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姑庵

於姑庵

於姑庵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福州北路84號,該廟原名“黃德庵”又稱“姑姑子廟”,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是青島市僅有的一座尼姑廟,系山東省名庵古剎,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於姑庵原名“黃德庵”又稱“姑姑子廟”,系山東省名庵古剎,位於青島市北區錯埠嶺東南的半山坡上,東臨福州路,北依遼陽西路。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明清兩代此庵屬嶗山之寺院。現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由來

說法一

於姑庵於姑庵
於姑庵的前身為黃德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庵名為唐太宗李世民欽賜。

明代成化年間,于氏女在此出家並化緣將其重建,更名於姑庵。

說法二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於姑庵是從“魚骨庵”演變而來。

傳說在明朝的時候,麥島村的三位漁民駕船出海打漁,海上遇到大風浪,將漁船打翻,三人全都落入海里。就在三人命懸一線之際,一條大魚浮出海面,將三人托起。三個漁民伏在大魚的背上,大魚游到岸邊,三人得救了,然而大魚卻因擱淺死在了岸上。

三個漁民覺得,大魚是為了救他們才死的,心存感恩。於是找到錯埠嶺村附近一處荒廢的寺廟,把魚骨供了起來。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裡叫做了“魚骨庵”,後因諧音稱為於姑庵。

歷史

於姑庵於姑庵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繼承帝位,為求國家安定,穩固基業。命風水先生李淳風、袁天罡尋找讓天下太平的四大天柱,即皇、儒、佛、道四柱。二人在在錯埠嶺村東南的半山坡上找到了嶗山山脈的天眼和地眼。唐太宗下令擇吉日在此蓋廟,並御賜寺名:黃德庵。

黃德庵蓋好後,在天眼地眼處修建了一個殿名曰:“南閣”。裡面供奉的是倒坐觀音,李淳風為倒坐觀音題對聯一副,上聯是:問觀音汝何倒坐?下聯是:因世人不肯回頭。橫批無字。

此後,黃德庵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一是廟會,前來參拜和趕山的信士絡繹不絕。

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黃德庵內住的都是和尚,直到明代成化年間才改為尼姑庵。

一于姓姑娘從小經常和家人去廟裡燒香拜佛,從小聞佛法,長大後,不思兒女之事,一心向佛,成年後落髮為尼。此後,於姑娘除每日燒香、念經、拜佛外,還幫助附近農戶做了不少善事,深得鄉親們的敬重。和尚因他人誣陷被逐後,於尼姑看到庵小、神像少,發願要修繕、擴建。建好後取名為“於姑庵”,世代居住尼姑供奉香火。據傳,尼姑最多時有6人,最少時也有3人。

後來,於姑庵香火日衰,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遭到了嚴重破壞,尼僧遣返,佛像被砸,廟宇坍塌。

後經歷多次重修和擴建,唯有庵內的兩棵銀杏古樹為明代所植,幾百年來見證著於姑庵的興衰。

初建

於姑庵建成後,共有正殿、東廊房、西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閣殿5個殿。

重修與擴修

於姑庵於姑庵

據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著的《青島文物與名勝保護紀實》記載,於姑庵曾先後6次重修與擴修。

第一次,1908年至1909年對5個殿進行了里外彩繪,修後在正殿樑上刻寫“山廟大清光緒叄拾叄年重修”,庵內現有一塊破碎的募捐石碑上刻寫有“萬善同歸,光緒叄拾肆年穀旦”。

第二次,1915年錯埠嶺村會首於京召根據廣大居士、信男善女要求,用民間集資和庵地歷年租金收入增建后稷殿3間。同時,修建了庵院牆,並在天王殿兩側增建了兩個向南開的山門,在東山門的左側建一鐘樓。為便民通行,又在庵東北的南北村路修建石橋1座。由於修橋經費不足,於京召賣出自家5畝地,用此款進行了資助。

第三次,1935年集資修庵,主要對庵殿內外進行彩繪。現天王殿前一塊石碑正面刻有“萬善同歸”,後面刻寫化緣修庵人員名單,第一人為國民黨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捐銀元50塊)。石碑左下側刻寫“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穀旦”,住持:本誠;徒:覺真;孫:昌修、昌蓮奉記。

第四次,1945年集資修庵,對庵殿內外進行彩繪。正殿左前石碑正面刻寫“永垂不朽”,石碑左下側刻寫“民國叄拾肆年敬立”。

第五次,1965年青島市房產局接管於姑庵,在4間寮房(尼姑居室)的基礎上,改建6間平房,殿宇被改作宅用。

第六次,1994年青島市四方區政府和青島市宗教事務管理局對於姑庵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重建

2000年殿宇被推倒重建,計畫修復建造山門、鐘樓、鼓樓、觀音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講堂、念佛堂、齋堂、寮房、主持樓等,總建築面積近5200多平方米。2008年己建成天王殿、觀音閣、放生池、地藏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山門主持樓、寮房等尚在建造中。

再造後的於姑庵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古建面積5375平方米,是集古代建築風格與現代佛教雕塑藝術於一體的佛教文化叢林。

供奉神像

於姑庵於姑庵

正殿(大雄寶殿)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左殿奉藥師如來,右殿奉阿彌陀佛。右弟子阿難和左弟子迦葉站立在兩旁,兩側還有“護法”、“護神”各一尊。正殿的兩側供奉有十八羅漢坐像,即賓度羅跋惰諸尊者、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厘百惰尊者、蘇頻陀尊者諾巨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哩迦尊者、伐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羅睢羅尊者、那迦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慶友尊者、羅漢賓頭羅尊者。

西廊房居中供奉大願地藏菩薩,左邊有“達摩”,右邊有“愁夫”。殿兩側有十殿閻君,即秦廣王、初漢王、宋江王、任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王道轉輪王。傳說中,他們分管著10個地獄。

東廊房供奉“桃園結義三兄弟”神像,中為劉備,左為關羽,右為張飛。另有關羽帳下的“八大帥”,即王甫、趙累、馬良、伊籍、廖化、呂凱、周倉、關平。

天王殿中供奉彌勒佛,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民間俗稱為風、調、雨、順四天王。

南閣殿在庵院正南約50米處,獨建屋3間,門向北與正殿釋迦牟尼像相對,中間由1米寬的天橋連通,殿內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兩邊侍立著善財童子和龍女,左供奉文殊菩薩,右供奉普賢菩薩,神台下有韋馱和伽蘭兩尊。大門兩邊有金剛力士站班。每年於姑庵廟會時,尼姑在此門上張貼一副耐人尋味的對聯,上聯為“問觀音汝何倒坐”,下聯為“因世人不肯回頭”。

后稷殿共有廟宇3間,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為后稷,左為牛魔王,右為城隍。

修行者

釋本成:俗名楊小程,1892年5月26日生,膠南楊家山牛灣村人,僱農家庭。楊左胳膊殘疾,未出嫁。1910年由在錯埠嶺村當僱工的父親作主來於姑庵出家,落髮為尼。老主持圓寂後,她接任。1959年4月17日病故,葬在庵前山上,終年67歲。

釋覺真:俗名趙玉芳,1909年2月2日生,益都北城人,滿族(察哈爾白旗人),高小文化。其胞兄遊手好閒,不能盡贍養有病母親之責。她為了孝敬母親,於1920年與其母來青,在大英菸草公司(青島捲菸廠前身)做工。趙玉芳長得年輕、漂亮,有大英菸草公司“牡丹”之稱。當時流氓追隨甚多,使她無法招架,無奈帶著多病的母親到於姑庵落髮為尼,法名覺真。第二年其母病亡。1959年,本成尼姑死後,覺真任主持。1965年初,她與其他尼姑一起被逐出庵門,送至嶗山王哥莊學習改造。第二年,她去即墨金口安家。1966年,她患病不愈而逝,享年57歲。

釋昌修:俗名王秀芳,1905年9月13日生,即墨朱家人,文盲。21歲時丈夫病死,守寡。1934年春天進於姑庵落髮為尼。1965年回原籍還俗。1976年病故。

釋昌蓮:俗名王香桂,1915年5月17日生,浙江永康杏花村人。家貧,8歲為人當童養媳。19歲丈夫病故,即在當年1934年秋季到於姑庵落髮為尼。1965年回原籍浙江。1985年返回青島,市佛教協會安排她在湛山寺,97年圓寂。昌蓮法師為恢復於姑庵而不遺餘力,托人寫信上書省、市政府及宗教部門言志,並在湛山寺化緣募捐,以期早日實現夙願。

釋隆塵:俗名安文華,1924年9月7日生,山東濟寧人。婚後3天,丈夫離家參加革命工作,她為掩護自己,來到於姑庵落髮為尼。青島解放後,其夫劉法寶來於姑庵認領出庵還俗。

釋隆奇,1920年生,出家來於姑庵前丈夫病亡,還有孩子。後還俗。

建築保護

有史記載,於姑庵建成後,曾先後在1908年至1909年、1915年、1935年、1945年、1965和1994年6次進行重修與擴修。2000年殿宇被推倒重建,計畫修復建造山門、鍾於姑庵現已初具規模,再造後的於姑庵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古建面積5375平方米,成為了集古代建築風格與現代佛教雕塑藝術於一體的佛教文化叢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