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in詞]

新常態[in詞]

“新常態”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是對2008—2009年發生“大衰退”之後世界經濟政治狀態的一種描述和預測。國家干預主義可能增強,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於美國化,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地位上升,已開發國家要依靠新興市場來擺脫危機,世界多極化趨勢得到強化等等,是“新常態”一詞的主要含義,而新常態對於中國意味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既有國際的因素,亦有國內的成分。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態”這一重大理論概念以來,在諸多平面媒體和新媒體上“新常態”一詞頻頻出現,眾多學者也開始研究“新常態”這一理論概念的來源。

簡介

新常態新常態
2014年12月9日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分別在頭版、七版、九版、十七版頭條位置以“新常態”為題眼,聚焦中國經濟發展與黨的治理新常態。其中,頭版頭條刊發的《樹立發展信心,堅定改革決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強調“新常態,見證中國經濟新成就、新亮點、新變化”,頭版報眼刊發的《新常態下穩增長(2014年經濟形勢述評②)》提出經濟進入新常態。第七版(理論版)頭條刊發《新常態下應樹立提高發展質量導向》強調“切實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進而打牢提高發展質量的基礎,中國經濟才能在新常態下爭取到實實在在、沒有水分同時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第九版(經濟版)頭條刊發《適應新常態 蓄力新航程》,聚焦“改革全面深化、創新驅動發展”。第十七版(黨建版)頭條刊發《治黨新常態從嚴講規律》一文,關注“新時期如何堅持從嚴治黨”。

背景

新常態下新政策新常態下新政策
自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態”這一重大理論概念以來,在諸多平面媒體和新媒體上“新常態”一詞頻頻出現,眾多學者也開始研究“新常態”這一理論概念的來源。可以說,“新常態”一詞成為2014年中國的新詞、熱詞、高頻詞。

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7月,習近平在與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態觀點。有媒體報導,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成為近期輿論關注焦點,2014年的會議將在9日召開。作為巨觀經濟政策的風向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對2014年經濟形勢作出總結,對明年經濟工作進行定調,並對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作出部署。這也是“新常態”思路提出後,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未來經濟政策和改革思路如何闡述和部署,意義重大。

《樹立發展信心,堅定改革決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一文指出,盤點一年來中國經濟走勢,新常態下不斷湧現新亮點,夯實了人們對中國經濟航船平穩前行的信心。迎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從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到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從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到積極穩定對外貿易,從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給,一系列新思路新決策,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新動力。

機遇和挑戰

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總書記的APEC演講標誌著“新常態”之論進一步成形。“新常態”是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會議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記之一。《治黨新常態從嚴講規律》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形成了許多管黨治黨的規律,這些規律源於對自己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源於對國外執政黨建設經驗教訓的借鑑,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在從嚴管黨治黨邁向新常態的過程中,只有深入把握規律、按規律辦,才能加速這一過程,穩固這一態勢。可見,“新常態”這一辭彙不僅僅涵蓋中國經濟發展一個領域,實際是針對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遇到的“新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思路。

中國正在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正在成為新常態。有學者指出,對於相關國家、相關外國投資的市場主體來說,對當下中國各方面工作新常態也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從不習慣到習慣的問題,關鍵是要讓自己的身子和腦子同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

習近平說,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經濟成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

習近平說,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中國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習近平以前三季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習近平舉例說,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3個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60%以上。

兩種“新情況”

2014年11月底閉幕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公報中評價2013年一年執政成績時提到了“新常態”: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巨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極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為何“新常態”成為今年的熱門辭彙,學者施芝鴻曾撰文指出,我們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搞清楚這一重大理論概念源於兩種極為重要的新情況。

第一種新情況是,隨著客觀世界不斷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而導致的一種勢逼至此的新常態,這當然是需要我們用平常心態去認真看待和對待的。正如習近平同志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指出的,“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今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重申,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第二種新情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8條基本要求,在近兩年時間裡,勵精圖治、攻堅克難,給黨領導的偉大事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充滿希望的新變化,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由此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可以說,這樣的新局面,是由銳意進取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自覺營造的一種趨勢性的新常態。對此,同樣需要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去認真看待和對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