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習式熱詞之一]

新常態[習式熱詞之一]
新常態[習式熱詞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常態是“習式熱詞”之一。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基本信息

經濟含義

新常態是12個“習式熱詞”之一,“習式熱詞”是截至2014年10月16日,十八大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已整整履職700天后,媒體取義的新熱詞。

起因

習近平習近平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巨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成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務,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經過

首次提出
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
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這是中央領導人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
首次闡述
在把“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關鍵字提出6個月後,習近平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是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講這番話的。在題為《謀求持久發展 共築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向包括130多家跨國公司領導人在內的世界工商領袖們,闡述了什麼是經濟新常態、新常態的新機遇、怎么適應新常態等關鍵點。

特點

主要特點
習近平說:“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4、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
5、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
6;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

機遇

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習近平說,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經濟成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習近平說,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3、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習近平以前三季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4、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習近平舉例說,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成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事件

打虎拍蠅

“打虎拍蠅”反映了黨中央在懲治腐敗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打虎拍蠅”行動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要行動。“打虎拍蠅”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一環,發端於嚴格執紀、嚴肅問責;起興於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發展於勇於改革、銳意創新。
在2013年1月22日的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的要求時,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對反腐路徑做出了具體部署,“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
一場零容忍“打虎拍蠅”的反腐戰役由此開啟。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數據顯示,2013年,超過18萬黨員幹部被處分,立案、結案件數、處分人數均比上一年有兩位數增長,其中中央紀委監察部對涉嫌違紀違法的中管幹部已結案處理和正在立案檢查的就有31人。
2014年反腐力度更是空前,2014年以來,僅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案件查處”欄目中就公布了500多名官員被調查或處理的訊息,絕大多數為廳局級官員,其中副部級以上官員便有32人。
2014年,中國政府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懲治腐敗分子,推動從嚴治黨和社會改革。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OneBeltAndOneRoad,簡稱OBAOR;或OneBeltOneRoad,簡稱OBOR;或BeltAndRoad簡稱,BA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評價

新常態”是對中國國情的全新揭示。
這種經濟上的“新常態”被專家解讀為:要在尊重規律中順勢而為,不要動輒進行過度干預。
2014年8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公眾號俠客島發文稱:一種“習近平式”的新常態已經到來。
如何理解和適應這種新常態?俠客島認為並不玄妙,無非八個字:“不拘常例、不違常情。”
文章指出,以前大家覺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無不戴上“緊箍咒”,一些官員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文章稱,周永康和徐才厚這種級別的大老虎被拿下之時,大家應該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20多年來,坊間流傳的“刑不上常委”的所謂“常例”,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眼中,這不過是個偽命題。
盧鋒評論指出,習近平用“新常態”向世界描述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新表現,包括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變,特別闡述了新常態派生新機遇,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成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一個走向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對亞太地區和世界都是利好訊息。
他分析說,進入新常態後,由於總量規模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會降低,對世界市場的需求不會減弱。同時,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這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和健康發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應。
中共知名的理論家施芝鴻不久前在《人民日報》上撰文說,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國際關係和中國外交戰略,以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等方面,中國領導人已經營造了“十個新常態”。《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是表述: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成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巨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文章認為,中國領導人在APEC會議上關於“新常態”的講話,形式上化解了國內外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尷尬,表現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自信,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2014年12月11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系統闡述,為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知易行難,正如會議所強調的“依靠促改革調結構”,希望各級政府繼續不懈推進深化改革,從根本上激活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也提出,2014年預計將實現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2015年發展動力仍十分強勁,發展將更偏向於國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過去經濟成長主要靠‘汗水’即固定資產投資等,未來則主要靠‘大腦’、靠智慧,靠‘創新驅動’,即明年國家會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務業發展,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新常態。”
宋清輝:2015年中國經濟全面新常態
如果經濟學家要分析研究2015年的經濟形勢,就離不開當下備受關注的經濟“新常態”一詞。中央高層之所以提出“新常態”,是因為經濟結構比總量更加重要,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國家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機遇期,一旦錯過,整個國家將會遭受巨大損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現實的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官方布局2015年時,就表明會降低GDP預期目標,這也是具體表現之一。
2014年12月9日,國家在“新常態”思路提出後,首次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這場事關全局的會議上,高層提出:要更加注重2015年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保持巨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適應新常態。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主基調,預計明年經濟成長目標會下調至7%左右,同時,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土地改革等,都將會成為2015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的重頭戲。
一般而言,衡量巨觀經濟發展有三個核心指標:一是公眾高度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根據歷史數據估算預計2015年應在3.5%左右;二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就業率,預計2015年前者會被控制在5%以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維持在1000萬個左右;最後一個就是經濟成長率保持在7%左右。儘管困難很多,但高層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平均經濟增速為10%左右,但這種高速增長主要靠工業和投資拉動,並沒有帶來持續的高就業率,人民民眾也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高層認識到,在2014年投資增速和出口增速放慢的大趨勢之下,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服務業發展。可以預見,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是新一年中央經濟工作討論的主題之一。
實事求是地講,過去的經濟成長更多的是靠“汗水”(固定資產投資),在經濟增速發展的同時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我國大部分工業領域都存在產能過剩現象,在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成長的勢頭放緩的情勢下,高層順勢而為提出“新常態”,意在確定未來經濟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發展新思路。
在2014年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高層已將2015年定義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這表示,接下來的改革力度將空前加碼,改革方向將從政府自身改革逐步轉變到完善市場體制的軌道上來。屆時,官方不僅會詳細闡述和部署“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和改革思路,會密集推出與經濟改革相匹配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涉及外貿、金融、財稅、民生等方面,同時還會進一步落實一些重大經濟戰略部署,如“一帶一路”等。
作為“主席戰略”,“一帶一路”將在2015年全面實施,其目標是構建一個立足周邊、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也是2015年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位領導人曾多次進行相關指示。
綜合來看,2015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仍是“穩中求進”,對此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保持政策連續穩定,調整產業結構。在穩增長的同時,把促改革、調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重心,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來推動合理增長,同時經濟發展將會更加注重質量而不是速度,使得巨觀政策在促改革、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求得平衡。
二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正式告別GDP崇拜。中央高層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有著深刻清醒的認識,2015年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新常態:正式告別GDP增速持續維持在8%左右的階段。預計在2015年底,我國經濟增速將低1個百分點左右,這就需要中央高層合理制定經濟預期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5年創新驅動成經濟新常態
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陸家嘴金融網、人民網、新華網等特約經濟學家。撰文表示:2014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多重挑戰下持續穩步發展,預計將實現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緊接著,我國經濟將按照中央關於新常態的要求,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開放,逐步實現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順利完成2015年經濟增速換擋、提質增效的目標。
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就要求企業加大轉型升級力度,主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從政府層面來看,應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把市場環境儘快完善起來,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年初以來,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改革所帶來的紅利開始越來越為世界所關注,這標誌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中國的經濟改革穩健,世界經濟也會穩健,中國不斷深化改革對世界各國來說也是重要機遇。正如德國商報一篇評論員文章所述:中國為適應經濟新形勢主動進行戰略調整,而世界也應該跟上中國的腳步。
德國商報此言不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量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率已居居世界首位,達到27.8%。另外,預計中國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改革帶來的經濟成長動力,對G20未來5年實現2%額外增長目標的貢獻率高達40%左右。不少外媒在總結中國經濟新常態時就刊文指出,世界經濟應跟上中國步伐。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成長引擎,2015年經濟成長步伐看似慢了下來,但是並不意味著中國實際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我國中央高層意在通過調整未來的經濟增速來控制未來經濟走勢。這種經濟減速的“新常態”,只會讓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步伐更加平穩和有質量,如2013全年,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減速而並未失速,增長率達到7.7%。
有部分國外經濟學家擔心2015年世界經濟,尤其是嚴重依賴通過對中國出口實現經濟成長的資源型國家,會因2015年中國經濟目標而受到影響的顧慮是多餘的,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所產生的巨大需求,不僅利於中國以內需為引擎拉動經濟,而且對復甦中的世界經濟也是巨大推力。7%的這個檔次的增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無異於是個夢幻數字,百年難遇。
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動力仍然十分強勁,2015年我國經濟發展中將更偏向於國內市場,體目標即釋放內需潛力,引進外資、促進進出口和對外投資平衡。不是像過去那樣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做個比喻就是,過去經濟成長主要靠“汗水”,即固定資產投資等,未來則主要靠“創新驅動”,即2015年國家會加大科技投入、快發服務業發展,探尋經濟發展新動力新常態。通俗來講,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優勢,2015年起創新將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在世界排名的不斷提升,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在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金融服務業之時,上海陸家嘴無疑重中之重。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世界經濟看中國,中國經濟看上海,上海的未來在陸家嘴。在全世界都在解讀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的時候,應該把目光稍稍地轉向陸家嘴這片創新的沃土,才能夠全面準確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當下,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投資輸出國轉變,如作為“主席戰略”的“一帶一路”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促進了相關承接國家產業升級和自主發展的能力,也推動著中國致力於建設的更加開放和穩健型的世界經濟,給全球帶來正面積極地影響。
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高達1.25萬億美元,中國市場和資本對世界經濟而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成長動能,中國將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代表意義“新常態”包含有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在更多場合反覆出現並逐步被系統化,直至正式成為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和決策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