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過妝樓·聞雁

《新雁過妝樓·聞雁》是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作品,詞作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作者通過描寫其所見到的北雁南飛之景,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離愁別緒。

作品原文

冷入簾幃,西風送、一行雁陣南飛。
碧天如水,去路遠趁斜暉。
雲外長鳴浩蕩,月中連翼影參差。
共依依。楚江兩岸,霜點毛衣。
秋容三分過半,正寒螿啼怨,畫角聲悲。
黃花訊息,露華暗滿東籬。
山程水程萬里,動幾處、離人雙淚垂。
重陽近,聽斷鴻聲里,良夜何其

作品注釋

去路:離開原地的路。
趁:借。
連翼影:張著翅的整個身影。參差,有節奏地鼓翅飛翔的樣子。
楚江:泛指古代楚國的江河,指雁飛的去向。
秋容三分過半:秋季分初秋、中秋、晚秋。三分過半,作此詞時已過中秋,故云。
螿:蟬的一種。
畫角:軍中號角。
黃花:菊花。
斷鴻聲:雁子飛過聽到的聲音。
何其:如何。

作品賞析

詞的開篇寫道:“冷入簾幃,西風送、一行雁陣南飛”,這是詞人眼中所見秋寒已至的情景,大雁便是在那西風的催送下南飛的,此處作者交代了季候。“碧天如水,去路遠趁斜暉。”寫的是大雁南飛時值秋高氣爽,這是當時的天候。而句末“斜暉”一詞,更是將此情此景點染得美麗如畫,而且“趁斜暉”一語中,又滿含著詞人對大雁的祝福,祝它能趁著落日平安趕路。“雲外長鳴浩蕩,月中連翼影參差。”是寫高空中大雁飛翔的美麗姿態。一行雁陣,帶著長鳴和浩蕩聲勢,飛過月影時,仿佛還可看到它連翼成行,有節奏地鼓動雙翅而翱翔的身影。詞人帶著美的欣賞,目送著它們。她的心,似乎已和這大自然的伴侶呼吸在一起了,並且不無讚嘆地看著它們“共依依”的親和精神。下面“楚江兩岸”,就已屬詞人心馳神往的想像了。詞人想像著它們南飛的目的地,在它們到達時必定也已是“霜點毛衣”了。
雁過了,似乎已無所可敘了,但它卻給詞人留下了無盡的思緒。詞里說,秋已深了,北方就此便進入嚴寒,“正寒螿啼怨,畫角聲悲”,作者用擬想中的“怨”和“悲”,來表現自然界的事物,這是大雁過後,詞人內心激起的凝重之感。“黃花訊息,露華暗滿東籬”,霜露打到剛開放的菊花枝上。大地快要凝結了,從這裡透出了詞人的傷感之情。菊花總是開在東籬旁,這是陶淵明詩“採菊東籬下”構成的意象。歷代是詩人總愛沿襲著使用。大雁遠去了,這似乎就是親朋的分離。由此引發出了詞人“山程水程萬里,動幾處、離人雙淚垂”的離情別緒。這樣的思念,這樣的淒傷,在詞人的生活中,是早有體驗的。再說,“重陽近”,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是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么!登高不免思親。想到這裡,所以詞人說“聽斷鴻聲里,良夜何其”,大雁飛過時最後的一聲鳴叫仍在耳際,想到親故別離,這個良夜將會如何度過呢!結拍“良夜何其”,卻是詞人給讀者留下的一個懸念了。

作者簡介

顧太清畫像顧太清畫像
顧太清(1799—約1876),西林覺羅氏,字子春,號太清。清代女詞人,鄂爾泰曾孫女。工詩詞書畫,有“滿洲詞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