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范村

景范村

景范村隸屬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地處鎮政府東北邊,該村國土面積33.08平方公里,海拔1190米,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1380毫米,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本信息

(圖)景范村景范村

景范村隸屬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地處鎮政府東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71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公里。東鄰太忠鄉,南鄰斗閣村,西鄰北屯村,北鄰董報村。轄蓮花、河東街等10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67戶,有鄉村人口3059人,其中農業人口3059人,勞動力146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12人。

村情概況

(圖)進村道路進村道路

景范村現有農戶767戶,共有鄉村人口3059人,其中男性1460人,女性1599人。其中農業人口30157人,勞動力1462人。該村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74人、彝族1299人,其他民族66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97人,參合率97.97%。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全村國土面積33.08平方公里,海拔1190米,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138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55.60畝,人均耕地 1.13畝,林地4647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79.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17元。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圖)山林山林

景范村有耕地總面積3455.60畝(其中:田1561畝,地 1894.60畝),人均耕地1.13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 等作物;擁有林地464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芒果、茶葉等經濟林果;有養殖面積434.64畝。

基礎設施

(圖)太陽能太陽能

景范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50戶通自來水,有195戶飲用井水。有767戶通電,有57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5.36%和88.6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9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0戶(分別占總數的95.19%和32.54%)。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0.7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4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14輛,機車26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40畝,有效灌溉率為44.5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86戶;裝有太陽能農58戶;建有小水窖 2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90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有30戶居住磚木結構;有719戶居住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圖)蔬菜種植蔬菜種植

景范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79.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1.05萬元,占總收入的30.56%;畜牧業收入169.34萬元,占總收入的13.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61頭,肉牛243頭,肉羊174頭);漁業收入372.76萬元,占總收入的29.13%;林業收入72.07萬元,占總收入的5.6%;第二、三產業收入78.24萬元,占總收入的6.1%;工資性收入89.6萬元,占總收入的0.7%。農民人均純收入281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7.8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人(占勞動力的5.47%),在省內務工57人,到省外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圖)蠶桑蠶桑

景范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本縣內外。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1.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7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和蔬菜產業。擁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有456人 。

文化教育

(圖)學校學校

景范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414平方米,擁有教師15人,在校學生438人,距離鎮中學3.7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8人,其中小學生280人,中學生15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圖)陶府遺蹟石人陶府遺蹟石人

景范村位於景東縣城的東北方向,座落在哀牢山腳,川河東岸的一個小壩子裡,距景東銀生古城4公里。一條與貫穿縣境南北的大溝的橫穿景范村而過。 景范村豐富的水利資源為景范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景范的蔬菜連片種植百畝以上,縣城三分之一以上的蔬菜供應出自景范;景范的水產養殖在全縣範圍內無論是規模還是總產量均排第一。如鏡大片漁田倒映著村莊,是一個真正的“漁米之鄉”。說到水產養殖,景范的養殖協會己進入雲南省百強農研會,景范的水產養殖,水源來自清澈的川河,魚產品新鮮味美,除保證縣城供應外,己銷往南澗、南華、下關、大理、鳳慶、鶴慶、麗江、鎮沅等縣,是一顆剛升起的新星。

景范歷史悠久,有名的陶府府第就在景范。明代初年,因景東境內的統治者俄陶被明皇帝賜姓“陶”並任景東知府,後世襲25代知府,統治長達500多年,故稱“陶府”。陶府家宅原建於御筆山,因景東是明代重鎮,明軍調軍屯守景東後,陶府讓出原府第及萬畝良田,遷至川河對面的鳳山另做家宅,鳳山也就是今天景范村的老乾院一帶。在陶府遺址中,挖出各種珍貴文物,陳列在縣文化館供人參觀和學術研究。圖中的石人就是陶府家石人石馬群的殘留。傳說此石人在陶府久了,有了神性,半夜私自出去偷情約會,因天亮未歸而只能永遠的站在門外。傳說歸傳說,但陶府幽遠的歷史由此可見一斑。

村務成績

景范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3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56畝。年末集體總收入0.55萬元,有固定資產2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

相關問題

景范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灌溝老化,排灌困難。
2、道路路面未硬化,交通不便。

景范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繼續發展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大力發展蠶桑甘蔗、茶葉產業;發展養殖業,養豬3827頭、牛300頭、羊96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82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2817元增加到30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