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一種茶類名]

普洱茶[一種茶類名]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瀰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大躍進時期茶樹大受摧殘。

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發展緩慢。

1975年普洱熟茶用於生產,隨著逐年的發展人們對普洱熟茶的了解認可,工業化批量生產勢在必行,可傳統的熟茶工藝製作過程相對緩慢,各種香型需靠陳放幾年緩慢轉化。

1976年,面積到了127萬畝,而產量僅有32萬擔。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2003年3月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公布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普洱市、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永德。雲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11個州部分現轄行政區域為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生長環境

海拔1000米至2100米、坡度≤25°的山地;土壤為磚紅壤、磚紅性紅壤、山地紅壤和山地黃壤等;土壤有機質含量≥1%。

栽培技術

栽種

為保持溝(穴)內土壤濕潤,最佳方法是現開現栽。

栽植茶苗時,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將土填入溝(穴)中,逐層填土,層層壓實,將土壤覆蓋至不露鬚根,用手將茶苗輕輕向上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後再適當加細土壓緊,隨即澆足“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鬆土。一般栽到埋沒根頸處為適度。

樹冠管理

普洱茶普洱茶

幼齡茶園的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

修剪時間: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時進行,第二次在栽後第二年2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在定植後第二年六月中旬進行或第三年春茶采後4月下旬—5月上旬進行。

修剪高度與方法:第一次在離地15厘米處用整枝剪剪主枝,第二次在離地25厘米—30厘米處,剪去上部枝梢,第三次在離地40厘米—45厘米處,剪去上部枝梢,要求剪口光滑。第二、三次定型修剪也可採用平形修剪機修剪。

(1)輕修剪。輕修剪的對象是成齡茶園,通過剪去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枝,平整冠面,控制樹高,便於採摘。

輕修剪每年可進行1次—2次,時間宜在春茶采後(5月上中旬)或秋末(10月中下旬)進行。

方法:用修剪機或籬剪剪去冠面3厘米—5厘米的枝葉,即把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梢剪除。

(2)深修剪。茶樹經多次輕修剪和連年的采扎,樹冠衰退,分枝密集,瘦弱,形成“雞爪枝”層,葉張單薄,對夾葉增多,應採用深修剪,剪除“雞爪枝”層,以形成新的樹冠。

深修剪一般4年—6年左右進行一次,具體應視樹冠情況而定。時間宜在春茶後(5月中下旬)進行。

(3)重修剪。重修剪對象是未老先衰的茶園和一些樹勢衰老,但骨幹枝仍較健壯的茶園。

修剪時間:宜於春茶提早結束後(5月中下旬)進行。

方法:一般離地35厘米—40厘米處剪去上部枝梢,先用籬剪剪去粗枝,後用修剪機進行。

古茶樹管理

採取一年的“三鋤兩砍一深翻”的管理方法。使茶樹養分充足;適時、適度的修剪。修剪三五年後,增加產量也便於採摘;採摘的方法要科學合理,禁止過度採摘,對當年春茶適度採摘。每枝保留2片當年新葉新芽使茶樹樹冠擴展。

製作工序

鮮葉採摘

普洱茶茶青的採收從每年2月下旬至11月中旬都可進行,思、普地區種植的大葉種茶樹,一年可發5~6輪,生長期在300天以上。由於雲南當地的氣候特點。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清明至穀雨所采的茶葉稱為“春尖”,芒種至大暑所采的茶葉稱為“二水”,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葉稱為“谷花”。一般說來,“春尖”及“谷花”兩個時期的茶品質最好。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採摘到第三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合理留葉。分級時,級別高的芽多,級別低的葉多梗多。手工採摘要提手采;機采要保證鮮葉質量,保證無害化,防止污染。

鮮葉分級指標

級別 芽葉比例
特級 一芽一葉占70%以上,一芽二葉占30%以下
一級 一芽二葉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30%以下
二級 一芽二、三葉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40%以下
三級 一芽二、三葉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50%以下
四級 一芽三、四葉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30%以下
五級 一芽三、四葉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它芽葉占50%以下

原料加工

鮮葉攤放:鮮葉分級攤放至含水量70%左右進行殺青

殺青:殺青要殺透、殺勻,無青草氣味和煙氣味。殺青葉及時揉捻成條。

揉捻:揉捻加壓不宜過重,時間為30分至40分。

解塊:解散結塊茶。

日光乾燥:必須以日光曬乾,其間可再揉捻一次以使茶條緊結,曬青茶含水量≤10%。

成品茶加工

普洱茶(生茶)

(1)曬青茶精製:對曬青茶進行篩制和拼配。

(2)篩制:通過篩分、風選、揀剔,達到分級要求。

(3)拼配:根據擬生產的普洱茶品質要求合理拼配。

(4)蒸壓成型:把曬乾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里壓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於壓製成型和有別於散茶的獨特香味。蒸壓前須測定每批預製茶含水率並計算確定稱茶量。

(5)乾燥:乾燥溫度≤60℃,至茶葉含水量≤13%。

普洱茶(熟茶)散茶

(1)曬青茶後發酵:根據茶葉等級和氣候條件合理確定茶水比例,對曬青茶進行後發酵。發酵過程中應適時翻堆解塊,堆溫控制在65℃以下。

(2)渥堆發酵:將濕水後的茶葉按一定厚度堆積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風味、品質。

(3)乾燥:完成發酵的茶葉經自然乾燥至含水量≤12%。

(4)精製:對發酵好的茶葉進行篩制和拼配。

(5)篩制:通過篩分、風選、揀剔,達到分級要求。

(6)拼配:根據擬生產的普洱茶品質要求合理拼配。

普洱茶(熟茶)緊壓茶

(1)蒸壓成型:把曬乾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里壓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於壓製成型和有別於散茶的獨特香味。蒸壓前須測定每批預製茶含水率並計算確定稱茶量。

(2)乾燥:乾燥溫度≤60℃,至茶葉含水量≤12.5%。

價值功能

保健功能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

1.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症的功用。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養胃、護胃。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產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形成的膜附著於胃的表層,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胃、護胃作用。

3.消炎、殺菌、治痢。醫藥界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雲南普洱茶有抑茵作用,濃茶汁日服10次,可以治療細菌性痢疾,這與雲南大葉種茶內含豐富的茶多酚直接相關。

4.抗衰老。茶葉中的兒茶素類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雲南大葉種茶所含兒茶素,總量高於其他茶樹品種,抗衰老作用優於其他茶類,豐富的茶多酚幫助肌膚抵抗衰老。

5.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夠調節腸胃,使腸胃恢復正常功能,解決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問題。

副作用

普洱茶的副作用主要是針對女性在特殊的時期及不同的體質。

女性較不宜喝茶時期為:

1、女性生理期期間,經血會消耗掉不少體內的鐵質,女性在此時需要補充含鐵質豐富的蔬菜水果。若此時喝茶,茶葉中高達50%的鞣酸會妨礙腸黏膜對鐵質的吸收,大大減低鐵質的吸收程度,因而在腸道中,食糜中的鐵質或補血藥中的鐵很容易結石產生沉澱的現象。

1、孕婦正值懷孕期不適合喝茶。一般濃茶中咖啡鹼的濃度高達10%,會增加孕婦的尿量,增加心跳次數,加重孕婦的心臟和腎臟的負荷,更可能會導致妊娠中毒症。

3、孕婦臨產前不宜喝太多茶。孕婦產前若喝太多茶,茶中的咖啡鹼會產生興奮作用而產生失眠,倘若孕婦在產前睡眠不夠,那可能會導致分娩的時候精疲力竭,甚至還可能造成難產。

4、生產後親自哺乳的產婦不宜喝太多茶。哺乳期間若喝下大量的茶,茶中含有的高濃度鞣酸會被黏膜吸收,進而影響乳腺的血液循環抑制乳汁的分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茶中的咖啡鹼可滲入乳汁並間接影響嬰兒,對嬰兒的身體健康不利。

5、正值更年期的婦女,除了頭暈和渾身乏力之外,有時還會出現心跳加快“脾氣不好”睡眠品質差等現象,若再喝太多茶更會加重這些症狀。

6、初病癒的人,不宜喝過多的普洱茶,會造成身體不適。

泡製用法

普洱茶的味道難以浸泡出來,在沖泡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是“滾燙的熱水”,第一次沖泡出來的普洱茶最好是不要飲用,因為這時的普洱茶可能還有很多的其他雜質。

其他功效

普洱茶本身含有脂肪分解的脂肪酶,這種脂肪酶對於脂肪的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對於很多正在減肚子的人們可以起到脂肪的消化和消耗作用,而且,普洱茶還可以養顏護胃。

品茗指南

沖泡方法

普洱茶普洱茶

投茶量:

沖泡普洱茶時,投茶量的大小與飲茶習慣、沖泡方法、茶葉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富於變化。就雲南人的飲茶習慣而言,採用留根悶泡法時,沖泡品質正常的茶葉,投茶量與水的質量比一般1:40或1:45。如果採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適當增加,通過控制沖泡節奏的快慢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變化。例如熟茶、陳茶可適當增加,生茶、新茶適當減少等等。

沖泡普洱茶:普洱茶沖泡需先沖一次熱水,稱為“洗茶”。“洗茶”概念出現於明代,《茶譜》(明朝)載“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塵垢、冷氣,烹之則美。”對於普洱茶,“洗茶”這一過程必不可少。因為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的。“洗茶”時注意掌握節奏,杜絕多次“洗茶”或高溫長時間“洗茶”,減少茶味流失。普洱茶沖泡宜選腹大的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壺可避免茶湯過濃,材質宜選陶壺、紫砂壺。而第二次以後濃淡的選擇就可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普洱茶也可冷飲。

泡茶水溫: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溫有利於發散香味,有利於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溫也容易衝出苦澀味,容易燙傷一部分高檔茶。水溫的高低因茶而異。例如,用料較粗的餅磚茶、緊茶和陳茶等適宜沸水沖泡;用料較嫩的高檔芽茶(如較新的宮廷普洱)、高檔青餅適宜適當降溫沖泡。避免高溫將細嫩茶燙熟成為“菜茶”。在沖泡部分高檔新青茶時,除直接降溫外,還可通過不加壺蓋或沸水高衝來降低水溫,避免因茶葉燙熟而產生“水悶氣”。

沖泡時間:沖泡時間長短的控制,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的香氣、滋味展現充分準確。由於雲南普洱茶的製作工藝和原料選擇的特殊性,決定了沖泡的方式方法和沖泡時間的長短。陳茶、粗茶沖泡時間長,新茶、細嫩茶沖泡時間短;手工揉捻茶沖泡時間長,機械揉捻茶沖泡時間短;緊壓茶沖泡時間長,散茶沖泡時間短。

飄逸杯沖泡法:一個飄逸杯分為外杯、內杯和杯蓋組成。外杯是玻璃的,內杯是一個帶閥門的高溫塑膠小杯,內杯帶有濾網和閥門開關,只有打開閥門時,內杯中的茶湯才會通過濾網從內杯下方流到外杯中。

撬茶:用茶刀從各種普洱緊壓茶(餅、磚、沱等)撬下適量(5-10克)普洱茶;

投茶:將撬下的茶葉投入內杯中;

準備沖泡:將裝有茶葉的內杯放入外杯中;

第一泡:將沸水沖入杯中,由於閥門是關閉的,茶湯只能在內杯中浸泡茶葉,這第一泡也叫洗茶,和功夫泡法原理相同;

打開閥門:迅速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

洗杯:用第一泡茶湯涮洗外杯然後倒掉,有助於提高普洱茶的醇厚味道;

第二泡:再次沖入沸水泡茶,這一泡開始可以飲用;

出湯:按動開關打開內杯閥門,讓茶湯流到外杯中,若湯量不夠還可再次沖泡,多次出湯;

品飲技巧

普洱茶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清飲指不加任何輔料來沖泡,多見於漢族;混飲是指於在茶中添加輔料,多見於香港、台灣,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參等養生食料。

品飲普洱茶必須趁熱聞香,舉杯鼻前,此時即可感受陳味芳香如泉涌般撲鼻而來,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蘭清菊之下。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飲入口,始能得其真韻,雖茶湯入口略感苦澀,但待茶湯於喉舌間略作停留時,即可感受茶湯穿透牙縫、沁滲齒齦,並由舌根產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時滿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氣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韻”。

飲茶禁忌

普洱茶隨泡隨飲,不宜茶水浸泡過久再飲,忌飲隔夜普洱茶。隔夜茶中茶多酚的浸出量會較多,不管茶湯的新鮮度,滋味的好喝程度,保健功效上,還是衛生角度來看,都不宜飲用。

飲普洱茶分體質。飲用普洱茶後會出現有點脹氣、噯氣,還有便秘的跡象,屬於體質不適宜喝普洱類型。

忌飯前後大量飲普洱茶。普洱茶在飯後半小時飲用最佳,若飲食過少,普洱也不宜多喝。

剛生產的普洱茶不宜多喝。

普洱茶宜溫飲,不宜燙飲、冷飲;宜長飲,不宜間斷;宜兼飲,不宜偏飲;宜淡飲,不宜濃飲。

忌飲劣質茶或變質茶,忌飲沖泡次數過多的普洱茶,生茶慎用烹煮法,熟茶可適當煮飲。

沖泡誤區

沖泡普洱茶的水溫在90℃以上,茶的香氣和滋味才會更明顯。但水不可反覆燒開,反覆燒開的水中會有大量鹽類析出,析出的鹽類會懸浮在水中,形成白色的浮渣。燒水過程中水不斷蒸發,每燒開一次,鹽類的濃度就增加一次。這些不溶解的鹽類本身就口感極差,有些甚至會與茶葉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茶湯口味。有些微量金屬,比如銅、鐵,在多次燒開的水中數量增加,它們與茶葉的有效成分——茶多酚發生反應,破壞香味。而且,反覆燒開的水含有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適宜人群

普洱茶對於幼兒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身體生長。茶葉中的氟可以防止齲齒等,且普洱茶能調節神經系統,讓兒童提高注意力。而青少年貪食、偏食會使某些營養元素缺乏。如缺鋅可能導致個子矮小,缺錳會影響骨骼的生長而導致畸形。茶湯中富含對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礦物質。適量飲用普洱茶有益緩和腸道緊張度,加強小腸運動,提高膽汁、腸液的分泌。普洱茶是大眾飲料,一般人群皆適合喝普洱茶。

產品分類

按壓制形狀

形狀 描述
餅茶 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淨重357克,每七個為一提,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餅
沱茶 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淨重100克、250克,迷你小沱茶每個淨重2克—5克
磚茶 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送
金瓜貢茶 壓製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香菇緊茶 壓製成香菇狀的普洱茶,重量約為250克
柱茶 壓製成長柱狀的普洱茶,再用竹片或荀殼包紮在外面,重量小至100克,大至千克以上
七子餅 圓形的茶餅通常七餅包裝成一提,所以稱為七子餅,重量小至25克,大至3公斤
小金沱 圓形的沱茶,重量2克
老茶頭 老茶頭,也叫自然沱,是曬青毛茶中比較肥嫩的芽葉,由於嫩度高,果膠含量高,在熟茶的渥堆發酵過程中,自然捲曲或糾結成塊,形成了茶頭。陳年茶頭緊結,發酵充分,非常耐泡,為熟茶中精華,口感湯色極佳

發酵工藝分類

1、生茶是新鮮的茶葉採摘後以自然的方式陳放,未經過渥堆發酵處理。生茶茶性較烈,刺激。新制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有強烈的苦味,色味湯色較淺或黃綠。生茶儲藏時間越久香味越醇厚。

2、熟茶是經過渥堆發酵使茶性趨向溫和,熟普具有溫和的茶性,茶水絲滑柔順,醇香濃郁,更適合日常飲用。熟普的香味會隨著陳化的時間而變得越來越柔順,濃郁。熟普以1973年為分界點,1973年之前沒有熟茶。

規格分類

初制毛茶分為春、夏、秋三個規格。春茶又分春尖、春中、春尾三個等級;夏茶又稱二水;秋茶稱為谷花茶。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品質最佳。

按製法分類

1、生茶: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2、熟茶: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渥堆工藝,經後發酵(人為加水提溫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純和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

存放方式

乾倉普洱:指存放於通風、乾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於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乾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霉變,對人體健康不利。

等級分類

普洱散茶的級別按照由嫩到粗老的級別,大致劃分為:宮廷普洱、禮茶、特級、一級、三級、五級、七級、八級、九級、十級。

宮廷普洱,外形條索緊直、細嫩,金毫顯露;沖泡湯色紅濃,陳香濃郁,滋味濃醇;葉底細嫩,呈褐紅色。

禮茶普洱,外形條索緊直、較嫩,金毫顯露;沖泡湯色紅濃,陳香濃郁,滋味濃醇;葉底細嫩,褐紅色。

特級普洱,外形條索緊直、較細,毫毛顯露;沖泡湯色紅濃,陳香濃郁,滋味醇厚;葉底褐紅,較細嫩。

一級普洱,外形條索緊結、稍嫩,較顯毫;沖泡湯色紅濃,滋味醇厚,香氣濃純;葉底褐紅色,肥嫩。

三級普洱,外形條索緊結,尚顯毫;氣濃純;葉底褐紅色,柔軟。

五級普洱,外形條索緊實,略顯毫;沖泡湯色深紅,滋味醇和,香氣純正;葉底褐紅,欠勻,尚柔軟。

七級普洱,外形條索肥壯、緊實,色澤褐紅稍帶灰色;沖泡湯色深紅,滋味醇和,香氣純和;葉底褐紅色,欠勻,尚嫩。

八級普洱,外形條索粗壯,色澤褐紅稍灰;沖泡湯色深紅,滋味醇和,香氣純和;葉底褐紅色,欠勻,尚嫩。

九級普洱,外形條索粗大尚緊實,色澤褐紅稍灰;內質湯色深紅,滋味醇和,香氣純和;葉底褐紅欠勻,尚嫩。

十級普洱,外形條索稍松,色澤褐紅,稍花;內質湯色深紅,滋味平和,香氣平和;葉底褐紅,稍粗。

按原料分類

普洱茶製作選用的原料不同其品質也不同,價格更加懸殊。其制茶原料分為“人工種植型原料”、“原生態喬木大樹型原料”

1、台地茶

人工種植型原料。人工種植型,茶農稱“台地茶”,是從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園裡採取茶青原料,經加工製成的普洱茶。台地茶發芽期長而蔭芽周期短,茶質沒有適當的積累期,芽葉外表肥壯而質薄,且茶樹沒有合理的休養期,對茶樹的生長和來年的茶質都有較大影響。台地茶由於養分不足,內質較差,只能依靠拼配提升滋味,還有耕種施肥行為,只能體現出清香,所以“台地茶”普遍價格低廉。

2、原生態喬木大樹型原料。原生態喬木大樹型原料,又稱“古樹茶”純料。一般以300年為限才可嚴格的成為“古樹茶”,且都生長在深山老林中,普洱茶樹經過時間的沉澱,其內質的表現力不同。古樹茶獲取土壤深層的礦物質成分,能以內質豐富的最佳狀態將各山頭的獨特性體現出來。此類原料製成的普洱茶為“飲茶發燒友”追捧,較之人工種植型原料的高產,古樹茶原料有限,市面上價格較高。但其獨特內質更能體現普洱茶的“茶文化”。

選購標準

鑑別方法

1、觀形。好的普洱應該是條索肥嫩緊結,葉形完整。如果是碎、細的茶沫或者雜質很多,一般是次品。普洱散茶以嫩度劃分級別,從級外、一級到十級特級,嫩度越來越高。一般來說,嫩度越高品質越好。衡量嫩度的高低主要看四點:一看芽頭多少,芽頭多,毫顯,嫩度高;

2、聞味道。一塊茶不管是新舊,是不應該有其他雜味的。熟茶經過渥堆,會有一種熟茶味。新的生茶,有清香和甜味。而陳茶應有種特殊的陳味,好的陳年普洱會散發出一種自然的樟香,荷香等香味,而不是“臭卜味”。

3、試泡。開湯後看沖泡後的葉底(茶渣),主要看柔軟度、色澤、勻度。葉質柔軟、肥嫩、有彈性的好,葉底硬、無彈性的品質不好;色澤褐紅、均勻一致的好,色澤花雜不勻,或發黑、碳化、或腐爛如泥,葉張不開展屬品質不好。

4、試喝。好的普洱茶應該是入口柔順滑潤、滋味醇正、清爽平和,刺激性不強,可以毫不阻滯地從口腔流向喉嚨和胃部。若出現麻口、苦澀異常的,要結合產地存疑,勐海區的會偏苦一些,思茅的會偏澀。

四看:

清-味道要清,沒有霉味。

純-湯色要純,如棗或紅濃,亮,不能黑如漆。

正-存於正確環境中,位於乾倉,不可處濕倉。

氣-品其湯,則心曠神怡。

六不看:

不以錯誤的年代為標桿;

不以偽造包裝為依據;

不以茶色深淺為藉口;

不以添加味道為導向;

不以霉氣倉別為號召;

不以樹齡葉種為考量。

年代鑑別

普洱茶並非年代越久遠越好,只有質量合格的產品在合適的儲存條件下,在一定時間範圍內茶品的品質會朝“好“的方向轉化。一款茶品如果起初質量未能達標,或者是後期儲存不當,那么不論放上多長時間,茶葉品質都不會好,而且普洱茶市場上一些不法商販造假做舊的很多。造假手段主要就是以濕倉加快生茶的陳化速度,製造出所謂的“陳年老茶”。或者把茶的包裝做舊,以表現出陳舊感。鑑定陳年普洱茶的真假和優劣鑑定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極大的困難。

茶葉外觀

新普洱茶外觀顏色較新鮮,多為黃綠色,帶有白毫,且味道濃烈;陳茶由於經過長時間的氧化作用後,茶葉外觀會呈棗紅色,白毫也轉成黃褐色。

包裝紙顏色

通常陳年普洱茶,其包裝的白紙已隨時間變得陳舊,紙質略黃,因此可以從紙質手工布紋及印色的老化程度判斷普洱茶的年份。但這只能作為參考,非絕對依據,因為可能有些不法商人會利用這種心理,以陳黃的包裝紙包裝次級品。

茶品年份

通常將普洱茶的年份劃分:

1949年以前,這時期生產的普洱茶稱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號、百年同興貢品、百年同慶號、同昌老號等。通常在茶餅內放有一張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稱的紙,稱為“內飛”。

1949—1967年,生產的茶葉在包裝紙的茶字上,用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1968年以後,這時生產的茶餅包裝不再印上中國茶業公司字號,改由各茶廠自選生產,統稱“雲南七子拼”,包括:雪印青餅、73青餅、大中小綠印、小黃印等。

貯藏方式

物理條件

普洱茶普洱茶

一、流通的空氣。流通的空氣中有較多的氧份,有利於茶葉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將普洱茶掛置在陽台上。要有適度流通的空氣,但不能放於風口。另外,周圍環境不宜有異味,否則茶葉會變味。因此,不可以擺放於廚房中或其他有生活異味或工業異味的環境裡。

二、恆定的溫度。普洱茶放置的溫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溫度應以當地環境為主,不需刻意地人為創造溫度,正常的室內溫度即可,最佳是長年保持在攝氏20~30度之間,太高的溫度會使茶葉加速發酵變酸。相對來說,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變化會比冬天變化快,無論何時,普洱茶都不可被太陽照射,在陰涼處為好。

三、適度的濕度。好的普洱茶都講究要乾倉存放,乾倉就是指在乾爽的環境中存放,忌濕。太乾燥的環境會令普洱茶的陳化變得緩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濕氣。在較為乾燥的環境裡,可以在存放茶葉的旁邊擺放一小杯水,令空氣中濕度稍微增大。但是太過潮濕的環境會導致普洱茶的快速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霉變”,令茶葉不可飲用。濕度應人為相應控制,年平均濕度不要高於75%,由於沿海一帶溫暖的海洋性氣侯,濕度在梅雨季節會高於75%,所以更應注意及時開窗通風,散發水份。

存儲方式

1、必須在乾倉陳化。乾倉不會發霉,轉化較為緩慢,但能保持普洱茶的真性。乾倉指茶葉在濕度、溫度適中、通風透氣的環境中後發酵存放;濕倉是指茶商,把茶葉放在通風不暢、濕度較高的環境加速陳化,在市場上當老茶高價售出謀取利潤。

2、溫度不可驟然變化。倉內溫度如果過高,溫差變化太突然,將會影響茶湯水性給予口感的活潑性,甚至倉內溫度太高,形成悶熱,會將原本的生茶,轉變為熟普。

3、避免雜味感染。茶葉是最會吸收雜氣異味,灑一把乾燥茶葉,會吸清空氣中的異味,應力求貯放環境清潔無雜味。

4、避免日曬風吹。在陽光下,酚類物質,葉綠素更容易氧化,從而使茶葉變色,變質。升高的溫度亦會使茶葉加速發酵變酸。空氣上,流通的空氣有較多的氧份,有利於茶葉中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葉變化,但不能將茶掛置在風口,否則茶氣會被吹走、茶味吹散,飲用起來便淡然無味。

5、利用竹箬包裝。這種傳統包裝的質料和方式,有助於普洱茶於後發酵時,過濾雜味以確保清純的功效。

6、注意茶齡壽命。普洱茶年代壽命,到底是六十年,或一百年,或數百年,沒有定論資料,往往只靠品茗者直覺研判其陳化的程度。如福元昌、同慶老號普洱圓茶陳化感已到了最高點,必須加以密封貯存,以免繼續快速後發酵,造成茶性逐漸消失,品味衰退敗壞。故宮的金瓜貢茶,陳期已一兩百年,其品味是:“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

7、濕度不可過高,也不可過於乾燥。濕度過高,容易讓茶葉變質、長霉;過於乾燥,茶葉轉化又會太慢。

茶葉文化

茶文化

古人云“普洱茶名遍天下”。古今中外文人學士為“普洱茶”著書寫志、吟詩作曲者不乏其人。曹雪芹曾將普洱茶寫入《紅樓夢》,托爾斯泰亦將普洱茶寫入《戰爭與和平》,阮福著有《普洱茶記》,而在普洱茶的故鄉—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則流傳有不少與普洱茶有關的古詩曲和民間山歌。其種茶、採茶、運茶、揉茶、飲茶、詠茶、祭茶等均由而引出來的一系列“茶文化現象”。

文化旅遊

茶馬古道上的普洱市發展茶文化旅遊產業,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定位,以普洱凸顯“茶文化旅遊”主題,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的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共贏。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同時是一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具有眾多自然生態資源、水域風光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立足於普洱市旅遊資源的文化和特色,依託“普洱茶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遊產業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將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的新興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歡樂普洱、養生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茶休閒養生旅遊勝地”。

普洱市規劃打造“一城、三區、四線”的旅遊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養生度假旅遊城;“三區”即規劃打造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快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閒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線”即規劃打造西部邊陲風情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風貌神奇探秘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及東南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