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軍部舊址[安徽省宣城涇縣]

新四軍軍部舊址[安徽省宣城涇縣]
新四軍軍部舊址[安徽省宣城涇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四軍軍部舊址,位於安徽省宣城涇縣,建於1915年,是北洋軍閥張勛[北洋軍閥]的公館,內有兩棟磚木結構樓房和一棟平房,屬中西合璧的古建築。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駐紮於此,完成了組建新四軍的艱巨任務。由八省紅軍游擊健兒組成的新四軍走出深山老林,路上了北上抗日征途,成為華中抗日的中流砥柱,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宣城新四軍軍部舊址宣城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南方八省14地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武漢成立。
並於1938年8月2日進駐雲嶺。
1941年元月“皖南事變”發生。新四軍軍部在雲嶺近三年時間裡,是新四軍向華中敵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葉挺、項英領導下,新四軍將士活躍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敵,創建了眾多的抗日根據地。作為這一時期的新四軍軍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新四軍軍部舊址便是當年新四軍軍部在雲嶺駐紮時期留下的。
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7月,陳毅元帥敬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館名。
1970年代以來,鄧小平楊尚昆、喬石、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視察涇縣,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2001年5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涇縣視察,參觀了涇縣宣紙廠和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並欣然題詞題字,勉勵涇縣人民要力發揚革命先烈英勇奮鬥精神,“進一步努力將老區發展好”。

建築格局

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全國新四軍紀念地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革命舊址群之一,也是中國近現代八大重要史跡之一。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千米。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現保護的舊址點有:軍部司令部、軍部大會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導隊、戰地服務團,中共中央東南局、烈士墓、葉挺橋等十處,並新增了《雲嶺碑園》、葉挺銅像廣場、輔助陳列、專題展覽等設施。結合復原陳列和輔助陳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現當年新四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以及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悲壯一頁。

館藏陳列

館內現存各種珍貴圖片、文物、資料達4000餘件。

典故

皖南事變

宣城新四軍軍部舊址宣城新四軍軍部舊址
1938年春到1941年春,新四軍部隊在這裡從兩千人發展到九千多人,因而人們把雲嶺稱為新四軍的搖籃”。1941年元月,新四軍在此慘遭國民黨伏擊,損失慘重,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周恩來痛心疾首,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句。
葉挺橋
距羅里村一二百米的葉子河上,有一座橫架河上的小橋,這就是葉挺橋。葉挺橋原是村民用幾根小樹料臨時搭起的小木橋,行人極不安全。新四軍軍部駐此後,葉挺軍長親自指揮設計建造一座嶄新的平板橋。村民們深感葉軍長關心民疾的情懷,將原橋名改為“葉挺橋”。
成立軍部
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由歙縣岩寺移駐於此地。軍部各機關分布在雲嶺與四顧山之間長達15公里山沖的13個自然村里。軍司令部設在羅里村,舊址原為兩座地主莊園,一叫“種墨園”,一叫“大夫第”,由七十一間民房,一座樓房和一座小花園組成。葉挺、項英、周子昆均住此。周恩來副主席來雲嶺視察時,也下榻“種墨園”。
軍部大禮堂設在羅里村西一公里外的陳氏宗祠,建築面積達2900平方米,前廳木架舞台,是軍部召開各種大型會議和演出節目的場所。周恩來副主席曾在這裡作《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重要報告。軍部修械所設在羅里村西一公里處的關帝廟內。中共中央東南局設在雲嶺山麓丁家山村,居址是一幢三間兩廂的居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