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銅鏡

春秋銅鏡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樸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銅鏡春秋銅鏡(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樸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數量、品種都很少,但它與戰國銅鏡有著十分相近的沿革關係。春秋戰國銅鏡的造型、鈕制、紋飾、銅質等方面的共同特點是:
1.造型
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
2.鈕制
鏡鈕仍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
3.紋飾
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春秋銅鏡類型

1.螭虎紋鏡
1956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鏡為圓形,直徑7.5厘米。鏡面略凹,或以為是取火用的陽隧。鏡背中心有半環鈕,圓鈕座。座外周圍有兩虎相對環繞,其外圍以糾結的螭紋一圈。螭紋是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鏤。”此銅鏡所飾螭紋,有的龍首,有的鳥頭,構想奇異。此鏡時代被定為春秋早期。(《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青銅器卷》下)
2.蟠虺紋鏡
1978年陝西鳳翔南指揮西村1號大墓出土。直徑11厘米,鏡出土時已破碎。鏡背中央有半環形小鈕,周圍飾細密的蟠 虺紋。《國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註:“胞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仔細觀察蟠虺紋的紋飾,是許多小蛇狀的動物相互纏繞,構成幾何圖形,是春秋時代呈網狀花紋的典型代表。此鏡花紋與春秋中期末至晚期的禮器相似,因此定為春秋中期。(《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青銅器卷》下)
3.透雕龍紋鏡
l 952年湖南長沙黃泥坑84號墓出土。鏡為圓形,直徑7厘米。背中心有半環鈕,圓鈕座。鈕座外為透雕龍紋,龍身軀作S形捲曲,互相纏繞。線條均勻,姿態生動。素平緣。據同墓出土的陶鬲、陶缽的形制判斷,此鏡時代應屬春秋晚期。(《長沙楚墓》,《考古學報》1959年1期)
4.素鏡
l 952年湖南長沙龍洞坡墓826號出土一面。直徑8厘米。鏡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鈕,並有一條凸起的范痕橫貫中心。與銅鏡共出的有陶鬲、陶林、銅劍等,據此推測,銅鏡的年代應為春秋晚期,下限可達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圖錄》)
5.弦紋鏡
1956年長沙烈士公園6號墓出土一面。直徑9.8厘米。鏡身平直,背面中心鈕部已殘缺,近邊緣處有一周凸起的弦紋,從同墓出土的陶鬲、陶壺、陶林推測,銅鏡的年代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圖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