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室古本草

敦煌石室古本草是《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調養是攝生和防病的重要一環,范鳳源於1931年出版了《敦煌石室古本草》。

古書內容

敦煌石室古本草 食物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組成部分,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調養是攝生和防病的重要一環,在《素問?瘴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該書《五常政大論》強調治病要“以食為養”,不能“惟病是治”。中醫認為藥物具有寒涼溫熱四氣,辛甘酸苦鹹五味,飲食物亦不例外。食物既能養身,又能治病,作為食物又是藥物而被收載入《神農本草經》的有山藥、薏米、芡實、百合龍眼、大棗、綠豆、蜜糖、生薑、蔥白等約二十種, 《本草求真》謂:“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益,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

古書出處

《食療本草》殘卷驚現於世,世人對殘卷的研究和《食療本草》的復原就相繼展開了。日本學者狩野直喜氏首次抄錄英倫敦收藏的殘卷,1924年羅振玉根據狩野的轉抄本,並參照殘卷的另一影本,命其兒子羅福葆謄抄,編入他主編的《敦煌石室碎金》一書中。1925年以《食療本草殘卷》為名,東方學會據羅氏抄本影印刊行,1930年,日本申尾萬三對殘卷考察研究後,著有《食療本草之考察》一書1931年范鳳源將中尾萬三輯本中的校注及日文假名旁註摘出刪去,冠以《敦煌石室古本草》之名鉛印刊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