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攘一雞

(7)或:有人。 (8)之:代詞,他。 (9)是:此,這。

出處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亞聖之稱。著有思想核心為“仁義”。《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主張“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家經典之一。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民貴君輕”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四書五經”中的 "五經"有:《詩經》、《尚書》、《禮記》、《》、《春秋》。

原文

戴盈之曰:“什一(1),去關市之徵(2),今茲(3)未能,請輕之,以待(4)來年然後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6)鄰之雞者,或(7)告之(8)曰:‘是(9)非君子之道(10)。’曰:‘請損之(11),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12)。’如(13)知(14)其非義,斯速(15)已矣,何(16)待來年(17)?”
——出自《孟子》

註解

(1)什一:指稅率而言,即十抽一。
(2)去關市之徵:取消關卡和市場賦稅。
(3)今茲:今年。
(4)待:等到。
(5)已:止。
(6)攘:這裡是指偷竊的意思。 
(7)或:有人。
(8)之:代詞,他。
(9)是:此,這。
(10)道:道德
(11)請損之:那就減少一些吧,這句話是偷雞者說的。
(12)已:停止、結束、罷休。
(13)如:如果。
(14)知:知道。
(15)速:馬上。
(16)何:為何。
(17)來年:明年。

譯文

戴盈之說:“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免去關卡和市場上對商品的徵稅,今年不能實行了,就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廢止(現行的稅制),怎么樣?”
孟子說:“現在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也可以說是“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那個人說:‘那我就逐漸改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意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成事者,必當機立斷。
不正確的事應及時改正。
知道錯誤應及時改正,不能拖。

翻譯句子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現在有一個偷他鄰居家雞的人。】
是非君子之道
【這(指偷雞)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為。】
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那么削減一點,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之後再停止(偷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