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潭

這首詩借描寫初春林中的景色,詠唱了一曲生命的讚歌。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之所以受到眾人的喜愛,這與他獨特的詩歌藝術,即“始於歡樂,終於智慧”密不可分。本文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從“始於歡樂,終於智慧”的視角,對他的三首來自不同時期、不同詩集的詩歌進行解讀,從而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體會他的這種詩歌藝術,更好地發揮文學作品的審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我尋求的一種形式
【作品國別】美國
【創作年代】近代 
【作者姓名】弗洛斯
【文學體裁】詩

詩詞原文

這些池潭,在林子裡隱藏,卻還是能圓滿無缺地映照出整個藍天;
象池邊的野花,似乎在瑟瑟寒顫,也會很快消失,象那寒花在池邊;
但不是流進小溪小河,流乾,流空,而是沿著根須上升,帶來鬱鬱蔥蔥。
還未爆芽的枝枝杈杈,一到夏季,將變為又密又濃的茂林一座,它們不妨多多體貼,然後一股勁地把這些映花的水潭和蘸水的花朵,喝乾,吸盡、一掃而光——-春雪才融化,昨天雪化了,才剛有那春潭和春花。

鑑賞

這首詩借描寫初春林中的景色,詠唱了一曲生命的讚歌。辯證地闡述了這樣一個哲理: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頑強不息,如果說自然界有消失了的東西,那不過是生命形式的轉變罷了,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從而進一步說明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奉獻。
在《春潭》這首詩的開頭,詩人用“這些池潭,在林子裡隱藏,卻還是能圓滿無缺地映照出整個藍天;象池邊的野花,似乎在瑟瑟寒顫,也會很快消失,象那寒花在池邊”的詩句,描繪出了一幅乍暖還寒的初春季節透露著一派生機的意境。這些池潭都很小,只能隱藏在樹林裡,至於那些池邊的野花更是渺小得可憐,而且它們的生命又都如曇花一現般地短暫。但是作為催春的使者,它們都在竭盡心血譜寫著春的序曲和生命的戀歌。你看,小小的池潭在用明鏡般的水面“圓滿無缺地映照出整個藍天,”從而表示著它的存在,又仿佛是在招引高天滾滾的暖流。而瑟瑟寒顫的野花卻仍然迎著料峭的春寒挺立在池邊,努力向周圍散發著它那一縷幽香,用以展示它生命的倔強。春潭,野花這些微賤的生命都在表明對自己力量的信心。它們是多么熱戀著生命啊!詩人在這裡有感嘆,也有著一縷淡淡的哀愁,但發出的絕不是無可奈何的傷感。因為在詩人的觀念里,春潭和寒花的消失,並不意味著死亡,而只是自然界萬物生命的轉換,並且這生命將隨著夏季的來臨,“將變為又濃又密的茂林一座”會更加彭勃旺盛,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春潭和野花儘管十分愛戀著自己的生命,但是為了引來大地的鬱鬱蔥蔥,它們又都慷慨地“沿著根須上升,”把生命獻給了其它草木。象蠟燭一樣點燃了自己卻把光明和希望留給了別人,這正是它們默默而短暫的生命的價值所在。如同清代詩人龔自珍所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弗洛斯特在詩中歌贊的就是這種崇高的犧牲精神和不圖虛名、願為人梯的高尚情操。
在詩中還表現弗洛斯特樸素的人道主義感情。詩人用細膩周到的筆觸,提醒那些忙於爆芽抽葉的樹木,在“一股勁地把這些映花的水潭和蘸水的花朵喝於、吸盡之前,對熱戀著自己短暫生命的它們“不妨多多體貼”詩人那深廣的人道主義,在這裡——即使是對這極普通的潭水、野花也閃現著其耀眼的光彩,留下了溫暖感人的氣息,也顯示著詩人對生命的樂觀與幽默感。
美國大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在文學裡,採用動物的十分正確而又漫不經心的運動和林問樹木與路旁青草的純正感情,作為表達手段,是藝術十全十美的勝利。在這種藝術表現手段的運用上弗洛斯特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他的筆下,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蘊含著深奧的寓意和哲理的火花。”《春潭》一詩就是這樣的代表性名篇。這首詩情景交融,詩人以輕淡的筆觸,不施濃墨重彩,只是藉助於內在的韻律而達到行雲流水般的通暢自如,給人以一種淳樸的親切感。詩的意境淡雅、樸實無華而感情含蓄,而且詩中大自然的意象充滿了象徵性,哲理性的含義,意蘊頗深,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因此說這首詩具有著非凡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力量。

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主要詩集有《孩子的意願》、《波士頓以北》、《新罕布夏》.《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間中地》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