒼頭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輩遇虎失路,緣山叫喊耳。余接聲應,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數十把,大盜百餘人,過張公嶺,不知出何地?”吾輩匿笑不之語。 (卷五《爐峰月》)
《虎丘中秋夜》中說由“天暝月上”至更定,《過劍門》則說從“下午”到更定。《爐峰月》先說望日晚間的事情,次日再提的時候則曰“昨晚更定”。
考證四:
商榷:關於《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
又細讀明末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忽然對“是日更定”一句有了興趣。首先是讀音問題.記得說書人在武俠小說里提到夜行人時,總是說:他穿上夜行衣靠,準備在三jing天動手。或是我們常聽到的:打jing的。如此說來,“是日更定”中的“更”字就應該讀成jing了。當然,全無考證。
另外,“更定”到底是什麼時間?記得初讀此文時,我憑感覺認為這是張岱起大早去湖心亭看雪,但看課下注釋發覺“更定”中的“更”並無確切解釋,只說:“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完了,結束。”那可能是二00四年的事情了。而今天,我又看八年級教材,發現課本中對“更定”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我不禁疑惑,於是立即看教參,發現教參上對“更定”做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指凌晨以後。”那么,到底誰的說法是正確的呢?
其實,我比較認同“凌晨以後”這個解釋。因為從常理上講,冬天晚上八點以後已經太黑了,那么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即使張岱心裡再不痛快,也不至於冒著嚴寒去湖心亭吧。另外,天那么黑,怎么看到“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的呢?
請教各位看客。
考證五: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有關《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的疑惑
今日始教《湖心亭看雪》,在與學生的合作探究中,赫然發現一個問題,作者張岱“看雪”的時間“更定”究竟為何時?
魯教版四年制第四冊《湖心亭看雪》有這個詞的解釋,課下注釋和教參是不同的。
更定,課下注釋解釋為:初更開始(課本135頁,後又補充:晚上八點鐘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叫做更定)。教參解釋為:凌晨後(教參232頁);凌晨時分(教參234頁)。
查網上人教版資料,釋義都支持教參的解釋。請看:
人教課本:定,完了,結束。
人教教參: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裡,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么,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著避世的幽憤嗎?
其實,人教版教參本身即有矛盾,前說“‘更定’者,凌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又說“竟有人夜深出門”,這又當何理解?
實際上,從文章的內容上看,作者“痴”在“大雪三日”後“看雪”,能在什麼時間呢?理論上說,晚上去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是“痴”人啊。在《老殘遊記》中就有“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的雅興,《世說新語》中也有“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雪夜訪戴”的佳話,對於文人,不可以以“常理”、“常人”的想法去考量,尤其是作者“都說相公痴”,為何不可以以“無我”寫“有我”。但從情理上說,於“晚八時”左右似不太可能,畢竟西湖面積並不太大,(余住西湖)坐船賞玩,不需要多長時間(筆者去過),且還要能夠看到“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的景色,於此,怎樣能看到呢,尤其是“上下一白”?此外,還有一處細節“爐正沸”,試問:如在“十二月”,晚八時,如何能夠看到“爐正沸”呢?
如此,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有“月光”(當時不可能有其它照明設施),有嗎?原文有“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的句子,“崇禎五年”指公元1632年,其時“十二月”當指我國農曆臘月。查萬年曆,公曆 1633 年1月10日到2月7日恰為臘月初一至二十九,但已然是崇禎六年,繼續查,“崇禎五年”指公元1632年,那就只能是年初了,是年前閏冬月,公曆1632年,臘月初一為1月21日,臘月三十為2月19日。故所記時間當如此。有月光的時間,多應為陰曆十五前後,故其中2月4日為陰曆十五,恰為立春,並五九第九天,有可能是雪後。無奈沒有當時西湖天氣的記錄,無法求證。
另外,對於此句,也有其它版本,如“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區別,“是日,更定矣”,句中的“矣”字的運用,多可能譯作“了”,更可能說明是“更聲結束了”,
查《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定”的義項中沒有“完了,結束”,反倒有一個“確定”與魯教版的解釋相通。
查《現代漢語詞典》,“定更”一詞的釋義和魯教版課本課下注釋相同。
顯然,這兩部工具書的釋義是支持魯教版課本的注釋的。可是,為什麼魯教版的教參不和課本解釋保持同步呢?人教版教材的解釋是望文生義,還是另有依據呢?是作者的“痴”情使然,還是編者的當然臆想?是歷史的真實亦或是我們的自作聰明?
敬請專家予以解答。
考證六:
教版語文2005年4月第6次印刷的版本中入選了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一篇敘事散文《湖心亭看雪》,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拿的意思注釋解釋為撐、劃,這無可厚非。可是2006年5月第10次印刷的版本中將拿字改成了拿,注釋中標註它的讀音為nu。筆者查閱了古漢語詞典拿可以寫成拏,但是它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na,而且它的意思就是撐(船)劃(船)。由拿到拿即使是尊重原文創作讀音也應為na而非nu。此是其一。
其二,原來的版本中對更定是這樣解釋的:凌晨時分。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新的版本中注釋改變為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對這個詞語的解釋到底哪個版本是正確的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表格: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點至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點至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點至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點至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點至5點
如果按照原來的版本更定應該是凌晨時分5點左右,冬天的這個時間天色雖然還有些昏暗,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襯下應該是可以依稀見其輪廓的。這從文中的雪景描寫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文中這樣寫: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可以說這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作者的描寫很符合這個時間段目之所及的範圍。新的版本理解為晚上八點左右,就是初更以後。冬天晚上的這個時間段天色很昏暗了,目之所及的範圍很是受限,但是當時可是大雪之後,雪的出現又會削弱這種昏暗,所以看東西時也不至於辨析不清。如此說來兩種說法皆可了,可是作者去湖心亭只能是擇其中一個時間去的,所以這兩者中必存其一,孰是孰非呢?筆者也有些困惑,不過後來在古漢語詞典中翻閱了定字的解釋,確實有止,停的意思。現在不妨再來看看張岱的性情,他有避世的憂憤和孤傲的情懷。定是選擇一個不見別人也不想被別人撞見的時刻來尋找與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靈歸宿。冬天的晚上八點和凌晨五點哪個時間段更少見人呢?西湖是著名的旅遊盛地,不排除遊人在晚上八點夜賞西湖的可能,可是在凌晨五點時分,遊人出來賞景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吧。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推測這個時間還是夢酣之時啊!只有如張岱這樣客居他鄉又具脫俗性情的人夜才難寐啊,不然張岱到了湖心亭見到金陵二客後不會藉助客的大喜之言來抒發心中的無限欣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是遺世獨立的張岱內心極溫暖的心聲啊!如此說來,原來版本的解釋更加符合實情些,也更具人情味些。
以上理解只是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望同仁不吝指教。
考證七:
古時一夜分五更,晚上八點鐘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叫更定。由此可知,凌晨後的解釋是不正確的。:)
另外是對那個論據--就是學生認為凌晨1點天很黑。我覺得這個論據有誤,因為課文中只說十二月,沒有說是哪一天,那么在有月的夜晚,天色會很亮的。加上山水雪的反光,不用點燈也能看很遠的東西。所以,凌晨1點天未必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