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花茄

旋花茄

旋花茄是直立灌木,全株藥用,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利濕健胃。分布於滇東北及滇西北而外幾各地均有分布,廣西、湖南也有。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及越南。

基本信息

外觀形態

旋花茄,直立灌木,高0.5-3米,植株光滑無毛。葉大,橢圓形,長9—20厘米,寬4—8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葉柄,兩面均無毛,間或沿葉脈被極稀疏的短小疏柔毛,邊全緣或微波狀,中脈粗壯,側脈明顯,每邊5—8條;葉柄長2—3厘米。

花序特徵

旋花茄旋花茄
旋花茄,聚傘花序幼時旋卷如蠍尾狀,對葉生或腋外生,總花梗長3-12毫米,花梗細長,達2厘米,開展或彎曲;萼杯狀,直徑約3毫米,5淺裂,萼齒圓、鈍或不明顯,花冠白色,花冠簡長約1毫米,隱於萼內,冠檐長約6—7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絲長約0.5毫米,花葯黃色,約為花絲長的5—8倍,頂孔向內;子房卵形,直徑約1毫米,花柱絲狀,長約5—7毫米,柱頭截形。漿果球形,橘黃色,直徑約7—8毫米,外果皮光亮。種子多數、壓扁,直徑約2.5毫米。花期夏秋,果期春冬。

生境分布

旋花茄產於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雲南省除滇東北及滇西北而外幾各地均有分布。多生長於溪邊灌木叢中或林下,稀生於荒地。海拔500-1900米。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越南

用途功能

旋花茄嫩葉傣族用作蔬食;全株為紫膠蟲的寄主。

全株:苦,寒。清熱解毒,利濕。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咽喉痛,瘧疾,腹痛,泄瀉,痢疾,小便短赤,小便澀痛,風濕跌打,瘡瘍腫毒。

葉:用於咳嗽,瘡瘍腫毒;外用於皮膚過敏

藥用價值

旋花茄旋花茄

彝藥——諾肺莫力氣:葉、果實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咳吐膿血,肺結核。《彝藥志》。

拉祜藥——慢地:全株治感冒發燒,喉痛,小便痛。《拉祜醫藥》。

傣藥——帕利:用於清熱解毒,祛風解表《傣醫藥》。苦茄茄(德傣):全草治全身腫痛,利尿《德傣藥》。怕利(西傣):根治療藥物或食物中毒,妊娠呃吐,其他原因引起的呃吐,熱濁腹瀉,赤痢,小便結痛,瘧疾,感冒發燒,喉痛,瘡瘍腫痛《版納傣藥》。怕利:根用於藥物和食物中毒,妊娠嘔吐和其它嘔吐,熱濁腹瀉,痢疾,小便結痛,瘧疾,感冒發燒,喉痛,瘡瘍腫痛《傣藥錄》。帕笠,帕利,帕格冷(西傣),扉利(德傣):根治療藥物或食物中毒,妊娠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嘔吐,熱濁腹瀉,赤痢,小便結痛,瘧疾,感冒發熱,瘡瘍腫毒,跌打,膀胱炎。《滇藥錄》、《民族藥志三》。

哈尼藥——康思敗核:功用同傣族。《滇藥錄》。康思敗核:根治大便不通,瘧疾。《民族藥志三》。

佤藥——地考:功用同傣族,《滇藥錄》。苦冷盤,旋柄茄:根治感冒發熱,咽喉痛,腹痛,膀胱炎,跌打損傷。《中佤藥》。

傈僳藥——海俄哪寡:全株治熱濁腹瀉,赤痢,感冒發熱,喉痛,瘧疾,瘡瘍腫毒。《怒江藥》。

基諾藥——昨交生尻:全株治腹痛,瘧疾,感冒發熱,喉痛;外治瘡瘍腫毒。《基諾藥》。

茄科茄屬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