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原文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於申,使申叔(楚大夫)去谷(齊地),使子玉去宋,曰:“無從(進逼)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音特,播弄是非的人)之口。”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廣是楚國部隊的名稱,西廣猶言右軍)、東宮(太子宮的衛隊)與若敖(楚先祖之名,此指楚國的特種部隊)之六卒(一百名士兵曰卒)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離間)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於楚。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士氣衰落不振為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正義所在為直)為壯,曲(理虧為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三十里為一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同“抗”)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四月初三日),晉侯、宋公(宋成公)、齊國(國氏)歸父、崔夭(齊貴族)、秦小子慭(秦公子)次於城濮。楚師背酅(音西,地名)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眾人)之誦,曰:“原田(高田)每每(茂盛),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音古,吸取)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柔服)之矣。”
 
子玉使斗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同“凴(憑)”)軾而觀之,得臣(即子玉)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準備)爾車乘,敬(重視)爾君事,詰朝(明天早晨)將見。”
 
晉車七百(古時每輛戰車配備步兵七十五人,七百乗共有兵力五萬二千五百人),韅(音顯,指馬身上的皮甲、繮繩、節約之類,在背曰韅)、(音引,在胸曰靷)、鞅(音養,在腹曰鞅)、(音半,在足曰靽)。晉侯登有莘(地名,在今山東曹縣)之虛(同墟)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四月初四日),晉師陳於莘北,胥臣(晉下軍副帥)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音配,大旗。古軍制,中軍主帥建二旆,此言狐毛製造中軍敗退之假象來引誘楚軍)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穀(住進敵人的軍營,吃敵人的軍糧),及癸酉(四月初八日)而還。甲午(四月二十九日),至於衡雍(鄭國地名),作王宮(作王宮以迎周王,來提高晉國的聲望和地位)於踐土(鄭國地名)。
 

評述

《晉楚城濮之戰》主旨:城濮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協力,上下同心。雖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不同意見,但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故能經過討論取得一致。不像楚國楚成王與子玉各執己見,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晉國善於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敵軍的聯盟,使楚國陷於孤立;同時採取克制態度,“退避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的地位。三是晉國在交戰時講究戰術,指揮有方,採用了避強擊弱,佯敗誘敵的巧妙戰術。四是晉國君臣的個人素養也起到了作用,晉文公謹慎穩重,謀慮周全,善於聽取部下意見,知人善任。先軫、子犯等人克盡其職,富有見識,善於謀略,作戰英勇。特色:1、本篇描寫戰爭,不是孤立地描寫戰鬥過程,而是把戰爭與雙方的政治、外交活動結合起來寫,從而戰事發展的因果關係和戰爭勝負的原因。作者還借人物之口表達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軍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敵”、“師直則壯,曲為老”、“少長有禮,其可用也”等等,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益。在具體描寫戰鬥過程時,則能以簡練的筆墨,逼真地傳達出戰場上的氣氛,清楚地交代交戰的過程。2、文中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寫也很有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