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風

暑溫病,因熱盛而出現昏迷抽搐症狀的,稱為“暑風”或“暑痙”。表現為突發高熱、神志不清、面赤、口渴、小便短赤,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手足抽搐。暑邪每多挾濕或痰濕互阻,如濕盛的,胸悶噁心,大便溏泄;痰濕互阻的,喉間痰鳴、面色垢晦、舌苔厚膩等。

基本信息

書籍記載

《醫源資料庫》暑風,病名。

①指中暑後手足攣搐,甚則不知人。《傷寒指掌》卷四:“暑月病久,忽然手足攣搐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宜栝樓;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先病熱,服表散藥後,漸成風病,譫語,狂呼亂走,氣力百倍,此亦暑風……宜解散化痰,不可汗下,宜竹葉石膏湯去參、術加黃連、知母。”可見於中暑重證或感染性疾病因高熱而波及中樞神經者。②指暑月有身癢刺痛,甚則赤腫的病證。戴思恭認為上述證候“亦名暑風。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暑風而加以吐瀉兼作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貼,加全蠍三個。”③即中暑。見《醫碥》卷一。何夢瑤謂:“中暑,或名暑風,以與中風相似也。”參見中暑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