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浙江省舟山市]

普陀區[浙江省舟山市]
普陀區[浙江省舟山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陀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群島的東南部。由本島東南端的勾山、沈家門、大展和螺門,以及桃花、六橫、蝦峙、登步、朱家尖、普陀山、葫蘆、螞蟻和中街山列島等454個大小島嶼組成。北為黃大洋,與岱山、嵊泗2縣隔海相望,西連定海區,南靠大目洋,與象山半島遙相對峙,東臨公海。總面積673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45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271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沈家門街道北安路255號,郵編:316100。代碼:330903。區號:0580。拼音:Putuo Qu。普陀區轄5個街道、5個鎮、3個鄉:沈家門街道、勾山街道、東港街道、朱家尖街道、展茅街道;六橫鎮、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普陀山鎮;白沙鄉、登步鄉、螞蟻島鄉。

基本信息

概況

普陀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群島的東南部。由本島東南端的勾山、沈家門、大展和螺門,以及桃花、六橫、蝦峙、登步、朱家尖、普陀山、葫蘆、螞蟻和中街山列島等454個大小島嶼組成。北為黃大洋,與岱山、嵊泗2縣隔海相望,西連定海區,南靠大目洋,與象山半島遙相對峙,東臨公海。總面積673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45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6271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沈家門街道北安路255號,郵編:316100。代碼:330903。區號:0580。拼音:Putuo Qu。普陀區轄5個街道、5個鎮、3個鄉:沈家門街道、勾山街道、東港街道朱家尖街道、展茅街道;六橫鎮、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普陀山鎮;白沙鄉、登步鄉螞蟻島鄉

普陀,佛教《華嚴經》中“一朵美麗的小白花”之意。她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東南部,因境內佛教勝地普陀山而得名,是舟山市的一個市屬區。全區共有大小島嶼455個,有人居住的有32個。全區轄4鎮3鄉5街道,區治沈家門街道。總人口31.9萬人,面積672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6269.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458.6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831.43千米,是海洋大區,陸地小區。
普陀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全國沿海要衝、舟山漁場中心。背靠滬、杭、甬等大中城市,面臨遼闊海洋,與台灣基隆港、日本長崎港、韓國仁川港相對。自然資源豐富,漁業發達,港口優良,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素有“東海明珠”之稱。

歷史沿革

舟山市普陀區舟山市普陀區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舟山開始設定翁山縣,現在普陀縣境內。
大曆六年(771年)廢翁山縣,設鄧縣。
宋熙寧六年(1073年)舟山設定昌國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昌國縣升昌國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設昌國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並為昌國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昌國州降為昌國縣。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廢昌國縣,轄地歸定海縣。舟山設定中中、中兩個千戶所。普陀山境內設路口嶺(現在蘆花鄉境內)。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舟山設定定海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定海直隸廳為定海縣,普陀隸屬定海縣。
1950年屬定海縣。
1953年析建普陀縣。
1962年復置普陀縣。
1987年改為舟山市普陀區。
1996年,轄10個鎮、8個鄉。
2013年8月29日,全區轄5鎮4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6月19日,舟山市普陀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峧頭鎮、台門鎮、雙塘鄉,合併設立六橫鎮,轄85個村、2個社區,駐原峧頭鎮政府駐地。撤銷湖泥鄉,併入蝦峙鎮,轄20個村,駐地不變。撤銷螺門鄉,併入展茅鎮,轄16個村、1個居委會,駐地不變。撤銷沈家門鎮、勾山鎮、葫蘆鄉,其行政區域由普陀區政府直轄。在此區域調整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事宜由舟山市按有關規定辦理。
2001年7月,普陀區將全區原10鎮8鄉撤併為7鎮4鄉3個街道。
2002年,普陀區轄3個街道、7個鎮、4個鄉,23個社區、7個居民區、199個行政村: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勾山街道、六橫鎮、朱家尖鎮、展茅鎮、桃花鎮、蝦峙鎮、普陀山鎮、東極鎮、白沙鄉、登步鄉、佛渡鄉、螞蟻島鄉。
2007年10月,普陀區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朱家尖鎮、展茅鎮建制,分別設立朱家尖街道辦事處和展茅街道辦事處;撤銷佛渡鄉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六橫鎮管轄。
2013年8月29日,普陀區調整鄉鎮、街道行政區劃:撤銷白沙鄉、朱家尖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朱家尖街道。調;撤銷登步鄉、螞蟻島鄉、沈家門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沈家門街道;撤銷勾山街道和東港街道,合併成立新的東港街道。

區劃詳情

2013年,全區共有大小島嶼455個,有人居住的有32個。全區轄5鎮4街道(普陀山鎮、六橫鎮、桃花鎮、蝦峙鎮、東極鎮、沈家門街道、東港街道、朱家尖街道、展茅街道),政府駐地東港街道東港昌正街169號。

地理環境

普陀區普陀區
普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東南部。界於北緯29°32'-30°28',東經121°56'-123°14'。因境內佛教勝地普陀山而得名。我區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聚匯處,臨近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對外開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寧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溫州265公里,與台灣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長峙港852公里,離韓國仁川港897公里,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全區共有大小島嶼454.5個,其中有人居住的30.5個。 海岸線總長831.43千米,總面積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6271平方公里,陸域面積459平方公里,是一個海洋大區,陸地小區。
普陀屬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冬暖夏涼,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 ,最冷為1月份,平均溫 度5.5℃ ,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9℃,常年日照時數2150.7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動積溫5009.6℃,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屬濕潤或半濕潤地區。

環境資源

海產資源

普陀海域遼闊,海水和海塗資源豐富,含舟山漁場內中街山、洋鞍兩漁場,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有海洋生物1100餘種,尤其漁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其中魚類140種,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鰳魚、鯧魚、馬蛟魚、鰻、比目魚為主,隨著資源變化,作業調整,拓展魚場,馬面魚、鮐參魚及鯛類已成為主捕魚類。蟹蝦類亦有40餘種,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鷹抓蝦為主。海水養殖面積2006年達5.67萬畝,主要養殖紫菜、海帶、蛤、蟶子、對蝦、蟹和魚類,其中大黃魚的人工養殖成功,是海產養殖技術的一大突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養殖金獎。由於普陀區境內島嶼周圍多灘涂,塗坡平坦蓄水滲漏性小,適宜海鹽生產。2005年在產鹽田總產量4.31萬噸。

深水良港

普陀區境內島嶼星羅棋布,海島岸線彎曲,岙口、岬角環列,形成眾多港口、港灣、水道,且島嶼環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凍,加之多泥質粉砂或粉砂質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設施,其避風性能、錨地良好。據探測,全區12-20米水深岸線44公里,區域內有各類船舶修造企業54家,分布在馬峙、魯家峙、朱家尖、桃花、蝦峙、六橫等島,是建設深水泊位,泊航巨輪的理想港區。國際航道--蝦峙門航道可供15萬噸載輪自由進出,20萬噸載輪候船進出。
國內外著名的沈家門漁港則是舟山漁場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國最大的漁港,與挪威卑而根港、秘魯卡亞俄港合稱世界三大民眾漁港。其長11.5公里,寬0.19-0.17公里,為東西走向多口門的峽型天然良港,港域320萬平方米,水域185萬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質粉砂,是理想的漁輪錨泊、避風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漁汛旺季,國內沿海各省市的近萬艘漁船雲集,避風、修理和補給生產、生活資料。沿港岸設有船廠、柴油機廠、錨鏈廠及石油、漁網、漁機等為漁業生產服務的企業百餘家。目前,沈家門港已是客貨運輸綜合性港口。

旅遊產業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家尖、“東方漁都”沈家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觀、漁村風情、海濱度假、海鮮美食等豐厚的旅遊資源。其中自然景觀以海、沙、山、石、洞、礁等為主,類型眾多。沙灘資源得天獨厚,沙灘面積占浙江省沙灘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各島嶼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經地殼運動和海水侵蝕,形成千姿百態的山石景觀和海礁景觀, 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區、南天門景區、朱家尖的白山景區、桃花島的安期峰景區,以及東海前哨東極島的東福山等最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影。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鵰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十里漁港"沈家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近年來更以海鮮夜排檔聞名遐爾。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年末全區家庭總戶數111008戶,戶籍人口321922人,其中城鎮人口165398人,占總人口的51.4%。按性別分,男性159837人,女性162085人,男女性別比為98.61:100。60周歲以上人口為75962人,占總人口的23.6%。全年出生人數2036人,死亡人數235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97‰。遷入人口2934人,遷出人口3491人,人口機械增長率-1.73‰。

民族

主要民族為漢族,約占普陀區常住人口的98.98%。少數民族個數和人口數量呈強勁增長態勢,據普陀區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常住人口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0.06萬人增加到0.28萬人,十年增長0.95倍,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從0.06%提高到0.25%。常住的少數民族人口中,人數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依次為苗族、土家族、回族,分別為0.07萬人、0.07萬人和0.02萬人,超過125人的有彝族0.17萬人、布依族0.15萬人。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舟山市普陀區舟山市普陀區
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縣(區)稱號,1998年列入沿海經濟開發區。
2007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27.5億元,增長18.0%;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0元,增長18.0%;實現財政總收入12.9億元,增長5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2億元,增長52.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2億元,增長2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2元,增長16.7%;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61元,增長17.3%,其中漁民人均純收入9838元,增長14.6%,農民人均純收入9720元,增長19.2%;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0.06‰;能耗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均實現預定目標。
穩中求進的海洋漁業
作為全國的重點漁區,海洋漁業是普陀經濟的重要基礎。2006年全區漁業總產量49.53萬噸,總產值31.49億元。漁農產業穩步發展,實現漁農業總產值33.53億元,比2002年增長25.7%;漁業總產量49.53萬噸,比2002年減少2.7%;漁業總產值31.49億元,比2002年增長28.7%。四年共報廢拆解漁船918艘,分流捕撈漁民4525人,投入漁業基礎設施建設1.7億元。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建立了一批有機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區三次產業比例從25.5:33.3:41.2 調整到15.5:40.7:43.8,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突出,第三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普陀境內海塗、淺海水流通暢,海水營養鹽豐富、生物含量高,是魚、蝦、貝類養殖的良好場所。可供開發利用的淺海、灘涂,圍塘面積達12萬畝。深水網箱、高標準圍塘等養殖新方式、新技術得到推廣,全區養殖面積5.32萬畝,其中大黃魚的全人工養殖成功,是水產養殖技術的一大突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養殖金獎。
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突出
2007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95.1億元,增長3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8.3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81.1%;完成工業性投入20.1億元,增長33.5%。臨港工業取得重大突破,產值達到174億元。船舶工業蓬勃發展,實現產值82.2億元,增長147.4%。產業重心逐步由修船業向造船業過渡,全區船舶工業塢容量達到150萬載重噸,年造船能力達到70萬載重噸。中遠船務、歐華造船、鑫亞船舶、東海岸船業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海洋工程平台、5000車位汽車滾裝船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相繼投入生產。船舶配套業穩步發展,產業鏈進一步拉長。水產品加工業穩中有升,實現產值85.2億元。水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業集聚能力不斷提升,精深加工比例達到42.3%,品牌戰略和大企業集團培育戰略成效顯著,支柱產業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臨港化工業穩步發展,小郭巨重化工產業區被列入省石化產業發展布局規劃。
旅遊業取得長足進步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家尖、““東方漁都”沈家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觀、漁村風情和濱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鵰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去年央視《射鵰英雄傳》在桃花島拍攝,使桃花島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十里漁港”沈家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民眾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近年來更以海鮮夜排檔聞名遐邇。2007年共接待遊客525.6萬人次,創旅遊收入35.6億元,分別增長13.1%和16.3%。
方興未艾的開發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認真貫徹江澤民總書記“開發海洋,振興舟山”和李鵬總理“擴大開放,繁榮舟山”的題詞精神,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發展。根據不同功能,分別規劃建設了沈家門海洋生物工業園區、勾山海島產業化園區,展茅豐島工業園區和六橫工業園區,假以提升工業化和推進城市化。省級東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圍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線7.2公里,建成可容納5萬人口的現代化濱海新城。“十五”期間,普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13億元,完成了沈家門港疏浚、東港海濱公園、蝦峙漁港防浪堤工程、六橫殯儀館項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處理工程等一批重點、實事項目。專業市場培育也已初見成效,2005年舟山國際水產城被評為全國首家水產行業“四星”級文明市場,實現水產品交易量30.19萬噸,交易額32.1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8%和5.3%。早在1996就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部編入《中華之最》大典,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這些都將為普陀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區的文化設施上了新的台階,漁農村民眾文化事業蒸蒸日上,文藝創作碩果纍纍;圖書館(室)建設迅速發展;文物已經得到保護;文化市場繁榮有序。1995年我區被省文化廳評為浙江省文化模範地區。1997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萬裡邊境文化長廊》建設成績顯著地區。2005年被省政府評為第五批省級文化先進縣(市、區)。 

文化設施

城區的文化設施初具規模。專業電影院——海濱影都,面積2360平方米,軟席964座;專業演出場所——沈家門劇院面積3127平方米,1200座。經幾次擴建、改造設備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文化館面積1200平方米,青少年宮面積1500平方米,工人文化宮3500平方米。這些設施,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普陀體育館占地40畝,主體工程面積7341平方米,局部網架結 構,層高22.09米,能容納2200名觀眾 ,總投資近3000萬元,建築雄偉,有專業地板、玻璃鋼座椅、進口組合音響和先進的電子顯示屏,設施齊全,是符合承接國內、國際賽事。集籃球、排球、桌球、武術、體操體育運動項目和大型文藝演出的標準場館,國家體育總局伍紹祖局長為“普陀體育館”題寫館名。
區圖書館是由原文化館圖書室發展起來的,現有館舍面積1100平方米,藏書11.7萬冊,持證讀者3100多人,97年起實行了外借自動化管理,94年經考核被文化部定為二級圖書館。全區17個鄉鎮文化站都建立了圖書室,共擁有藏書88500餘冊。其中萬冊以上圖書室3個,8000冊以上的圖書室5個。

文藝創作

在新時期中,各個藝術門類總計創作了文藝作品3500餘件,其中在省以上展出、發表、演出,獲獎的1200件。文學作者閻受鵬的《五彩潮》、《迷人的海螺》、《千島拾翠》,徐國平的《白雀寺的傳說》,陳桂珍的《愛心慈航》出版發行。美術作者陳乃秋的電影海報《十字街頭》獲全國展出一等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水彩畫《琵琶女》、《長坂坡》,油畫《一幅有染漬的繡品》等百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朱仁民的中國畫《在公海上團聚》於80年入選全國青年美展,版畫《擒龍王》入選中國首屆藝術節美展,獲首屆中國風俗畫佳作獎,他曾於89年赴新加坡舉辦個展、講學。
姜聲慧的油畫《搖籃》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民間繪畫創作已形成創作群體,建有三個基地,中央電視台“書壇畫苑”95年曾拍攝過《普陀漁民畫》專題,並在中央電視台二套、三套播出。兒童畫創作,培訓已蔚為風氣。88年8月赴杭州,91年5月赴北京展出。攝影作者章國鷹的《急!急!急!》、《安塞腰鼓》、《乾旱人類最大的威躡》等在國內外展出獲獎。吳萍兒、李玲玲、林卿華創作的舞蹈《曬鹽》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趙幼雲創作的小品《起航》獲'98曹禺文學獎、小戲小品二等獎,陳樹永創作的小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獲'99曹禺文學獎、小戲小品三等獎。

鄉鎮文化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政府加大了對鄉鎮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至今17個文化站已普及了文化活動樓。總計面積11170平方米,平均657平方米。其中1000-2554平方米的文化樓6座,500-800平方米的5座。原計畫的4個“浙江東海文化明珠鄉鎮”的任務已經完成,8個“舟山海島百花鄉鎮”已完成了6個。民眾性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豐富多彩,活動的規模、質量極大提高。

文化市場

我區文化市場管理從1987年9月整頓檯球開始,1990年成立了區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鄉鎮成立了管理領導小組。至今區文廣局有5組成的專職稽查隊伍,配備了汽車、機車和通訊設備。目前全區有7個經營項目,564個經營集體和個人。現在全區文化市場管理網路齊全,經營布局合理,管理有序。

文物保護

1989年,區政府發文,公布了桃花的《白雀寺》、《桃花革命烈士陵園》;沈家門的《天豐寺》、《青龍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天主堂》;展茅的《龍宮》、《翁氏宗祠》;六橫的《朝聖廟》、《詩公廟》、《蒼洞廟》、《浙東第一功摩崖題記》等十一處文物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區政府又發文公布了台門《張煌言蒙難處》、《凝波廟》;東極的《陳財伯墓》;桃花的《聖岩寺》;沈家門的《接待寺》;展茅的《柴家老宅》為第二批區級文保單位。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年末全區共有中國小校2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全年招生964人,在校學生2912人;職業高中1所,全年招生467人,在校學生1545人;國中9所,全年招生1811人,在校學生5815人;國小12所,全年招生2589人,在校學生14482人。幼稚園39所,全年招生2781人,在園幼兒8600人。
2015年,全區3—5周歲幼兒入園率99.67%,學前一年入園率、國小入學率、國中入學率均為100%。全區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99.83%,19周歲人口高校毛入學率86.29%,教育城市化率82.23%。全年自學考試報名271課次,畢業3人。國小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比例97.82%;國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94.69%;普通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100%,其中研究生學歷比重為9.74%。

科技發展

2015年,全區財政投入科技經費9008萬元,比上年增長9.2%。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共125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4項,市級5項。全年科技成果數15項,其中獲市級政府獎勵的科技成果7項,申請專利519件,授權364件。

醫療衛生

加快醫療衛生服務下降幅度分別為2.3%和2.5%,同時藥占比下降10%。在即將召開的全省醫改工作會議上,普陀區將作為全省唯一縣(區)代表介紹推廣基層醫改工作經驗和模式。創新惠民便民服務舉措。積極構建門診醫生工作站、雙向轉診、遠程會診、代辦預約掛號、簽約服務等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在有人居住的每個懸水小島和偏遠村莊設立醫療點,採取落實社區責任醫生、配備責任醫生助理、定期巡回醫療等個性化服務,保證海島居民均等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2015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5個,其中醫院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4個,村衛生室73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100%。合計衛生技術人員257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99人,註冊護士844人。醫療床位數179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數5.57張。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3.15%,計畫生育率98.01%,7歲以下兒童保健覆蓋率98.06%,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8.4歲。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區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128個,引導和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985人,轉移漁農民就業培訓1262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數2553人,登記失業率為3.2%。漁農村從業人員數11.83萬人,同比減少0.15萬人。其中,從事一產的從業人員3.14萬人,從事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8.69萬人,占全部漁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73.5%。
2015年,年末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28萬人,全年支付養老保險費10.42億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85萬人,全年支付失業保險金1235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94萬人,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41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54萬人,參保率98.5%;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被征地農民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66萬人、4.74萬人和1.31萬人。推進“智慧養老”,“一鍵通”智慧型服務基本覆蓋主城區80歲以上獨居空巢老人。
2015年,年末全區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8個,床位2281張,在院人數940人。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100%,漁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98.5%。國家撫恤補助人數1007人,補助金額369萬元;優待優撫對象1272戶,優待總金額468萬元;臨時救濟戶數1725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367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617人,漁農村低保對象2750人。全年支付低保資金2260萬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88元,年末又上調至每人每月664元。全區社區服務設施數181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

基礎設施

2015年,年末建城區總面積24.26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面積659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21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6%,綠地率29.8%。日供水能力5.5萬噸,全年供水總量3323萬噸,其中居民家庭用水1228萬噸,工業用水1220萬噸。全年供氣總量1142萬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氣565萬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4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2015年,全區新開工保障性安居住房1471套,總建築面積18.77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200套,公租房82套,城中村改造1189套。全年竣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81套,總建築面積1.72萬平方米,分配1463套。
2015年,全區完成平原綠化面積1008畝,公路綠化3.5公里,河道綠化2.8公里。編制並實施全省首個全域景區化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入城口迎賓景觀、蓮花洋公園建設,建成19公里環東港城區綠道網,提升改造綠化面積33萬平方米,白沙島精品海島建設初見成效。投入資金1.3億元,完成59個村、1.5萬餘戶漁農民的生活污水治理,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蓋率達到100%。順利完成半升洞區域房屋徵收拆除,濱港路西段沿海高架實現通車,東海中路及周邊道路完成改造。
2015年,全區總投入8.76億元,完成年度計畫的103.4%,完成33條黑臭河整治任務。大力推進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改造、黃標車淘汰等專項工作,完成100台高污染燃料鍋爐淘汰改造任務,累計淘汰黃標車1091輛,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數的107.9%。

交通

最佳化內部交通的組織和布局。加強本島和主要大島公路建設,以強化主骨架、環島公路為重點,形成和完善區內成網、外聯滬杭及周邊城市的開暢型公路網。加快構建本島及主要島嶼的快速交通網路,完善本島“二環二連三橫一縱”、六橫“一環二連四縱”、朱家尖“一環一連一橫三縱”、桃花“一環一連一橫一縱”、蝦峙“一乾二支”、登步“一環二連一縱”公路體系,重點推進連島工程接線、疏港公路、本島幹線擴容、大島骨架路網等重點工程建設,主要實施舟山北向疏港公路(展茅至東港段)、朱家尖大洞岙至西岙公路、小乾大橋等一批兼具疏港、城際交通功能的公路項目,力爭達到本島和六橫島基本形成以一級公路為骨架,旅遊及其它經濟大島形成以生態公路、環島公路為骨架的幹線公路網路。全面完善幹線成網、路路相連的現代化漁農村公路網路體系,積極打造城鄉路網同網同質,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島內島際交通的組織與銜接。有選擇地實施連島登入工程,進一步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快實施六橫至穿山疏港公路建設;及早謀劃南向大通道(朱家尖—桃花—蝦峙—六橫)、半升洞與朱家尖—魯家峙—馬峙之間等橋隧工程的前期工作,力爭儘早啟動建設。大力改造提升原有客運碼頭及候船設施,以服務旅遊和臨港產業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貨用碼頭和車渡碼頭,實現客貨高效分流。以“數字公交”為目標,積極構建以快速客運系統為骨幹的公交客運系統,實現城鄉遠距離公交、組團間快速公交和組團內公交的快速連線。主動謀劃對接本島快速公交專線(BRT),實現中心城區組團間“同城效應”。在朱家尖西部區域建成島際旅遊集散中心,結合水上客運運力結構調整,積極構築“半小時交通圈”,實現海上交通高速化、客滾化、舒適化。加快推進低空開放,發展直升機、低空水上飛機等島際航空,開通舟山主要大島和重點旅遊區之間的旅遊觀光航線,完善直升機起降點布局建設。

旅遊

普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故鄉”朱家尖、“東方漁都”沈家門及“金庸筆下”桃花島,構成獨特的普陀“旅遊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觀、漁村風情、海濱度假、海鮮美食等豐厚的旅遊資源。其中自然景觀以海、沙、山、石、洞、礁等為主,類型眾多。沙灘資源得天獨厚,沙灘面積占浙江省沙灘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各島嶼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經地殼運動和海水侵蝕,形成千姿百態的山石景觀和海礁景觀,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區、南天門景區、朱家尖的白山景區、桃花島的安期峰景區,以及東海前哨東極島的東福山等最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影。普陀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一帶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響“沙雕”品牌,被國際沙雕組織WSSA確認為世界上沙質和風景最好的沙灘之一。桃花島據傳是秦朝安期生隱居之地,更因武俠文學大師金庸先生名作《射鵰英雄傳》蜚聲海內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紗。“十里漁港”沈家門與挪威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為世界三大漁港,也是全國最大的漁貨集散地,亦以海鮮夜排檔聞名遐邇。

名勝古蹟

法雨寺
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得今名。現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台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後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
同歸域
位於城關北門龍峰山山腰。為明末抗清將士臣民一萬餘人的骨灰合葬墓。南明魯王朱以海初監國於紹興,後輾轉海上,於清順治六年(1649)十月移駐舟山,設行宮。清順治八年(1651)清軍攻陷舟山,抗清軍民一萬八千餘人殉難。郡幕僚喬缽集殉難者屍首在此火化合葬,勒碑橫書“同歸域”。墓坐北朝南,墓丘呈半圓形,直徑3.5米。墓面高1米,寬3.5米,墓頂砌作六邊錐形體。
花鳥燈塔
花鳥燈塔位於嵊泗縣,是中國舟山群島最北端、長江口至太平洋航線上的特大型燈塔。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規模巨大、功能齊全、歷史悠久且具有國際影響而被稱為“遠東第一燈塔”。2001年,花鳥燈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花鳥燈塔占地約2.2萬平方米,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是當時中國海關海務科籌設燈塔計畫中首批建造的燈塔之一。燈塔呈圓柱形,塔高16.5米,以磚石和鐵板築成。燈塔周圍相關建築布局完整,設施齊全。該燈塔是衛護長江口的三大燈塔之一,處於中國沿海南北航線與長江口分野交叉之地,是中外船舶進入上海、寧波、舟山等港口的重要門燈,也是上海至日本以及經過太平洋的遠洋國際航線不可缺少的標誌。
普濟寺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普濟寺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附屬建(構)築物等,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御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