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監獄舊址

旅順監獄舊址

旅順日俄監獄舊址是沙俄和日本統治大連時建立的一座監獄,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市區北部,1902年由沙皇俄國始建,1907年由日本擴建,1945年蘇軍進入旅大後解體。1971年7月,監獄修復後改為陳列館向公眾開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監獄主要關押當時滿洲和朝鮮的抗日活動組織和參與者,也有蘇聯、埃及乃至日本國內的反戰人士,據稱1906至1936年間累計關押近2萬人,而1942年到1945年8月間有大約700多名革命及反抗人士在此犧牲。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旅順監獄於1902年始建,當時建有辦公樓和85間青磚牢房(灰色建築部分)。1904至1905年臨時作為日俄戰爭的野戰醫院和騎兵營。戰爭結束後,1907年11月,日本改為關東都督府監獄本屬,由駐滿特命全權大使管理並進行擴建,牢房擴充至253間,並增加病房、驗身室、暗牢、工場等附屬設施。1920年更名為關東廳監獄,並再次擴大監獄面積,新開窯場、菜地、林場,建看守訓練所等。1934年更名為旅順刑務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旅順監獄解體。

整體布局

牢房樓牢房樓

監獄四周砌築有紅磚圍牆,高4米、長725米。圍牆內面積2.6萬平方米,有各種牢房275間,可同時關押2000多人。除牢房外,圍牆內還有檢身室、刑訊室、絞刑室,以及使用犯人進行生產的機械、印刷、被服、製鞋等工廠。監獄圍牆外還有強迫被關押者勞動的窯場、林場、果園、菜地等。總占地22.6萬平方米。

監獄辦公樓亦是入口,位於監獄西南角。從入口進入,則是監獄主體——牢房樓,位於監獄西部。牢房樓分兩層,呈向西北、東北、正東三個方向伸展的三叉,略呈“大”字形。東牢房盡頭是檢身室。牢房樓中間匯合部位為青磚,系沙俄時期修建;外圍延展部分則由紅磚砌成,是1907年日本擴建的253間。三面牢房的交匯處設有一座看守台,走廊的上下層之間又安裝鐵網,從看守台即可同時監視三個方向的上下兩層牢房。交匯處還設有“教誨室”,實際上是對犯人進行刑訊逼供的地方。在監獄樓南部下層還單獨修建了四間暗牢,每間僅2.4平方米,裡面完全沒有光線,僅留有一個內大外小的圓形觀察孔供看守監視用,專門用來關押敢於反抗的關押者。

監獄東部為各個工廠。監獄東北角上設有一所單間的絞刑室,分為兩層,上層為執行絞刑處,被絞死的人順著暗板洞下放到一樓,屍體被蜷塞進事先準備好的木桶里,以示犯人即使生前未屈服,也要在死後屈服,釘上桶蓋,讓其他犯人抬到指定墓地埋掉。後期因死刑犯數量大幅增加,木桶嚴重缺乏,便將木桶改為活底,抬到墓地後屍體從木桶中掉出,木桶則重複利用。先後共有三個指定墓地。

尋找安重遺骸

安重根被囚的牢房安重根被囚的牢房

1909年10月26日,朝鮮愛國人士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了第一任日本駐朝鮮統監伊藤博文,次年3月26日在此就義。當時他曾留下遺言稱朝鮮國權恢復後要把他葬回本國,但當時並無他埋葬位置的確切資料。多年來,朝鮮和韓國雙方均希望找到安重根的遺體。韓國政府一直認為安重根較為可能被埋在旅順監獄後山。2006年6月,朝韓雙方共同調查後也推測遺骸埋在此地的可能性較大,但此事牽涉三國,涉及面過廣,挖掘工作並未進行。2008年,當地正在進行建樓的準備工作,於是韓方希望中國當局配合發掘工作,中方作出正面回應並進行協助,但最終毫無收穫。此後,韓方認為遺骸可能埋在監獄以東500米的一座山上,此地曾挖掘出大量1910至1920年間的囚犯屍體。朝鮮此前也曾在該地進行過尋找工作,但最終放棄。然而,有關安重根埋葬地的說法大多缺乏較嚴謹的證據,為相關活動增加了難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