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源鎮

斜源鎮

斜源鎮位於四川省大邑縣城西北。坐標:北緯30°37`,東經103°20`,幅員面積64.4平方公里,海拔640---2000米。境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足。年均氣溫15°C左右,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斜源鎮斜源鎮

斜源鎮,位於縣城西北23公里左右,幅員面積62.97平方公里。東西水平相距9.5公里,南北水平相距13.5公里,大白岩以北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約為2000米;黃河口為最低處。

2005年6月18日合村建社區後,有行政村5個,社區1個,即六坪村、三元場村(春新、春茗村合併得名)、江源村(斜源、太陽村合併得名)、盤石村、大鵬村、太平社區(黃山、孫家坡、九龍村合併得名),轄85個組。有四川省新源監獄、大邑縣長源礦業有限公司及各類新經濟組織16家。總戶數2440戶,其中農業戶2019戶;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7635人。耕地7150畝(其中退耕還林3100畝),林地面積73340畝。

斜源鎮素有藥材之鄉的稱譽,截止2005年11月28日,名貴中藥材有3.25萬畝,其中:黃柏1.2萬畝,杜仲1.2萬畝,厚朴0.8萬畝,黃連0.05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一萬畝。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炭、花崗岩、石灰岩、硫鐵礦等20多種,其中:煤炭總共儲量4828.07萬噸,工業以開採煤炭為主。農業主產玉米、小麥、油菜;畜牧業產豬、,家禽:;土特產主要有竹、木、梅、果、棕、銀杏、茶葉、菸葉、黃連、黃柏、杜仲、厚朴等。集鎮建設方面,新建集貿市場1個,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交通主線有大雙公路旅遊快速通道過境9公里,專用公路一條即太平社區至長源公司,通往各大小煤礦,村村通公路五條,全長17.8公里,均為水泥路面。境內有電信分公司1家,通訊機站5個,小靈通機站20個。改造自來水廠1個,供電所1個。改造初級中學、中心國小各1所。鎮衛生院1個。旅遊勝跡有藥師岩,虎擘泉,鳳凰鯨柏。

藥材之鄉

斜源鎮相關藥材
背靠西嶺雪山的大邑縣斜源鎮,立足自身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著力開發林藥產業。截至2008年,斜源鎮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5.5萬餘畝,中藥材產值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僅此一項,全鎮農民人均年增收100元以上。

斜源鎮2008年來建起了林藥場,利用荒山荒坡成片種植杜仲、黃柏、厚朴“三木”藥材和黃連銀杏等中藥材。在經營過程中,斜源鎮發動農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實現連片經營和規模發展。農民通過土地出租及在林藥場務工,成了按月領薪的農業工人,個人收入有了保證。經過不斷發展,2008年僅林藥場就種植各類藥材達3萬餘畝,同時帶動了全鎮近800農戶1000多人種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

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本著這一思路,斜源鎮依託林藥場發展中藥材加工業,對杜仲、黃柏、厚朴等進行粗加工、精加工,銷往成都、重慶、北京等地,實現了中藥材的加工增值。同時,斜源鎮辦起了中藥材酒廠、茶廠,利用中藥材原料,加工生產滋補藥酒、杜仲茶、銀杏茶、魚腥草茶等產品,遠銷省內各地。

鄉鎮產業

斜源鎮斜源鎮
一、旅遊業

斜源鎮有縣級風景名勝區--飛鳳山風景區。景區內有馳名省內外的“川西石窟造像瑰寶”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摩崖石刻--藥師崖。鑲鉗在藥師崖半山腰的“飛鳳山”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系清代林伍嵩山所書。景區內有一山泉,該泉一年四季泉水不斷,清澈可口,而且還伴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據說該泉水有祛病強身之功效。斜源鎮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而且生態旅遊也極具潛力。沿山公路直通斜源鎮萬畝中藥材基地,進入中藥材基地,猶如進入一座天然“藥吧”。《天府早報》曾報導稱此地為“仙山藥谷”。人進入其間真有一種“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之感。

二、農業

斜源鎮現有耕地面積6800畝,其中水田面積600畝。鎮內主要農產品為玉米小麥油菜水稻。由於地處山丘,主要農產品的常年產量較壩、丘區低。2008年來,斜源鎮黨委政府積極指導和鼓勵民眾,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因地制宜,引導民眾大力發展中藥材、紅梅、茶葉和速豐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斜源鎮將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引導民眾大力發展種草養畜,無公害養殖。同時,大力發展反季蔬菜,和無公害蔬菜。

礦產資源

斜源鎮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炭石灰石硫鐵礦花崗石等儲量豐富。其中煤礦的儲量為:300多萬噸。主要煤種有:大淨炭小淨碳、三線子、火碳等,煤質優良,發熱量高。

旅遊景點

斜源鎮斜源鎮
大邑縣斜源鎮霧邑山,在一處人煙稀少的楊寺基坪,驚見一個精巧的字型檔和精美的古墓。字型檔,為古代焚燒有字紙張的專用塔式建築。

拾階而上,又見一排整齊劃一的古墓遺址,雕刻精美的石門還可以轉動,裡面也有石門和一間很小的墓室,有大量精美的雕刻。

向上便是古寺“白雲庵”了,大殿早已不存,留下了很多巨大的石雕殘件,精美的雕刻殘件隨處可見。在大殿原處,留有兩通2米高的巨大石碑,頂部上書“皇風永扇,日月齊明”。奇怪的是上面雕刻有精美的二龍鎖珠和雙鳳朝陽的浮雕。在古代,嚴格規定民間不能隨意使用龍或鳳的圖案,否則將受到殘酷的刑罰。

在大殿遺址往上500米處,是一座石牌坊和一座古墓。牌坊右部分已經不在,在文革中被撞壞殘缺。牌坊上面依然有雙龍和雙鳳的雕刻,主坊上樑有四字楷書“蘭若化台”,落款為“大明萬曆甲子”。牌坊後方是石墓,石墓正面左雕刻有飛鳳和麒麟,正面右雕刻有雲鶴和仙鹿。古墓的石門已經不在,裡面的空間非常寬敞,可容直立端詳。

蘭若化台,一個美麗的名字。沒有墓志銘,墓的主人是誰,為何留有龍和鳳的圖案?

災後重建

斜源鎮斜源鎮
“咋不高興喔!不但有新房住,而且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硬是想都不敢想喔!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2008年10月19日,斜源鎮三元場村受災戶羅秀英指著自己與別人聯建的住房感激的說。據了解,羅秀英與他人聯建的住房2008年正在進行裝修,年底前新房便可入住,到時聯建起的農家樂也將開門迎客。

斜源鎮地處我縣山區,這裡因盛產黃柏、杜仲等中藥材和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而遠近聞名。在5.12地震中,斜源鎮是我縣的重災鄉鎮,而斜源鎮的三元場村是災情較重的村。羅秀英家的8間住房在地震中雖然未被震垮但已不能居住,後來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她和老伴搭建了臨時避震棚居住。“畢竟年齡大了,自己想修房也沒能力呢!可是要我和老伴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硬是捨不得啊!”說到這裡,花甲老人羅秀英的眼角早已噙滿淚水。她告訴記者,附近的受災民眾開始在原址重建住房時,自己也有了建房的念頭,可是想到修房花錢不說,年齡大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建房的想法就慢慢打消了。

2008年5月,放心不下父母的女兒把老兩口接到成都居住,可是羅秀英的人雖然到了成都,但心卻時常牽掛著讓她割捨不下的老家。“我和老伴在村里生活了幾十年!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雖然這裡的條件好,但畢竟那裡才是我的家啊!”她感慨的說,在成都居住了一些時間後,思家心切的她便向女兒提出要回老家居住,可是女兒以擔心回鄉後吃住無著落為由,怎么也不同意他們回家,為此母女倆還鬧起了彆扭。然而就在此時,女兒與朋友韓某在聊天時意外得知,他全家因酷愛在周末下鄉玩耍,可是每次要么住農家樂、要么就是住當地的賓館,吃住倒不成問題就是找不到一種歸家的感覺,心裡早就有在鄉下建房的打算。聽朋友這一說,女兒甭提有多高興,無意之中竟找到了解開母親心結的良方。當女兒把自己母親執意回鄉但苦於無房居住的窘境和盤托出後,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儘快對三元場村的環境考察後再做決定是否聯建住房。

如獲至寶的女兒把這個好訊息告訴羅秀英時,整天鬱悶的她終於笑逐顏開,不停的詢問好久能動身回鄉。“咋個不激動喔!不出一分錢還有新房住,自己也少費神,要是在舊社會哪裡有這么巴適的事喔!”羅秀英激動的說。當韓某全家來到村里時,立即被這裡青翠的大山、蔥鬱的樹木和潺潺的溪水所吸引,讚美之聲不絕於耳,由於離縣城較近又是前往西嶺雪山、花水灣溫泉等旅遊景點的必經之地,韓某當場拍板出資與羅秀英聯建住房。

雙方向鎮村兩級提出聯建住房申請後,當地幹部及時對羅秀英家的宅基地進行了確權,經過雙方協商把總共400平方米的宅基地,在扣除80平方米自住用地用作建房外,剩餘的320平方米集體建設用地將用來發展農家樂。“辛苦了幾十年也不容易!所以老人家住的新房全部是按照賓館標間的要求來建造,力爭讓他們住的舒適安心!”聯建方韓某的代理人伍大姐告訴記者,老人居住的3間總計80平方米的住房都要進行裝修,牆面不僅要塗上乳膠漆、地面也要貼上白色瓷磚,而且房間還配備設施完備的衛生間,新房建成後將添置嶄新的家具。“居住環境好了不說,吃住的問題又解決了,這樣就不用讓女兒擔心了!”羅秀英高興的說,當初韓某與自己協商聯建住房時還承諾,農家樂建成後他們不僅在農家樂內食宿免費,而且還將享受年終分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