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瀉

暑瀉,熱瀉的一種。因感受暑熱之邪所引起。主要症狀有瀉下如注,或瀉出粘稠,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脈濡數等。

記載

暑瀉,病名。見《丹溪心法·泄瀉》。又名暑泄。《證治要訣》卷八:“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症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沈金鰲論述暑瀉“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於口齒,傷於腸胃,數日間其邪即發,或挾食,或挾濕,以致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瀉如水直注,日夜無度。宜以炒黃連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飲。久者,暑邪留於三焦腸胃之間,以致久而成泄,所瀉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如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龍丸。此新久之別也。而其症之所現,雖同屬暑瀉,其為治又有當分辨者。如暑傷心脾,嘔吐泄瀉,或霍亂轉筋,及浮腫瘧痢,宜六和湯;如暑熱引飲過多,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宜大順散;……若不過受暑而瀉,別無他故,則惟清暑足矣,宜清暑十全飲香薷湯……”(《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參見熱瀉、暑泄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