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紀元表

明(1368-1644)
帝王
年號 乾支 公元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已卯 1399
成祖(棣) 永樂(22) 癸未 1403
仁宗(高熾) 洪熙(1) 乙巳
1425
宣宗(詹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英宗( 祁鎮) 正統(14) 丙辰 1436
代宗(祁鈺,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英宗(祁鎮) 天順(8) 丁丑一 1457
憲宗(朱見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孝宗(朱祐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武宗(朱厚燳) 正德(16) 丙寅 1506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朱載垕) 隆慶(6) 丁卯 1567
神宗(朱翊鈞) 萬曆(48) 癸酉 1573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八 1620
熹宗(朱由校) 天啟(7) 辛酉 1621
思宗(朱由檢[1]) 崇禎(17) 戊辰 1628
*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明朝(1368-1644)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占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復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為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但是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定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明仁宗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以積蓄民力。他還鼓勵生產,寬行省獄。之後的明宣宗繼續實行以仁政治國的方針,使國力進一步強大,史稱“仁宣之治”。然其打破了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明中期的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後改現名元璋。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祖籍沛縣(今江蘇省沛縣),與劉邦同鄉,《明史·太祖本紀》稱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1368年——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太祖簡介】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時,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德裕,最後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參加了起義軍,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來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藉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澧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率后妃、太子和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大都,元朝至此滅亡,蒙古在中國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但卻勤奮好學,後來終成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英明帝王,偉大政治家。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
【明惠帝簡介】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世宗簡介】
明世宗(1507—1566)朱厚熜,漢族。1521--1566 年在位,年號嘉靖,明憲宗庶孫,興獻王朱祐嫡一子,母蔣氏。諡號“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明世宗是一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痴迷於煉丹。但是,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痴於修道,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
明世宗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總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個無能的皇帝。
【明神宗簡介】
明神宗(1573年—1620年)朱翊鈞,漢族,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時方六歲。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發動“萬曆三大征”,鞏固後期因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而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全國和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遠因。1620年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後葬於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紀元未滿48年。
[編輯本段]個人檔案
姓名:朱翊鈞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卒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享年:58歲
屬相:豬
在位:48年(1573年—1620年)
年號:萬曆
諡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廟號:神宗
陵寢:定陵
父親:明穆宗朱載垕
母親:李貴妃
初婚:16歲
繼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最得意:萬曆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薩爾滸一戰喪師10萬
最不幸:身體虛弱,疾病纏身
最擅長:掌控大臣,與其鬥爭
【明思宗簡介】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漢族,明朝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之弟。在位時間1627年-1644年共17年。年號崇禎。明思宗卒後,南明弘光年間謚紹天繹道剛明恪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隆武年間謚為威宗。清廷改為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生平簡介
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18歲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260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發生可怕的旱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明崇禎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明思宗只能辨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