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曲領

方心曲領

漢族服飾。古代官服領式。漢代至隋唐為內衣胸前項下所襯的半圓硬領,用於帝王及七品以上官員。《隋書·禮儀典》:“曲領在襟領上,橫以雍頸。”形象資料可見於隋代《列帝圖》、敦煌北朝壁畫和鞏縣唐代石刻《七賢圖》等。唐以後此領失傳。

宋代龍袍宋代龍袍
至遲從漢代開始,官員為了使朝服更加熨貼,在外衣領內襯上一個圓形護領,名為“曲領”,也稱“拘領”。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中寫“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意為免得內衣衣領擁起。《隋書·禮儀志七》中“曲領”說:“七品以上有內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省服系指便服。《唐六典》卷二十六、《新唐書·輿服志》出現“方心曲領”詞,並已戴在衣外。《宋史·輿服志三》在寫天子時,明確寫出“白羅方心曲領”。明王圻《三才圖會》上更有圖樣標明後面為兩條垂帶。從出土繪畫、陶俑、石雕、木刻等文物來看,官員佩方心曲領的作法至明末才消失。

宋代龍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
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捲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裡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
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
冠”),與此稍有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