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勝鄉

文勝鄉

四川省江油市轄鄉。1950年名文勝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區37公里。面積123.6平方公里,人口1萬。通公路。轄長坪、潼梁、仁和、花石、蘇村、江村、白陽洞、安順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農機、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子,盛產木耳、天麻、杜仲。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灰石礦、石英砂礦。境內有白陽洞發電站、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八五七廠。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文勝鄉文勝鄉地圖
文勝建置於清末,原名文星鄉,轄12保。1949年12月解放,1951年5月建立政權,改名為文勝鄉。鄉政府駐長坪村(長坪又名文星場),屬梓漳縣管轄。1953年1月文勝鄉規劃江油縣管轄,分為文勝、柏勝兩鄉;1955年11月,又將天安、中心,新華三村劃出交明鏡鄉管轄,將和平村劃交百勝鄉管轄,同時將仁和鄉、安順鄉撤銷劃歸文勝鄉管轄,調整為下轄10村。1959年2月將百勝鄉併入文勝,成立文勝公社,轄13個區隊,1961年5月又劃出原百勝鄉地成立百勝公社;1967年2月改名為長勝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中恢復文勝原名;1984年1月改為文勝鄉人民政府至今。文勝鄉位於江油市西北邊緣,距江油市區56公里。西北是大山,與平武縣、江油市六合鄉接壤。東南是丘陵,與江油市厚壩鎮、重華鎮連界。地理坐標東經105°01′,北緯32°01′,文勝鄉幅員面積120.20平方公里,集鎮面積1.2平方公里。2000年文勝鄉轄8個行政村,62個農業合作社。核工業部八五七廠地處鄉鏡內。文勝鄉總人口14266人,其中八五七廠435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人口出生率為7.2‰,主要為漢族。

文勝鄉居於縣城中部,縣城東北部,東臨板凳,西接煙溪,北界沙溪、南接瓦室。早在南北朝時期鄉內曾置白石縣,現遺址位於鄉內白石寺村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1年建鄉,鄉政府駐文溪口,位於月灘河畔,有紀紅公路與沙溪和瓦室相連,距縣城35公里。文勝鄉幅員面積5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77畝,山林35000畝;轄8個村,55個社,有居民2165戶,2005年末總人口9130人,其中農業人口8672人,勞動力4203個;其中一村8個社,二村8個社,三村4個社,四村5個社,五村8個社,六村8個社,七村7個社,八村7個社;2005年文勝鄉國民生產總值1490萬元,農業產值1340.5萬元,糧食總產量3908噸,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元。

地理環境

文勝鄉文勝鄉山區
文勝鄉地處西北大山前沿,為近代沖積物,其成份複雜,土壤肥沃,屬泥岩、砂岩、石灰岩層土母質。文勝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127米,最低海拔620米,鄉境內山、丘、壩均有。文勝鄉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5.2℃,全年日照1310小時,年降水量960--1150毫米。山區無霜期為290天,壩、丘為305天。森林覆蓋率為38%。文勝鄉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亳米,農村人畜飲水水源和灌溉水源充足。文勝鄉共有水庫6座,其中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5座;有山坪塘74口;各類渠堰13條,40餘千米;工程總蓄水300餘萬方,保灌面積3500畝。但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農村人畜飲水還十分困難,共有8個村44個社2070戶、8559人、5227頭大牲畜飲水安全不能保障。文勝鄉居民住戶通電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有程控電話320部,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文勝鄉絕大部分地方手機信號不能覆蓋,紀紅公路和月灘河貫穿全境,交通運輸方便,已通公路村4個,另外4個村村道路正在建設中,預計年底可通車。

文勝鄉最低海拔390米,最高海拔1300米,平均海拔600米,屬中山丘陵地區,四季分明,離大城市和工業區較遠,污染少,紀紅公路貫穿文勝,交通方便,水源充足,適合發展綠色食品

機構編制

內設機構及編制情況:文勝鄉人民政府政府內設有鄉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安全生產辦公室、農業綜合服務站、勞動保障辦公室、交通管理站、鄉林業服務站等機構負責文勝鄉的各項工作。其中行政編制16個,工勤編制2個,事業編制10個。文勝鄉人民政府現駐文溪口。

自然資源

文勝鄉榮譽證書
卷蓬岩棋盤的地下水,在峽尾分支處雋麗涓流,涓流淙淙,有的如泣,有的似歌,到卷蓬峽方匯成溪。“兩山壁立青宵近,一水中行白練飛”。與轉迂峽溶為一體。峽中飛石堵溪成潭,潭潭毗連,多達數十個,小瀑布把潭水漠在一起,小瀑布有的如扇、有的如線、有的似箭,風姿多彩。假若把蜿蜓清秀溪水比作少女項上項鍊,那么,眾多碧草則更像鏈上晶瑩剔透的珍珠。在波光粼粼的潭水中,游魚嬉戲,還常有大鯢兒、虎皮蛙等珍稀動物出沒。馬尾峽與映馬峽一山之隔,仍是深切割山谷。它的奇險幽深勝於蒲家溝,遜於映馬峽,而景之迷濛涓麗,獨具特色。峽谷為碧綠的樹叢山花所掩映,鍾靈毓秀,一座座山峰或兀突,或雄渾,或崢嶸,或靈秀,或險惡……。在雲霧中,婷婷玉立,裊裊多姿。“奇秀峰”危岩高坐,鳥道摩天;晴日,雲彩似帶若即若離;陰天,白雲繚繞,婀娜嫵媚;雨中,濃雲籠罩,朦朦朧朧,變化莫測。“錦屏岩”岩似斧劈,狀如城垣;岩層層次明顯,有起有伏;岩面苔蘚茵茵,藤蔓垂吊,岩似畫屏。“馬頭峰”,異峰垣橫,峰下,奇花異草,錦簇斑瀾;山上,長滕古樹,密不透風;山頂,峰像駿馬,舉首長嘶,惟妙惟肖。

小道隨溪曲曲彎彎,山谷時寬時窄,變換不定。此狹窄處,峽寬數丈,開闊處寬達百米,形成一個個寬谷。谷中景色各領風騷。“迎賓”、“奇秀”兩谷是其代表。“迎賓谷”在溝口不遠處,“奇秀峰”迎溝口聳立,“錦屏岩”恰是屏障。谷內的大樟樹,在灌木叢中婷婷玉立,好像在代主人迎賓,形態可掬。谷周杜鵑、山桃、火棘、野櫻桃、七里香……等野花色彩燦爛,花木暢茂。陽光明媚時,彩蝶翩翩舞於花叢,山峰嗡嗡采蜜,蟬群競相鳴叫,山風款款帶來陣陣芬芳,使人在幻化飄浮中迷失自我。“奇秀谷”在群山環抱之中,馬頭峰攔阻去路,遊人到此疑是溝的盡頭,奇秀峰與馬頭峰兩相呼應,抬頭環視,風光去影,婆娑弄影,矮樹野竹稀稀密密,林內山石錯落有致,路邊蘭、野牡丹生於亂石間,戀人們在此談情說愛,多么愜意!谷內有珍珠潭、小石、砂粒鋪底,水清且碧,鳧鳥潭周窺探覓食,游魚潛底趨吉避凶。水波漪漣,石子、砂料恍如撒布在潭底的粒粒珍珠,谷藏還露。

以上旅遊景區開發在綿陽、江油兩市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已列入江油“十五”規劃重點項目。以養馬壩古鎮為中心,已投資300餘萬元,加強了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景區自然、人文資源的開發潛力已得到各級政府和有識之士的認可。

發展簡況

文勝鄉文勝鄉座談會
2000年底,該鄉有耕地面積9525畝,其中田6210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西瓜、海椒、豇豆、蕃茄等。養殖業以養豬、牛、羊、兔為主,小家禽主要有雞、鴨、鵝等。2000年文勝鄉工農業總產值346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256.27萬元,企業產值2213萬元。2000年文勝鄉糧食總產達5159噸,生豬出欄8259頭,肉羊出欄1584隻,小家禽達30908隻。2000年文勝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076元。文勝鄉抓農、工、商、林、牧、副、漁等各業的發展,現已見成效,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養兔場,養羊場和養豬大戶。文勝鄉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膽地外引內聯,引進資金與人才,挖掘一切潛力搞活經濟,狠抓了旅遊業的發展和勞務輸出工作。2000年旅遊景點接待遊客7.5萬人,實現直接經濟收入18萬元,社會綜合收入30萬元;外出務工人員1323人,勞務收入達360萬元。

基礎設施

文勝鄉文勝鄉座談會
交通狀況:鄉境內一條長23公里的四級水泥公路(縣道)縱貫文勝鄉,東與中雁公路、綿廣高速公路、寶成鐵路相連,交通十分方便。文勝鄉境內村級公路實現網路化,各型車輛暢通無阻。

通訊設施:境內近200餘門電話與市郵電局併網,可直拔全國各地。文勝鄉最邊遠的安順、白陽在鄉黨委、政府的努力,也已開通程控光纖電話,各類無線電通訊網基本覆蓋文勝鄉,消除了信息接收盲區。

能源狀況:境內有小型水力發電廠一家,文勝鄉使用地方電力,村村戶戶全部實現電器化

文教衛生:境內(不含857廠)有中學一所,國小7所,衛生院(室)9個。電視廣播信息覆蓋文勝鄉。

鄉村發展

香花谷又名蒲家溝。蒲家溝在溝中途,分為大、小蒲家溝。1996年,經政府資助,小蒲家溝村民發揚現代愚公精神,劈山砌石,修築了八公里鄉村公路,與養馬峽連線。在汽車可行到村民聚居的汪家店,結束了“要到汪家店,先過三十三道脫褲灘”的歷史。出養馬壩古鎮沿溪北行,入溝口,路隨溪轉,蜿蜓曲折,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溝內受龍門前山坳陷、川西台陷的鏇卷影響和地球場力作用,構造發育背斜、向斜、側轉、斷裂、褶皺奇特的地質景觀把山谷打扮的更加奇異。浸蝕的深切割山谷,異峰突起,層巒疊嶂,林木森森,山色雋秀。在觀音岩猶為奇險,未劈山修路之前,僅容一個人爬過,仰首望天,天若一線。到三岔河處,分為大、小蒲家溝。公路沿右側小蒲家溝溪流,再行兩公里,山谷豁然開郎,青山環列,白雲繚繞,鳥鳴啁啾,山泉叮冬,三十餘戶居民分住在溪水兩旁。在竹木掩映下,炊煙裊裊,犬吠雞鳴,村民們至今還保留著古老而原始的勞作工具,那石磨、石碾、石碓、石舀等新石器時代產物給這小山村平添了幾分古老氣息,園園石磨吱吱,磨出一首生活的歌!那么舒緩、凝重、艱澀。無怪清人劉宣呼此為“小桃源”。

大蒲家溝在卷蓬岩與文家岩兩山夾峙下,谷內較為開闊。從前,谷內台地曾開墾種植,八十年代初,山區產業結構調整,已退耕還林。進入大蒲家溝,兩岸從山拱列,天光雲影,柔轉舞動。溝後,棋盤山、月亮岩絕壁千丈,霧漫纏繞,煙雲縹緲。谷中林木蒼茂,遮天蔽日,枝葉間蕩漾來的風,清香柔和,殘留下絲絲春意。經降龍巖、王龍泉到靜幽谷,灌叢長葛風雨不透,古樹寒松斜枝偃,雲彩似帶若即若離,在陽光撒漏下,蟬鳥爭鳴,溪水潺潺,恰似步入夢幻的仙鄉勝景。大蒲家溝的清幽,除了它的樹多,還在於它的花多,從山坳到山嶺,從谷地到溪旁,從路側到水邊,“各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鮮花迷朦,紅綠相間,山谷為鮮花所掩映,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在春夏,處處皆有鮮花,山坡上,杜鵑、櫻桃、山桃、野薔薇、七里香、鐵燈台、火棘……;谷地溪邊,大片大片的路邊蘭、仙牡丹和金絲桃、野百合……,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黃的、紅的、紫的,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它究竟有多少種,誰也說不清,到過大蒲家溝的人,都把它稱為山中花園。

旅遊景點

文勝鄉勝利水庫
文勝鄉旅遊區,距寶成鐵路厚壩站10公里,處在龍門山褶帶的深切割山谷中。區內,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生態山水風光俊美奇險,一座座山蒼勁挺拔,一道道谷奇險雋秀,一條條溪逶迤蜿蜓,一個個洞幽深險奇,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把這120多平方公里的景區,打扮得如詩如畫,古老而新奇。加上養馬壩古鎮的小鎮古貌,又氣候宜人,遊人到此恍若置身仙境。清人劉宣贊曰:“余既察其中,羨其崗巒之雄奇幽險,謂是江油之樂鄉,直與武陵源仿佛也。”景區旅遊資源包括明代建築普照寺,勝利水庫,白陽洞區溶洞群,養馬壩古鎮,香花谷、映馬峽、馬尾峽等自然、人文景觀。現在各景觀點之間都有公路連線,文勝鄉自然景觀以山谷為主,道路隨溪流而行,相較平緩,倘不到原始森林區獵奇,溶洞探險創無山可爬,老年人都能到各處攬勝。被江油市人民政府1992年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勝普照寺,位於文勝鄉政府駐地長坪村。詩寺修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後經大清同治四年、十四年的維修再建,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寺院。如今該寺經熱心佛教的人士捐資培補,到該寺可領略明清的建築風格和書法(有字碑留下來),寺院周圍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景色怡人。勝利水庫始建於70年代,庫容580餘萬立方米,貯水灌溉控制32萬餘畝,水面近4萬平方米。庫區背靠龍門山脈,與青山相伴,前鄰川北丘陵,連綿起伏,氣勢磅礴,實為狀觀。庫邊多處半島伸入中、植被繁茂,庫邊林蔭、草坪、沙灘環境清幽雅致。鄉村公路通重華、文勝進入幹線。庫區可作休閒度假、水上遊樂之良好場所開發利用。

名勝古蹟

文勝鄉水上遊樂
由文勝鄉場鎮驅車北行,到李家溝即進入溶洞群景區。其山林殊異,群峰疊翠,神奇的畫面,即迎賓而至:睡美人峰如少女仰臥,長發下垂沐著涼風,悄然入睡風韻天成;沿溪北望,猿人峰酷似猿人仰面問天;獅頭峰像雄獅威距山腰,維妙維肖耐人尋味;在白陽橋頭遙望,高大的白色峭壁映入眼中。岩高白仞,崢嶸崔巍,仙女、白陽兩洞分置於左右懸岩上,相距約兩百米。岩間有沖溝順山直下,溝後藏王寨主峰,峰巒時而薄紗飄浮,時而雲霧籠罩,縹緲神奇。朝陽初露,群山疊翠流金,玉壁生輝,夕陽晚照,峰間漏出道道霞光,深邃迷離。白陽、仙女、黑風三洞,是喀斯特岩溶形成的溶洞群,對其成因古代流傳著一個優美的神話。故事說:“在漢代,文昌菩薩父母被髒官所害,下獄許州,文昌請二郎神借涪江水淹州衙救人。二郎神攜箭到白陽洞山下,箭射左側懸岩無水出(今仙女洞),再射右側山岩仍無水出(白陽洞),復向二洞下方射出第三箭,方有大水湧出,順溝噴下流入梓江,水困許州衙,文昌才救出父母親。”這個神話至今仍在民間傳頌。民間傳說雖不能解釋岩溶的成因,但卻表達了人民的美好感情,為該景區注入了尋味的遐想。沿沖溝有小路到白陽洞,其洞口如蛤蟆形口,高寬都達二、三十米,洞壑宏大深邃,有神佛塑像,常有信徒朝拜。

洞左側有熱風吹出,右側主洞又涼氣襲人,在一個口冷、熱氣同時出現,是白陽洞的獨有特色。洞中時寬時窄,忽上忽下,據探奇者說,洞內有大小廳洞三十餘個,有暗河與黑風洞相通。洞口外,修有簡易棧道繞懸岩到沖溝,倘設一虹形棧橋通向仙女洞,不僅仙女洞可以瀏覽,棧橋在白雲,淡霧中時隱時現,多么酷似“七夕鵲橋”!仙女洞傳有仙女在洞內修行而得名。洞內距在懸岩底部,洞內陰濕扁窄,陰雨天時有雲霧從洞中生出,故得名黑風洞。白陽洞飛泉,是藏王寨山脈喀斯特岩溶的地下暗江口,平時出口流量為0.6-1.5秒立方米,最枯時為0.3秒立方米,最大的溶水流量可達14秒立方米,《四川通志》、《蜀水經》、《寰宇記》等史料都說其水是由涪江黑牽洞(又名二郎洞)流入的。但黑牽洞海拔約700米,而飛泉出口海拔約920米。而水也非白陽洞、黑風洞湧出,而是由黑風洞下六七十米處的黑龍洞湧出。故該飛泉的真正成因尚須進一步考證。該飛泉水質特佳,《寰宇記》載:“水色清冷,其味甘美,時以為瓊漿水也。”在夏秋雨後三、四天中,大水從洞中湧出,以20%的比降,飛流直下長達千米。從上俯視,時而似長鯨噴玉吐珠;時而像脫疆野馬,奔騰咆哮;時而如蛟龍入海,激浪萬卷;時而似猛虎下山,呼吼雷鳴。當激流碰上巨石如堆堆雪花,通過陡坎又似銀河倒瀉,水霧瀰漫,氣勢磅礴。現在雨後三、五天內仍可見此奇觀。

旅遊事業

文勝鄉防疫工作
八十年代初,當地政府利用飛泉水漿,已建成一處小水電站,可見飛泉水景之豐富。據初考,此水並非由涪江上游的黑牽洞注入,而是藏王寨的積水通過漏斗現象在地下形成了巨大的暗河(或水庫)溢流而出。如能進一步發掘,必將探就一處地下奇景。由白陽洞到養馬峽,路旁有一洞穴,民眾稱為風洞,微風不斷由洞中吹出。夏秋時節,涼風習習,人到洞前心曠神怡,暑氣頓消;冬春時分,熱氣四溢,置身其間,渾身溫暖,如沐艷陽。養馬峽是一個長條形的山間沖積平壩,面積達數百畝。由於溪流不暢,山洪亂流,遍壩麻柳,荊棘叢生,居民只墾出了少量土地。養馬壩古鎮就座落在其中,實為旅遊區的中心,適於“溝內游、溝外住”的自然景區開發原則。各景點列於四周,相距三、五公里。養馬壩古鎮據史料載溯始於唐,五代十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剿後主,後主逃至,座騎不能登險,留於此養而得名養馬壩。現存古鎮為明清遺留民居古鎮。街入口為鎮門橋樓(該類建築風貌現已罕見了)。古街保留古樸典雅之貌。全鎮150餘口人,40餘戶鋪。古鎮依山傍水,蜇伏於莽莽群山懷抱里。街口門樓橫立,為全鎮門戶,街不長,也不寬,街面卵石鋪砌,石縫間綠草茵茵,鋪店古樸典雅,鎮民淳樸好客,在街鋪小店裡浴著涼風,端一杯酒輕酌慢呷,香入口,沁人心。夾一著薇菜、鮮筍品嘗,別有情趣。步出鎮街,小溪橫阻,岸堤、溪中有古麻柳數十株,依偎古樹,纏綿悱惻,蔥籠蓊鬱。樹蔭下婦女搗衣、兒童戲水,一片人間樂趣。溪流中有兩株古麻柳,相伴相依,形若夫婦,村民呼為“鴛鴦樹”。在清澈蕩漾的溪水中,倒影搖曳,與鎮後夫妻峰相輝映形成絕唱。

地方特產

文勝鄉域內,多為深丘、大山,成材林面積大,農副產品豐富,山中盛產黃花、核桃、香茹、木耳等經濟作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